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的孩子怎麼教?兒福聯盟與你聊聊叛逆期教養原則與溝通方式
一、孩子叛逆期讓你好困擾?先了解小孩叛逆期的原因!
(一)為什麼會出現叛逆期?
造成叛逆期的原因與孩子的心智發展有著密切關係,叛逆期的孩子自我意識正處於迅速發展的階段,這時孩子的思想會越來越獨立,希望凡事都可以自己做主,也會開始探索身份認同,思考自己是誰,希望獲得認同和理解。
在這些心理狀態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孩子對生活事物會有自己的看法,也可能因此不認同父母的管教方式,但孩子心智畢竟尚未成熟,他們可能會因為不知道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而透過一些「極端」的手段表達不滿,或是為了避免爭執而疏離父母,使得親子關係產生裂痕。
(二)叛逆期行為有哪些?
許多人會將孩子的叛逆行表現視為一種「症狀」,但叛逆期並不是疾病,所以用「症狀」來形容叛逆期的行為並不恰當,而且每個孩子出現的行為可能不盡相同。一般來說,叛逆期主要有「幼兒叛逆期」、「兒童叛逆期」與「青春叛逆期」 3 個階段,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行為表現,常見的叛逆期行為主要有以下 4 種:
- 極端的情緒表現
- 經常反對父母的意見
- 表情、說話語氣態度不佳
- 不接受父母的想法
二、各階段叛逆期年齡為何?會有什麼行為,又該如何溝通呢?
叛逆期的孩子會有許多讓父母苦惱的行為,那麼家長們該如何跟叛逆期孩子溝通呢?就讓我們深入了解各個階段的叛逆期的溝通技巧吧!
(一)幼兒叛逆期:2~4 歲
⬥行為表現:
- 用哭鬧的方式達到目的
- 生氣的時候行為反應很大,像是亂丟手上的玩具
- 愛說「我不要」,或用「不」來表達情緒
⬥行為原因:
許多父母會覺得這個階段的孩子像個小惡魔,經常會出現無理取鬧的行為,但這時候用打、用罵的方式並不能解決問題,而是應該要先理解孩子出現這些行為的原因。
一般來說,2 歲叛逆期是因為孩子正值「自我意識」開始發展的階段,凡事都會想要嘗試「自己來」,而 3 歲叛逆期的出現,可能是因為進入幼兒園、接觸了同儕,接收到了更多不同的想法,也會開始模仿他人不同的行為模式,這些都是屬於成長階段正常會出現的行為表現。
⬥溝通方式:
爸爸媽媽應該冷靜面對孩子的叛逆期,2~4 歲的孩子語言發展可能不是這麼成熟,比較難完整表達,因此爸爸媽媽可以多透過「詢問」的方式,試著引導讓孩子慢慢說自己的想法,像是「你想這樣做是因為⋯⋯嗎?」,並且盡量少去否定孩子的行為,少說「你不可以⋯⋯」,因為爸爸媽媽每次說的「不」字,也是在讓孩子學習用這個詞語來表達情緒,所以與其不斷告訴他不該做什麼,更建議告訴孩子「你可以」怎麼做,但是要注意不要使用命令的語氣,或過於強硬的字眼。
(二)兒童叛逆期:7~12 歲
⬥行為表現:
- 愛頂嘴、唱反調,不願意照父母的方式處理
- 不願承認錯誤,愛狡辯
- 可能出現消極反應,像是「不要就不要啊」或是「每次都這樣」這類的回應
- 想要多嘗試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父母要求他們做的事情
⬥行為原因:
7~12 歲的孩子在小學階段,課業上的自主性與生活自理能力也逐提升,因此會開始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想要嘗試當個「小大人」,開始模仿大人的言語或行為,或是想在生活上擁有更高的自由度。
⬥溝通方式:
遇到孩子叛逆行為,父母可以多問問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像是詢問:「你想⋯⋯的原因是什麼?」,不要總是否決孩子的想法,試著尊重他們的決定,但同時告知後果,讓孩子學會負責任,比起一味責罵,讓孩子從經驗中學習,並陪伴孩子成長,才是更有效的教育方式。
