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識兒盟
    • 關於兒盟
    • 服務據點
    • 服務網站
  • 最新消息
    • 活動消息
    • 兒盟倡議
    • 社工故事
    • 時事回應
    • 即時公告
  • 參與兒盟
    • 捐款方式說明
    • 募款專案
    • 囝仔 l 義賣品
    • 親子共好課程
    • 兒盟學苑
    • 物資募集
    • 成為志工
    • 人才招募
  • 兒盟服務
    • 特殊境遇
    • 家庭增能
    • 社會共好
  • 社會責信
    • 年度服務成果
    • 勸募專案成果
    • 財務報告
    • 捐款芳名錄
    • 公告
  • 兒盟資源
    • 電子報
    • 刊物
    • 研究調查報告
    • 多媒體影音
    • 親子百寶箱
    • 永續教育網
  • 聯絡兒盟
    • 聯絡我們
    • 機構實習
    • 常見問題
    • 捐款大小事
    • 誠信經營

兒福聯盟

0 捐款

兒福聯盟 兒福聯盟

  • 認識兒盟
  • 最新消息
  • 參與兒盟
  • 兒盟服務
  • 社會責信
  • 兒盟資源
  • 聯絡兒盟
0 捐款
    • 關於兒盟
    • 服務據點
    • 服務網站
    • 活動消息
    • 兒盟倡議
    • 社工故事
    • 時事回應
    • 即時公告
    • 捐款方式說明
    • 募款專案
    • 囝仔 l 義賣品
    • 親子共好課程
    • 兒盟學苑
    • 物資募集
    • 成為志工
    • 人才招募
    • 特殊境遇
    • 家庭增能
    • 社會共好
    • 年度服務成果
    • 勸募專案成果
    • 財務報告
    • 捐款芳名錄
    • 公告
    • 電子報
    • 刊物
    • 研究調查報告
    • 多媒體影音
    • 親子百寶箱
    • 永續教育網
    • 聯絡我們
    • 機構實習
    • 常見問題
    • 捐款大小事
    • 誠信經營
首頁  兒盟資源  研究調查報告  研究調查報告內容

2025年民眾對兒童及育兒家庭友善度調查報告(已附全文)

2025-06
分享

近年來,越來越多餐廳、咖啡廳貼出禁止兒童入內的標誌,網路上也經常孩童在公眾場合哭鬧而引發的激烈討論。根據兒盟過去調查,有42.6%的家長曾因為孩子哭鬧或大聲說話而遭遇到不友善的行為如被白眼、出聲責備、驅趕等,也有近6成(57.5%)的家長認為帶孩子到公共場所讓自己感到很有壓力、56.3%的家長認為台灣社會對嬰幼兒很不友善,然而,台灣民眾真的這麼討厭兒童嗎?兒童在公眾場合吵鬧就代表父母不認真管教小孩嗎?

        為瞭解台灣民眾對兒童的態度,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以下簡稱兒盟)於2024年12月25日至2025年2月4日以網路問卷型式,針對一般民眾進行發放,回收共2,259份問卷,並依據2025年1月份內政部所發布之人口性別比例進行加權,加權後有效問卷數為2,247份,本研究之分析結果皆為經過加權步驟後之數據。

        加權後的基本資料,男性占49.3%,年齡以30至39歲(35.2%)及40至49歲(33.2%)為主,而縣市分布方面,六都共占74.8%,其中最高分別為新北市(19.8%)、桃園市(13.2%)和台北市(12.5%)。此外,回答問卷的民眾有61.6%育有子女,其中育有1個小孩的占45.7%、2個小孩占43.3%,11.1%育有3個以上的孩子。

 

一、台灣民眾的厭童程度真的高嗎?

        為瞭解台灣民眾的厭童情形,本調查設計了8個不同程度對孩童有厭惡相關想法的題目。將該題組中,非常符合及符合的分數計為1分,不符合及非常不符合則計為0分,加總為「厭童」總分,結果顯示,有39.5%的民眾沒有出現任何厭童傾向(0分),對兒童與育兒家庭相對友善,1至3分的輕度厭童佔44.4%,僅1成6(16.1%)的民眾有4分以上之重度厭童之情形。

        選擇最多的是4成民眾會因為孩童哭鬧而有厭煩的感受(39.6%),其次是「家長如果無法控制孩童的哭鬧就不要帶出門」(36%);排斥與孩童近距離接觸或害怕與孩童相處,則分別下降至13.6%與12.8%,顯示多數民眾的「厭童」原因來自於不喜歡孩童的吵鬧;至於在社群媒體上經常看到的偏激厭童言論,僅有少數人(9.9%)會做出在社群媒體評論吵鬧的孩童和家長或留言按讚,而認同這樣行為的民眾也僅有22.1%。顯示雖經常在社群媒體、新聞上看到厭童相關言論,這些聲量看似很大,但多數民眾其實並不這麼厭童,也不太會出現仇視或對抗育兒家庭之行為。

二、厭童族在想什麼?

