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好家庭新世代】如何讓孩子主動收拾?親子整理的5項原則
整齊的居家環境可以提升生活品質,有助於促進秩序感和自我效能感,進而減少日常焦慮與煩惱。但對有孩子的家庭來說,整理居家環境卻是個困難重重的挑戰。面對滿地的衣物、玩具和生活用品,相信許多家長們都想知道如何不動怒地讓孩子建立收拾習慣。
以下將為您介紹親子整理的五項原則,讓孩子主動展開整理行動,更降低親子衝突頻率,輕鬆化解親職壓力!
目錄
-
親子整理的好處
-
親子整理的五項原則
-
原則一:結合孩子的興趣
-
原則二:明確的整理任務
-
原則三:訓練所需要的能力
-
原則四:邀請孩子參與空間規劃
-
原則五:思考和物品的關係
-
-
親子整理的進行方式
親子整理的好處
-
促進生活品質
整齊空間有助於提升居住環境的舒適度,提升全家人的生活品質和生活滿意度。 -
提升自我效能感
整齊環境更有助於增加生活秩序感,讓家長找回對生活的掌控感,更促進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
避免親子衝突
讓孩子建立整理空間和收納習慣,可以避免親子為了環境整潔產生衝突,讓親子關係回到最舒適的狀態。 -
減少生活壓力
孩子主動收拾可以讓大人減輕家務勞動的壓力,降低日常生活的煩惱和壓力,輕鬆展開「減壓」的育兒生活。
親子整理的五項原則
-
結合孩子的興趣
為了增加孩子整理的意願,建議從孩子有興趣的領域開始整理,像是收拾玩具、整理繪本等,讓孩子先建立整理習慣,再引導孩子整理其他環境。如果可以的話,還可以用遊戲方式來包裝(例:和孩子比賽分類玩具的速度;扮演店長來收拾店鋪⋯⋯ 等),提升整理過程的趣味性。
值得注意的是,指派給孩子的整理任務要配合孩子的發展程度,避免難度過高或過於龐雜,讓孩子無所適從而逃避整理。例如:請3歲以下的小小孩整理繪本時,要考量到他們的手指肌肉力量不足,就不能使用插入書籍的方法,而需要改採封面對外的簡單擺放方法。
-
明確的整理任務
給予孩子整理任務的時候,任務內容需要具體、明確,讓孩子可輕易理解任務內容,才有辦法展開行動。像是「把這裡收好!」可以改成「把繪本放回白色的書架!」清楚說明執行細節,讓孩子可以快速理解和行動。
除此之外,給予孩子整理任務的時候,可以提供二選一的選項(「你要擦桌子還是收餐具呢?」),透過有限度的選項,讓孩子保有選擇權利,又可以有效促使他們參與整理工作。
相關文章:擺脫無效對話!親子正向溝通的六大祕訣
-
訓練所需要的能力
孩子執行整理任務前,需要先在新手村點滿技能。建議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先訓練孩子的基本功,讓孩子輕鬆上手、獲得成就感,更容易建立良好的整理習慣。 下列是孩子在整理時所需要的能力:- 順序感
順序感是指可安排事情先後順序的邏輯能力。家長可以透過設定整理任務的SOP,讓孩子習慣按部就班,依序完成不同步驟,就可以提升孩子的順序感,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 例如:訓練孩子回家先脫鞋子、襪子、放小背包,再一路往前走到洗手區清潔,將動線安排順暢,孩子看到空間配置,就自動知道這個區域要做什麼。
- 工作記憶
協助孩子建立工作記憶,可以讓孩子記住工作指令,避免孩子一分心就忘記剛剛處理到一半的任務。為了培養孩子的工作記憶,家長可以要求孩子畫出流程圖,除了確認他們對任務內容的理解,更讓孩子練習整理大腦接收到的資訊,並促進孩子短期和長期記憶的發展。 要注意的是,給孩子的任務一次最多1~2項,完成了再給予下一個指令。例如:「請你把襪子脫下來後,放到洗衣籃」就有2項指令;如果增加了「放完洗衣籃後順便去洗手」,變成3項指令,孩子可能就會忘記其中一項指令。
- 認知彈性
具備認知彈性的孩子遇到突發狀況,可以主動採取不同作法來解決眼前問題。換言之,認知彈性讓孩子能夠適應變動,提出新的解決方式。要增加孩子的認知彈性,平常可以詢問孩子「可以怎麼做呢?」的問題(「如果下次想快點找到這個玩具,我們可以怎麼做呢?」)讓孩子試著思考多元的可能性,避免思考和行為過於僵化。
- 抑制能力
抑制能力是指孩子控制行為和想法的能力。要訓練孩子的抑制能力,可以透過遊戲訓練,例如:玩1、2、3木頭人或紅旗白旗舉起來,讓孩子練習特定時間只能執行特定指令。家長還可以在遊戲過後,和孩子討論他們在遊戲過程的感受和困難,讓家長可以掌握如何引導孩子發展衝動控制的能力,讓孩子學習專注力與自我控制。
-
邀請孩子討論空間規劃
在開始整理前,可以邀請孩子召開家庭會議,共同討論空間的維護目標,並事先規劃空間佈置和動線。這樣做除了確保空間配置符合全家人的需求外,更可以增加孩子的參與感,讓他們更有動力展開整理行動。
例如:家長可以和孩子討論,客廳區的櫃子開放區可以放5個最喜歡的玩具展示;如果要放第6個就需要把原本的1個收進去,讓孩子從小養成「一進一出」的原則。
在會議過程,請務必讓孩子有充分發言的機會,並練習尊重孩子的想法,並明確訂出空間的維持守則,才能達到維持空間整潔的目標。
-
思考和物品的關係
適度「斷捨離」可避免雜物堆積,更減少生活煩惱,讓生活變得清爽、舒適。實踐「斷捨離」需要引導孩子思考和物品的關係,讓孩子練習區分「想要」和「需要」的差別,並學會觀察自己的行為和想法,增加自我覺察的能力。
透過長期反思和檢視,除了清除不必要的雜物外,還可以協助孩子建立正向的消費習慣,在購買物品前思考必要性,以及是否有收納空間,有效避免衝動消費的問題。
相關文章:親子正念的五個練習!提升孩子的心理健康
親子整理的進行方式
-
訂定目標
和孩子共同討論空間規劃,確認空間配置符合需求,並制定維護空間的目標,以及維持整齊的方法。 -
物品下架
先選定一處空位,將雜物從原有位置下架後置於空位,以方便後續進行盤點。 -
分類歸納
將取下物品進行分類,將同類型的物品集中於一處,可以快速評估物品數量,並檢視是否有大量累積同物品的情形。 -
篩選
確認物品是否有保留的必要性。可以先從購買原因開始考慮,再綜合購買/丟棄成本及情感價值,最後以內心對理想生活的想像,來判斷是否還需要該物品。 -
配置空間
規劃收納空間時,可以先評估物品使用的頻率和重量,再決定空間配置,確保物品拿取的方便性,符合使用頻率。例如:大而重的物品放在低處、經常使用的物品放在靠近腰部的高度。 -
重新上架
完成物品盤點和空間規劃後,就可以將物品重新上架。建議養成物歸原位的習慣,才可以隨時保持上架後的整齊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