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小孩並非有效的教育,與兒盟一起了解不打小孩的正向教養方法
一、打小孩的管教方式有效嗎?打孩子只會在孩子內心留下傷痕
(一)父母可以打小孩嗎?體罰真的可以讓孩子「學到教訓」嗎?
家長透過打孩子來管教、約束孩子是傳統常見的教育模式,但其實體罰並不是改善錯誤行為的有效方法。父母打小孩雖然可以起到遏阻作用,卻沒有辦法讓孩子真正了解自己犯錯的原因。
(二)打罵教育影響有哪些?
傳統打罵教育觀念認為孩子「不打不成器」,想藉由「皮肉痛」讓孩子記取教訓、矯正孩子的行為,或是使他們遵從大人的要求。其實,這樣的教育方式會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造成許多負面影響,以下是 5 個打罵教育對孩子心理上可能帶來的後遺症:
- 自我認同度低:
根據美國家庭心理學學術期刊的研究[註1],經歷過體罰的兒童在成年後往往展現較低的認知能力和自尊心,自我認同低落可能持續影響他們的人生發展。 - 親子關係疏離:
經歷過體罰後,孩子可能開始對父母產生恐懼,也可能開始避免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擔心引起父母的不滿而遭到懲罰,最終導致親子關係疏離。 - 認同暴力傾向:
根據兒福聯盟《2018 台灣兒少被家長體罰情形及相關因素調查報告》發現,曾經受到體罰的孩子很可能會產生「暴力可以解決問題」的想法,對於使用暴力的認同程度也較高。 - 心理健康問題:
美國家庭心理學學術期刊的研究顯示[註1],童年時期若經常遭受體罰,在成年後更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 難以與人建立信任關係:根據兒福聯盟《台灣民眾兒時被主要照顧者體罰經驗及其關係性影響》調查報告發現,體罰不僅影響親子關係,同時也使得有過體罰經驗的人更難建立對他人的信任,進而對未來的人際和親密關係造成負面影響。
二、為什麼會失控打孩子?避免忍不住打孩子要先學會面對情緒
大人們須承受著各種生活壓力,包括工作、財務、人際等,也可能是來自對孩子的擔憂,因為擔心孩子的錯誤行為會帶來不好的結果而急於矯正。
當這些壓力與擔憂不斷累積,可能使得父母無法有效地處理負面情緒,如果這時又遇到小孩很皮、叛逆期行為,或是小朋友情緒失控哭鬧的情況,就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也就是說,要避免失控打孩子,父母首先要學會的,就是做好情緒管理,以下是父母處理情緒的 3 個方法:
不要累積怒氣:
- 長時間壓抑憤怒可能導致情緒在一夕之間全部宣洩出來。高漲的情緒可能使父母情緒失控,做出體罰行為。及早面對並處理自己的情緒,才能避免在孩子面前反應過度。
- 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感受:
父母應該勇敢地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了解並辨識情緒,包括沮喪、憤怒、焦慮、壓力等。透過認知自己情緒狀態,父母才可以更好地處理這些感受,避免將負面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 - 給自己冷靜的時間:
當情緒湧上來時,父母應該給自己一些冷靜的時間,不要立即做出決定或行動。可以暫時停止爭執或責罵,好好深呼吸,或找一個能夠冷靜下來的空間,先讓自己平靜下來。唯有在冷靜的狀態下,父母才能夠理性地應對問題。
要記得,兒童情緒失控絕對不是大人打小孩的理由,各位爸爸媽媽應該先學習面對自己的情緒,才能避免親子之間不斷衝突的惡性循環。
教育孩子的過程,你是否也壓力過大?讓兒盟聽你說!
三、不打小孩的話,可以如何教育孩子?正向教養是國際趨勢!
(一)什麼是正向教養?