        為了解民眾為何會出現厭童傾向,本調查設計一情境題--上班一整天很想休息一下,或是難得放假出遊放鬆,此時在乘坐的大眾運輸工具上,遇到有別人的小孩在大哭時,請問會有甚麼情緒和感受呢?調查結果發現,多數民眾還是會首先關心「這個孩子是否發生什麼事?」(57.6%,第一名),第二名則是近4成(38.4%)民眾會想知道「小孩的家長需要幫忙嗎?」,顯示社會上還是不乏對孩子及育兒家庭有溫暖的態度。

        有近3成(29.4%)民眾希望「爸媽能不能管管小孩,讓他不要再哭了」,約1成民眾會產生更不愉快的厭童情緒,例如:「難得的放鬆時刻毀了,有夠倒楣」(11.6%)、「小孩真麻煩,我以後不要生孩子」(8.7%)、「既然會吵鬧幹嘛帶出門造成大家麻煩」(8.6%),甚至覺得「貓狗都比小孩乖」(4.5%)。

另考量過去容易在社群上針對孩童吵鬧會有爭執,通常是一些特定場所,例如講求氣氛的高級餐廳、想放鬆安靜的咖啡廳,或是不易離開、更換位置的大眾運輸工具,因此本調查也針對這些場所,詢問民眾是否認為應限制孩童進入或提供獨立區域(複選題)。調查結果發現,前三名分別是高級餐廳(38.9%)、長途大眾運輸工具(22.6%)及咖啡廳(14.8%),一般餐廳和一般大眾運輸工具都僅約1成左右民眾選擇。值得欣慰的是,還是有近一半的民眾(47.3%)認為孩童應該不受限制的進出這些場所。

        由上述的調查可知,對厭童族來說,難得出遊或去咖啡廳、餐廳用餐,想要的只是好好休息的放鬆時光,或是和朋友講話聊天,當遇到孩童哭鬧、又受困運輸工具無法離開時,難免會產生煩燥、厭惡的情緒,並不是天生討厭小孩。

三、厭童會出現的反應與行動

        進一步詢問在公共場合遇到孩童哭鬧會採取的行動,結果顯示,有一半以上(54.9%)的民眾會先觀察家長有無任何安撫或出聲制止的行為,顯示多數人最在意的是家長對孩子哭鬧是否有積極處理,父母的作為也常常在社群媒體的抱怨文中被提及,多數民眾認為,孩子在公共場所哭鬧是來自於家長沒有適切的制止或教導。

        雖有36.0%的民眾在被孩童干擾時會選擇自行離開、也有25%的民眾表示自己不會有任何行動,或私下和親友抱怨(9.7%)出出氣,但仍有約1成民眾會選擇進行干涉,例如請現場負責人出來處理(13..8%)、出聲請家長處理(10.0%),有些人會直接將厭惡的神情顯露出來如白眼、嘖聲等(5.5%),甚至覺得忍無可忍,選擇拿手機拍孩子或家長並上傳到社群上讓大家評論公審(1%),看看這樣的情形是否合理。

四、少子女化帶來的隱憂
        台灣生育率不斷下跌,根據內政部統計,2024年出生人數並未隨著龍年而提升,僅有13萬4856人,新生兒數已連續9年下降,生育率在全世界也倒數第二名,僅高於韓國。而隨著生育率下降,孩童人數也越來越少,除了已婚家庭生得少,單身人口人數也越來越多,這表示越來越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沒有機會接觸孩子,本次調查數據結果發現,有24.8%的民眾表示最近一個月內比起孩童更常看到寵物,而也有25.2%的民眾表示最近一個月內完全沒有和孩童相處,20.8%每周僅有1至2天,顯示有4成6的民眾與孩子接觸的頻率相當低。

為瞭解民眾對孩童態度是否和與孩童相處的頻率有關,我們將上題一周與孩童相處的天數合併為:完全沒有(25.2%)、1至4天(30.0%)及5天以上(44.8%),並與前述題目進行交叉分析。整體而言,和孩童相處頻率越高,對在公共場所哭鬧的孩童展現較為友善的態度或行為的比例較高,負向的想法也會比較少。

        將不同程度厭童題目和與孩童相處時間交叉分析後,在多數題目上也可以看到類似情形,例如認為家長若不能控制孩童的哭鬧就不該帶出門(完全沒有:50.1%、1至4天:37.2%、5天以上:27.2%,以下順序皆同),覺得在網路上評論吵鬧的孩童和家長很合理(31.4%、25.6%、14.5%),比起孩童,我更寧願和寵物相處(45.6%、28.4%、12.7%)等。

