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每每年終相近,就會出現盤點名人離婚的報導,從每位藝人父母發出的聲明稿不難發現,大家除了提及感謝彼此在婚姻中的努力及付出之外,也會強調未來將共同撫育孩子、陪伴孩子成長。這與來到兒福聯盟尋求家事商談服務的父母,期盼與立意一致,當婚姻走到盡頭時雙方仍能好聚好散,都想為了孩子而試著努力「好好談」...
離婚如果無法避免,大人們更應該考慮的是:離婚過程中如何減少對孩子的衝擊,以及離婚後兩人如何在教養上互相合作。儘管許多研究指出,離婚會讓孩子產生心理問題,但也有許多父母離異的孩子健全成長。關鍵在於離婚後,大人們是否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在電影「夢遊樂園」中,16歲少女目睹父母長時間的衝突,電影中以少女的角度呈現孩子夾在兩人間的壓力和緊張。少女感受到父母的關係生變,將大人的爭吵都歸咎於自己,想嘗試做些什麼來避免大人的分開,進而產生擔心,焦慮與自責的情緒。
會面服務的現場,我們發現當同住方家長交付孩子予社工或非同住方家長以進行會面時,有時會跟孩子說:「不要緊張,去跟爸爸/媽媽會面。」這時就會看到有些孩子面露不捨地顯示不想離開同住方;有些孩子則是默不作聲,待同住方家長離開後,則若無其事地跟非同住方家長自在地會面。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樣的狀態呢?
隨著離婚率逐年升高、屢見不鮮的親權爭奪戰,實務工作中常發現,孩子被迫夾在父母漫長的衝突中,甚至被利用作為訴訟攻防的工具與籌碼,或長期被剝奪與未同住父母的親子維繫權,這些都可能漸漸造成孩子身心受創傷的狀況。
同住方父母:「我好不容易養成孩子每天手機只能玩30分鐘,但是只要他跟孩子見面就會破功,根本不管孩子作業有沒有完成,就是一直玩手機,他永遠都是孩子心中的好人,我永遠都得當壞人,這真的很不公平…」
傷痛沒有特效藥,勇於面對情緒浪潮,就是最好的處方箋,作者透過實際服務的諮商案例,引導讀者學習感受、覺察、接納到梳理自己的情緒,並搭配情緒變化三角等分析方法的運用,加上不可或缺的人際(社群)連結,帶領讀者踏上療癒的旅程。
離婚後,每次來到會面時刻,媽媽總會迫不及待的問小寶:「你在爸爸家吃什麼?穿什麼?爸爸家的人是不是又跟你講我的壞話?」、媽媽這個月還沒拿到扶養費,氣得跟妞妞說:「去跟妳爸說又不給錢!是要妳喝水吸空氣長大嗎?不給錢就不要想會面了!」一般父母離婚後通常都不容易與對方溝通、更何況要談合作共同照顧孩子,以致於介在父母中間的孩子容易有情緒和為難...
正在就讀國小四年級的小志被媽媽帶回印尼,原本說好回印尼娘家探親就回台灣,但卻從此無音訊。小志爸爸難過的說,擔心只會中文的小志到了印尼生活,不知道適應的狀況怎麼樣?學業有沒有中斷?是否有交到好朋友?掛心小志的爸爸這些年來多次遠赴印尼尋找,卻仍找不到媽媽和小志的下落…
小如和先生育有1個2歲的兒子-翔翔,原本一家三口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可是先生卻不幸車禍身亡,小如在悲傷之餘,努力工作,肩負養家責任。原本漸漸恢復平穩的生活,卻在小如認識新男友、打算再婚後變了調。公婆在某天未告知的狀況下,提早從幼兒園將翔翔接走,小如到公婆家卻發現大門深鎖,電話聯繫手機也都關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