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雖然大人之間結束了婚姻關係,但孩子永遠都需要家長的關愛和照料,對孩子來說,有一方的家長搬離家中,沒辦法每天看見爸爸或媽媽,日常生活一定會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但這些影響全然都是不好的嗎?若在父母離婚能保持合作與有效溝通,給予孩子穩定和持續的關愛,就能讓孩子調適得更好。
日本企業「株式会社リライフテクノロジー」近來針對1005位離婚者進行調查,詢問受訪者在離婚後的生活方面,感覺最有變化的前三名,依序是:生活形態、精神面及家庭開銷。受訪者稱離婚後,感覺壓力都沒了,或是從精神暴力中解放,各種事情都能由自己決定,但也有人覺得因此發現到出社會工作並不簡單。
一對怨偶先前打離婚官司互相指責對方,後來又因為小孩探視問題鬧上法院。士林地院近日開庭審理,法官王昌國寫下370字的暖心建議,希望當事人雙方能親自閱讀,用語相當白話,包含如何教養孩子及實踐友善父母、別把孩子當成彼此爭戰的籌碼。
當夫妻面臨婚姻離合議題,以及未成年子女照顧計畫分工,雙方出現意見分歧、各持己見時,這些父母透過家事商談服務來到商談室,家事商談員可以為他們做什麼呢?
這兩幕是會面交付的場景,雖然父母是對著孩子們說話,但是也從旁感受到離婚父母為了孩子的生活照顧而合作的用心。這平和互動的一幕來得很不容易,是兩對已進入訴訟的父母,為了他們的所愛而暫時擱下爭議,促成會面的決定。為什麼他們做了這個不容易的選擇呢?
會面不順利的原因有很多,但絕不只是一方的問題!同住方想保護孩子的心、探視方想靠近孩子的心,都沒有錯,但方法和觀念不對,造成彼此衝突愈來愈大,父母有沒有看到孩子的尷尬與為難?找不到對的方法,就不會面嗎?離婚是大人的事,孩子不該捲入父母的是非之中;在孩子的世界裡,從來沒有父母在乎會面公不公平的問題,孩子只是想好好繼續擁有來自雙方的愛。
很多人以為離婚後,心情就能得到平靜。其實不然,有時你會感到悲傷,有時你會感到憤怒,甚至所有的情緒會交雜在一起,非常難受。但對自己心中的憤怒,該怎麼辦呢?
大部分家長不會主動跟孩子談他們要分開的原因,而我常跟家長分享下面這個故事..。孩子對於家長的分開通常有100個為什麼,但大部分的孩子會因擔心大人會生氣或難過而沒有問,或也不知道要怎麼問。這些沒有獲得回應的問題不會消失,而是會累積在孩子的心裡,孩子就帶著這些困惑、無助與遺憾長大。
離婚是生命中的暴風雨,但絕不是世界末日,做好離婚後的心靈重建,人生另有一番風景。
「別人只有一個家,我有三個家喔!有媽媽家、爸爸家、還有爺爺奶奶家!」幼兒園大班的阿奇興沖沖地說著,臉上帶著一絲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