根據《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一書,「正向教養」是以阿德勒學說為基礎的教養法,主張消除所有懲罰與獎賞,強調用「鼓勵」來教養孩子。
正向教養更能夠幫助孩子認知自己的行為,並產生內在改變的動機,阿德勒正向教養觀念已經衍伸出多種教育孩子的方法,以下統整《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與衛福部心理健康司的《正向教養手冊》[註2],列出以下 5 個正向教養技巧:
◆尊重孩子的感受
父母應該積極地聆聽孩子的需求和想法,理解孩子的感受,不要一昧用大人的觀點去評斷孩子。
◆先連結情感,再糾正行為
孩子的感受處於正向的狀態時,更有機會有良好的表現。父母應該先對孩子傳遞關愛的訊息,建立起親密與信任的關係,再開始與孩子一同解決問題。
◆修復錯誤的 3R’s 方法
- 承認-Recognize:教育孩子勇敢承認自己的錯誤,人人都有可能犯錯。
- 和解-Reconcile:承認錯誤後,可以鼓勵孩子試著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並勇敢道歉,透過道歉才有機會和解。
- 解決-Resolve:解決問題並非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而是由父母陪著孩子一同找出解決方案。
◆與孩子一同解決問題
如同上一點所說,解決問題並非讓孩子自己想辦法,更不是直接指使孩子怎麼做,而是讓孩子被賦予權力,建立對等的溝通方式。父母應該先聽聽孩子的想法,再給予建議,彼此一同討論。
◆多鼓勵孩子
許多父母會讚美孩子,表示孩子達到了他們的要求或期待,但其實,比起讚美,「鼓勵孩子」更能達到讓孩子自我肯定的目的,因為鼓勵是以「孩子的角度」出發,肯定他們付出努力的過程,讓孩子的正向行為並不只是為了達到父母的期待。
(二)減少體罰:國際不打小孩日、橘絲帶兒童保護運動
◆國際不打小孩日
美國反體罰組織在 1998 年發起 4 月 30 日——國際不打小孩日,宣導標語是:「邀請每位成人試試看不要打小孩,至少在這一天不要打,也許你會發現,將來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
而隨著教育觀念的進步,台灣也正式響應,希望透過國際不打孩子日,讓父母試著用正向的教養方式取代體罰。
◆ 橘絲帶兒童保護運動
橘絲帶兒童保護運動源自於日本,由日本小朋友挑選出如太陽般溫暖、充滿希望的橘色,除了溫暖不幸的孩童,也呼籲大眾要更重視兒虐議題。
兒福聯盟致力於兒童福利的發展與推廣工作,長期關注兒童免受暴力權與生存權,於 2011 年引進「橘絲帶兒童保護運動」,呼籲大眾一起關心兒童、防止兒虐,邀請家長響應「正向教養」3 原則,建立親子新關係。
另外,兒福聯盟也於 2022 年加入美國「No Hit Zone 零暴力空間運動」,成為東亞地區第一個獲得金色倡議者認證標章的組織。
想找出教養問題的解決方法嗎?兒福聯盟能幫你!
四、父母打孩子犯法嗎?打小孩算不算家暴?有什麼法律責任?
(一)打小孩犯法嗎?
父母打孩子的相關法律,可以參考《民法》第 1085 條規定:「父母得於必要範圍內懲戒其子女。」
雖然此法條中所述懲戒,讓部分父母得以合理化其打罵孩子的行為,認為是法律賦予父母之權利,但法務部已公告修正草案,將條文改為:「父母保護及教養未成年子女,應考量子女之年齡及發展程度,尊重子女之人格,不得對子女為身心暴力行為。」
也就是說,父母雖有教養孩子的權利與責任,但教養原因與教養方式都必須在適當且合理的範圍內,亦即須在兼顧孩子身心發展及不損及孩子人格之前提下進行,若父母管教超出合理範圍,就可能屬於家暴行為,須負擔相應的刑事責任。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家暴的定義,讓你更清楚哪些行為屬於「不當管教」。
(二)什麼是家暴?
