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暖心法官寫下370字白話裁定 勸怨偶親自閱讀「孩子非爭戰籌碼」
新聞連結: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40210/2681224.htm
新聞日期:2024年02月10日
「一對怨偶先前打離婚官司互相指責對方,後來又因為小孩探視問題鬧上法院。士林地院近日開庭審理,法官王昌國寫下370字的暖心建議,希望當事人雙方能親自閱讀,用語相當白話,包含如何教養孩子及實踐友善父母、別把孩子當成彼此爭戰的籌碼等等。」
這篇新聞提及,法官在判決書中強調「勿以孩子為彼此爭戰的籌碼。」縱使父母間產生衝突與指責,也不代表孩子就要全盤接受,更不代表對方在與孩子相處時,會用同樣的態度與方式對待孩子,希望父母能多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適度讓孩子表達意見,雙方也要努力建立穩定良性的溝通管道,這才有助於孩子安定身心及成長。
在實務工作中,社工們常常會接到來電諮詢的家長詢問:「現在親權判給媽媽,每次我和孩子見面,孩子都說不想再回去媽媽那裡,想跟我生活。說媽媽教養很嚴格,我可以怎麼做?」、「孩子目前由爸爸主要照顧,雖然我每週可以看到孩子,但孩子從小是我照顧長大,所以我跟孩子說,只要想念媽媽,就告訴爸爸,這樣我們就能見面。但對方卻一直阻撓!」
許多父母在法院訴訟多年,但其實他們不知道,在訴訟結束之後,才是真正的考驗。能陪在孩子身邊的,不是律師、不是社工、也不是法官,只有孩子的父母。如何教養孩子及實踐友善父母,是一條非常漫長的道路,許多父母一想到要與對方溝通合作,就非常抗拒,著實是非常難熬的過程。
實務中,孩子在父母衝突下的影響,他們可能會呈現什麼狀態呢?可能有:
- 不敢表達的孩子:孩子可能會面臨忠誠議題,否認自己的快樂,不敢在父母其中一方,表達與另一方快樂的心情。
- 夾心餅乾的孩子:幫忙父母在中間協助傳話,甚至被迫當法官或調解員,而變成夾心餅乾。
- 兩面討好的孩子:因為害怕被遺棄,不被愛,因而兩面討好父母。
- 照顧父母的孩子:知道父母離不開他,因而表現出無法離開父母的樣子。
- 和現實妥協的孩子:為了求生存,和現實妥協,選擇壓力最小、最安全、保護自己的方式。
我們常鼓勵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想想孩子可能面臨的處境和為難;思考雙方可以如何互動,對孩子才是最好的?也許沒有完美的答案,但如果彼此能看到對方都是出於對孩子的愛,為了孩子釋放一點善意,那麼就有可能減輕孩子背負父母離婚的壓力和重擔。
👍推薦文章:【好文分享】離婚後,孩子出現不適應行為該怎麼辦?
👍延伸閱讀:【時事分享】孩子:不付扶養費,你沒資格當我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