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兒盟、各界專家與家事法庭多年來共同努力的目標是離婚後孩子仍擁有雙方的親情與連結,減低孩子的創傷,希望雙方即便在婚姻無法維持之下,仍能攜手做孩子的父母,莫讓離婚之子成為這場親權大戰的最大的受害者,才是真正符合兒童的最佳利益。
臺灣2021年有11萬對新人結婚,卻有將近5萬對離婚,離婚率位居亞洲之冠。
父母在離婚過程中不當處理,造成許多孩子適應困難、內心失落、親子關係衝突等問題,基於預防與協助孩子的立場,
兒福聯盟開辦 #離婚親子維繫 服務來協助父母,以追求未成年子女的最佳利益為目標,
父母在離婚過程中不當處理,造成許多孩子適應困難、內心失落、親子關係衝突等問題,基於預防與協助孩子的立場,
兒福聯盟開辦 #離婚親子維繫 服務來協助父母,以追求未成年子女的最佳利益為目標,
離婚不難,難的是如何放手。父母都不想與孩子分離,但以愛為名的爭奪,往往成為傷害孩子的利刃。 讓兒盟陪伴你一起梳理婚姻中不愉快的情緒,和對方好聚好散,再做孩子永遠的父母。
一歲時的Q比,正是需要父母呵護照顧的小寶寶,完全不懂大人世界裡的紛擾是怎麼回事,卻成為無辜被捲入婚姻風暴的犧牲品。最初的交付引發Q比嚴重分離焦慮,激烈哭鬧的模樣讓爸媽十分心疼,也加深兩人的誤解。透過兒盟「陪同親子會面」服務下,我們一起來看看父母彼此的轉變吧!
離婚對於一個家庭而言,固然有很多負面的情緒會隨之產生。孩子產生焦慮、夫妻間因協調過程產生摩擦,進而發生劇烈的爭執,導致整個家庭烏煙瘴氣等。所以,當人們聽到一個孩子的父母是離婚的狀態,經常會予以同情的眼光。
不過,李可心並不這麼想,他的雙親告訴他:「你現在有兩個家來愛你🏠🏠。」
不過,李可心並不這麼想,他的雙親告訴他:「你現在有兩個家來愛你🏠🏠。」
「離婚」乍看是兩個人的事,然而一旦雙方有了孩子,那些難有共識甚至激烈爭吵的日子,都將成為孩子童年記憶中最難以平復的傷痛。如何以「新合作模式」來共同愛孩子呢?
長年關注兒少權利、家庭議題的兒福聯盟來告訴您如何成為合作的父母。
長年關注兒少權利、家庭議題的兒福聯盟來告訴您如何成為合作的父母。
「我覺得爸爸媽媽會分開都是因為我。」「我看到爸爸媽媽吵架,我好害怕、可是我不知道該怎麼辦。」「爸爸媽媽問我:『跟爸爸住比較好?還是跟媽媽住比較好?』但我想跟爸爸媽媽一起住。」面對父母的離婚風暴,使得孩子常陷入無助、焦慮、難受的情緒之中,甚至得面對父母要求選邊站的情境,變成夾心餅乾。
近期名人與富商的離婚事件頻傳,在社群媒體眾多的時代,雙方皆會透過公開的訊息來進行攻防,不僅想要在法律訴訟中勝訴,也希望社會大眾來「公審」,到底誰在婚姻中錯得比較多?誰才是比較好父母親?雙方的資訊像擠牙膏般的釋出,社會的風向也隨之左搖右擺,我們無法斷定在這場戰爭中誰能贏得勝利,但可以確認的是孩子是永遠的輸家。
孩子的監護權經常是父母離婚時最具爭議的癥結點,我們經常接到許多經歷離婚苦楚的父母帶著焦慮的心情來電詢問,擔心如何安排監護權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我們會建議父母們,可以從照顧孩子生活的實際層面來思考,像是哪一方比較容易請假,親職能力上比較能處理孩子的議題等等。
一輩子的稱呼、一輩子的責任,不為別的,只因是父母。
為孩子的想法從來沒有對或錯,只是有時候我們太生氣、太著急了,也因為過往太多的不愉快,所以經常記得的是「對方的不是」,也就容易忘記那些話語中,其實有許多對孩子滿滿的心意。
為孩子的想法從來沒有對或錯,只是有時候我們太生氣、太著急了,也因為過往太多的不愉快,所以經常記得的是「對方的不是」,也就容易忘記那些話語中,其實有許多對孩子滿滿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