依《家庭暴力防治法》第 2 條規定,家庭暴力指的是「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精神或經濟上之騷擾、控制、威脅或其他不法侵害的行為」。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 指出,家暴可分為「身體層面」、「精神層面」和「經濟層面」3 種類型:
◆身體層面:
(1)行為上:
- 虐待
- 遺棄
- 押賣
- 強迫
- 引誘從事不正當的職業或行為
- 濫用親權
- 利用或對兒童/少年進行犯罪
- 傷害
- 妨害自由
- 性侵害
(2)動作上:
- 鞭、歐、踢、捶、推、拉、甩、扯、摑、抓、咬、燒、扭曲肢體、揪頭髮、扼喉或使用器械攻擊等方式。
◆精神層面:
(1)言詞虐待:
- 用言詞、語調方式脅迫或恐嚇孩子,企圖控制孩子。
- 如:謾罵、吼叫、侮辱、諷刺、恫嚇、威脅傷害被害人或其親人、揚言使用暴力等。
(2)心理虐待:
- 竊聽
- 跟蹤
- 監視
- 冷漠
- 鄙視
- 羞辱
- 不實指控
- 試圖操縱被害人
- 足以引起孩子精神痛苦的不當行為
(3)性虐待:
- 強迫性幻想或特別的性活動。
- 逼迫觀看性活動、色情影片或圖片等。
◆經濟層面:
- 不給生活費、過度控制家庭財務、強迫擔任保證人、強迫借貸等惡性傷害自尊的行為。
另外,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保障法》第 49 條,任何人對於兒童及少年不得有下列行為:
- 遺棄。
- 身心虐待。
- 利用兒童及少年從事有害健康等危害性活動或欺騙之行為。
- 利用身心障礙或特殊形體兒童及少年供人參觀。
- 利用兒童及少年行乞。
- 剝奪或妨礙兒童及少年接受國民教育之機會。
- 強迫兒童及少年婚嫁。
- 拐騙、綁架、買賣、質押兒童及少年。
- 強迫、引誘、容留或媒介兒童及少年為猥褻行為或性交。
- 供應兒童及少年刀械、槍砲、彈藥或其他危險物品。
- 利用兒童及少年拍攝或錄製暴力、血腥、色情、猥褻、性交或其他有害兒童及少年身心健康之出版品、圖畫、錄影節目帶、影片、光碟、磁片、電子訊號、遊戲軟體、網際網路內容或其他物品。
- 迫使或誘使兒童及少年處於對其生命、身體易發生立即危險或傷害之環境。
- 帶領或誘使兒童及少年進入有礙其身心健康之場所。
- 強迫、引誘、容留或媒介兒童及少年為自殺行為。
- 其他對兒童及少年或利用兒童及少年犯罪或為不正當之行為。
(三)體罰過當會有法律責任嗎?
民事上,法院可以要求父母接受親職教育,依據民法規定,家暴情節嚴重者可宣告停止親權。
刑事上,法院會依家暴行為審理刑事責任。舉例來說,打小孩導致孩子受傷,可能會觸犯刑法傷害罪,就必須依傷害罪案件審理,並由法官作出判決。
五、爸媽的育兒資源:兒福聯盟爸媽 Call-in 教養專線聽你說!
隨著社會環境與家庭型態的轉變,現代家長在照顧兒少上面臨更多的壓力與挑戰。3C 問題、課業壓力及家庭關係的轉變等,不斷挑戰照顧者與兒少間的關係。
兒福聯盟長期投入兒少家庭工作,除了解照顧者的辛苦之外,也希望透過電話諮詢服務,來陪伴照顧者走在正向教養的道路上,藉由專線社工的協助,期望能舒緩照顧者的壓力,找出親職教養問題解決方式,增進照顧者與兒少的關係。
- 諮詢電話:0800-532-880(無法接聽未顯示號碼)
- 服務時間:每週一~週五 14:00~17:00,國定假日暫停接聽
兒福聯盟爸媽 Call-in 教養專線聽你說!
[註1]:Spanking and Child Outcomes: Old Controversies and New Meta-Analy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