(三)青春叛逆期:12~15 歲
⬥行為表現:
- 變得很好辯
- 對父母態度很差,或常常感到不耐煩
- 反抗行為很多
- 不願意溝通,隱藏內心想法
⬥行為原因:
青少年叛逆期可說是大多數父母最頭疼的階段,但其實,導致青春期叛逆的原因有很多,像是課業壓力大、開始在意人際關係,較容易受同儕影響等。另外,青春期心理變化大,對身邊的人情緒更敏感、更能獨立思考,同時也更有責任感,因此青少年的心中常會充斥著各種不同的想法與擔憂。
青春期心理及生理都逐漸成熟,更有自我想法與主觀意識,且自尊心強,所以這階段的孩子不喜歡被大人約束,有自己想法之後,經常會認為大人的想法已經過時,或是是錯的,而想要證明自己的想法才是正確的,甚至常會扭曲父母對自己的關心,而產生激烈的反抗,或做出極端的反應,但其實這先反應,都代表著他們需要大人的尊重。
⬥溝通方式:
爸爸媽媽在與青春期孩子溝通時,應該少用「懷疑」的語氣,例如:「你是不是⋯⋯」。舉例來說,孩子鎖門看書,不想被打擾,父母發現門打不開,披頭就問:「你是不是在裡面偷滑手機」,像這樣的懷疑與質問,不僅會讓孩子感到不被尊重,更會降低親子間的信任感,使未來溝通效果更差。
另外,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並不一定是要侃侃而談,這階段的孩子更需要的是隱私。爸爸媽媽要了解,尊重孩子的個人生活也是一種溝通模式,而且同時要「學會等待」,因為青春期的孩子很在意他人眼光,不見得願意直接說出心中的感受,這時不要逼孩子表達內心的想法,而是給他們空間和時間,同時也讓他們知道,只要想講,爸媽隨時都在。
面對叛逆期孩子,讓你心力交瘁嗎?兒盟聽你說!
三、如何管教叛逆的孩子?叛逆期孩子的教育原則一次看!
看完以上 3 階段叛逆期的溝通技巧後,相信你也更了解面對各階段的叛逆期該怎麼辦了!
良好的溝通方式是教育孩子很重要的一環,而父母的教養觀念也很重要!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面對叛逆期的孩子,各位爸媽們必須掌握的 3 個教養原則吧!
(一)打小孩絕不是有效方法
中國傳統觀念常說「虎父無犬子」,認為教小孩就要用嚴格的訓斥或體罰才有用,但其實,打小孩雖然能讓孩子不敢再犯同樣的錯,卻不能有效地讓孩子認知到自己的錯誤,反而會對孩子心理造成負面影響,甚至可能讓他們認為解決問題可以透過「暴力」的方式。
Q:不打小孩,那孩子叛逆期不認錯怎麼辦?
並不是得當個「虎爸虎媽」才能讓孩子認錯,孩子不認錯,可能是因為感到不被認同,或是擔心承認錯誤很丟臉。
因此,比起打到孩子認錯,先了解其中的原因,並且讓孩子知道「人人都可能會犯錯,做錯事情並不丟臉,一起找出解決或改進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了解這點後,孩子才會更面願意面對自己的問題。
(二)減少批判,多點理解
如同沒有不犯錯的孩子一樣,父母必須認知到自己不見得都是正確的,爸爸媽媽應該先放下自己心中的主觀想法,並且假設孩子對於想做的事有合理的主張。
建議爸爸媽媽不要為孩子的行為貼標籤,避免先入為主地下定論,而是表達自己有興趣了解他們想做的事,也會尊重他們的想法,如此一來,孩子便更有機會敞開心胸,與父母分享更多事情。
(三)多鼓勵孩子,建立親子關係基礎
教育不只是糾正錯誤,鼓勵正向行為也很重要。有些父母會過度專注於矯正孩子的錯誤行為,但是孩子表現良好時,卻忘了給予鼓勵,當孩子從父母身上獲得的總是責備,而缺少正向回饋時,可能會因此失去自信,甚至導致親子關係疏離。
想要拉近與孩子的距離,除了多給予鼓勵以外,「如何仔細聽孩子說話」也是一大關鍵,當孩子在與你分享自己的想法或生活大小事時,爸爸媽媽應該暫停手邊正在進行的事,並將眼神焦點放在孩子身上,只要讓孩子感受到「無論他分享的事情是好是壞,爸爸媽媽都願意聆聽」,他們就會更願意與父母談話、溝通,親子關係也會更加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