        上述結果顯示,越常和孩子相處的民眾,對孩童哭鬧的耐受度明顯較高,而較少接觸孩童的民眾,在不熟悉與不理解的狀況下,引發煩躁、恐懼情緒也相當正常。在公共場合遇到孩童哭鬧,確實在忙碌的生活當中容易引發不適,這些吵鬧的孩子經常被認定為不受教,在旁的父母也常常被冠上不負責任的罪名。

        確實,有些孩子較為調皮、也有些父母寵慣孩子而放任,然而從只會用哭來表達需求的嬰兒,隨著腦部功能的發育與成長,慢慢學著使用言語、練習理解,並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在這個逐漸與社會連結的過程中,出現在成人看起來是「脫序」的行為,並非完全是故意,是因為他們還是個孩子,缺乏表達和控制情緒的能力。

五、兒盟呼籲--育兒禮貌運動

        即使已經身為成人的我們,也會常有言不達意、情緒潰堤的時候,只是我們都遺忘了我們曾經是脆弱而需要被包容、安撫的兒童,而多數家長常在教養的困境中掙扎,在公共場合被遇見時,可能已是安撫到筋疲力盡的時刻。兒盟呼籲,無論是父母或一般民眾,當遇到孩子在公共場合失控時,我們都有可以再多做一些的事:

  • 父母:八大安撫孩童撇步

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家長該怎麼辦?兒盟提出「八大安撫撇步」: (1) 保持內心安定,大人先深呼吸穩定自己,才能幫孩子平靜;(2) 確認需求,觀察孩子是否餓、累或害怕;(3) 轉移注意力,用玩具、歌謠或有趣事物分散情緒;(4) 肢體安撫,溫柔抱抱或拍背,柔聲說「媽媽在這」;(5) 說出情緒,如「你是不是等久了不耐煩?」,讓孩子感到被理解;(6) 設限規範,面對無理要求堅定說「今天不買玩具,但可以看書」;(7) 離開現場,帶孩子到安靜處如休息區緩和情緒;(8) 事後溝通及鼓勵,可以聊聊原因並鼓勵:「謝謝你冷靜下來,真棒!」哭鬧是成長必經階段,家長的穩定與引導是關鍵。 

  • 民眾:二不二要

        當民眾遇到孩童在公眾場所哭鬧,雖然因為被打擾而難免有情緒,但也請多給父母一些教養的空間和鼓勵,給予父母多一些時間跟空間可以處理孩子的哭鬧,請民眾加入「二不二要」運動,看到小孩哭鬧時,不要白眼、不要嘖,要幫忙、要包容,如果真的覺得煩躁,可以戴上耳機隔絕聲音,如果行有餘力,也可以出聲詢問是否有需要幫忙的地方,不要吝嗇表達您的關心。

  • 都市叢林動物測驗:了解自己的狀況

    鑑於每個人可以接受孩童哭鬧的程度不一,兒盟特別發展「厭童指數」的量表,透過理解自己的狀態,民眾能思考自己的忍受度,決定出一個與孩童最佳的距離與互動方式。

 

報告全文下載

版權所有,若須引用請註明出處
【本研究建議引用方式】
兒童福利聯盟(2025)。2025年民眾對兒童及育兒家庭友善度調查報告。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publication_research/research_report/2943

 
返回列表 上一則 下一則

研究調查報告說明

報告索取方式及注意事項

  1. 請來信rdcwlf@cwlf.org.tw說明您所要索取的調查報告名稱,參見官網報告列表。
  2. 僅提供官網報告列表中可索取之調查報告,每份報告酌收100元。
  3. 報告之「問卷」及「原始編碼資料」恕不開放索取。
  4. 2016年以前的報告已於官網中免費提供全文下載,請您先行確認。
 
聯絡我們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
總會電話: 02-2799-0333
傳真: 02-8797-3131
地址: 114694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583巷21號7樓
捐款資訊
專線: 02-2799-0333轉1
傳真: 02-2657-8181
戶名: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
銀行代號: 807 永豐銀行-建成分行
銀行帳號: 103-001-0000-688-8
郵局劃撥帳號: 156-88659
電子發票捐贈碼: 885521
訂閱電子報
訂閱
兒童網路安全 隱私權保護
Copyright © 2024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
Powered by A-Cart 網站設計

系統訊息

若要訂閱電子報,請先登入會員。
邀請您訂閱兒福聯盟電子報,接收兒盟最新活動資訊與愛孩子的服務足跡。
登入會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