最新消息
36歲林姓女子疑因離婚後心情不佳,帶著4個月大男嬰燒炭輕生,2日下午被胞姊發現陳屍在租屋處,現場留下遺書給資助她的兄姊,字句充滿感謝之意。
爸爸:「我尊重小孩的意願,是他自己不願意去的,我也沒辦法,誰也不能勉強他…」
社工:「如果孩子跟你說他不想上學,你會怎麼處理呢?」
爸爸:「我會先問原因,看要怎麼處理,怎麼可以不上學!」
社工:「如果孩子還是不想上學呢?」
爸爸:「說不聽的話,拖也要拖他去,上學是很重要的。」
社工:「如果孩子跟媽媽見面,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你會怎麼鼓勵孩子跟媽媽見面呢?」
社工:「如果孩子跟你說他不想上學,你會怎麼處理呢?」
爸爸:「我會先問原因,看要怎麼處理,怎麼可以不上學!」
社工:「如果孩子還是不想上學呢?」
爸爸:「說不聽的話,拖也要拖他去,上學是很重要的。」
社工:「如果孩子跟媽媽見面,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你會怎麼鼓勵孩子跟媽媽見面呢?」
一對結婚多年的夫妻,妻子婚後發現丈夫車上有摩鐵髮夾、盥洗用品,得知丈夫有外遇,妻子氣得一時簽下離婚協議書,後來妻子反悔離婚、指兩名證人不知她有離婚真意,訴請離婚無效。雖丈夫反駁妻子說法,但台南高分院法官認可妻子主張、判這樁婚姻仍然有效。
「妳媽媽是魔鬼」 教3歲女恨母、父丟監護權
黃姓男子和妻離婚後,教導年幼子女恨媽媽,並拒絕讓媽媽探視子女,法官認為對孩子灌輸仇恨是錯誤教育,違背「善意父母原則」,裁定監護權改歸媽媽,但黃仍有探視權。(106/10/5聯合新聞網)
黃姓男子和妻離婚後,教導年幼子女恨媽媽,並拒絕讓媽媽探視子女,法官認為對孩子灌輸仇恨是錯誤教育,違背「善意父母原則」,裁定監護權改歸媽媽,但黃仍有探視權。(106/10/5聯合新聞網)
在會面服務中,時常遇到孩子說不想和探視父母會面,仔細了解原因,有些孩子是忠誠議題,擔心和探視父母關係好,會對不起同住父母;有些孩子是知道父母過去發生的事,對探視父母感到生氣、不信任,這時探視父母需要多點耐心理解孩子情緒,不要把焦點放在對同住父母憤怒,這只會讓孩子更抗拒...
「我不想和媽媽見面,我討厭她」
小文是個7歲的小女孩,爸媽因為時常吵架,在一次激烈爭吵後,媽媽突然離家,與爸爸分居,媽媽之後回家想看小文,但過程中與爸爸有衝突,最後只好向法院聲請會面交往,由法院請社工協助安排會面…
小文是個7歲的小女孩,爸媽因為時常吵架,在一次激烈爭吵後,媽媽突然離家,與爸爸分居,媽媽之後回家想看小文,但過程中與爸爸有衝突,最後只好向法院聲請會面交往,由法院請社工協助安排會面…
當孩子說不要吃飯、不要看醫生、不要上學,你會怎麼回答?
當孩子說不要去見未同住的爸爸/媽媽,你又會怎麼回答?
如果跟未同住的父母保持互動是一件重要的事,就像學齡孩子必須上學,生病必須看醫生一樣,當孩子抗拒時,同住父母可以怎麼做呢?
當孩子說不要去見未同住的爸爸/媽媽,你又會怎麼回答?
如果跟未同住的父母保持互動是一件重要的事,就像學齡孩子必須上學,生病必須看醫生一樣,當孩子抗拒時,同住父母可以怎麼做呢?
電影中的爸爸為了探視女兒-麗莎,不但違背法令,甚至演變成綁架孩子;而麗莎因為媽媽平日灌輸的錯誤訊息,以致對於爸爸有極深的成見。最後當麗莎了解爸爸並非如媽媽所說時,她除了把錯都歸在自己身上,「為什麼你們都在說謊」也表達出麗莎看待父母各執一詞的掙扎與困惑。
大人們原本的善意,在未覺察之中成了傷害。孩子體貼的跟著演出這場戲,開始孤獨的長大,也把困惑、擔憂一起壓在心底,一直帶著,成為心底始終無法放下與療癒的負累與暗傷。〜胡慧嫚
那天,你眉頭深鎖、踩著重重的步伐、頭也不回地走進親子會面室,
看著你背後的媽媽,搖著頭聳著肩說著,你又在生氣了、拿你沒輒。
你說,你受不了爸媽分開了還要繼續吵架,還讓你犧牲跟同學玩的時間到法院來,
我安慰著你,知道你希望爸媽能好好溝通、別再拿你當藉口。
看著你背後的媽媽,搖著頭聳著肩說著,你又在生氣了、拿你沒輒。
你說,你受不了爸媽分開了還要繼續吵架,還讓你犧牲跟同學玩的時間到法院來,
我安慰著你,知道你希望爸媽能好好溝通、別再拿你當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