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營養午餐要專法,兒少食安不能等!」記者會
兒盟倡議
2023-11-06
兒福聯盟今(06)日與陳培瑜委員、王婉諭委員、陳琬惠委員、大享食育協會、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董氏基金會於立法院召開記者會,針對攸關全臺兒少健康的營養午餐專法提出政策倡議與立法建言。兒福聯盟林志嘉董事長表示,民國80年初因為學童肥胖比例逐年攀升,臺灣開始發展與改進學校午餐,除了希望將營養午餐普及率提高至80%以外,也推動「低油、低糖、適當熱量」之午餐。二十幾年過去,灣營養午餐普及率已超過9成,在全面普及之後,應該要更往上一層樓,在品質上能夠有所提升,更符合現在家長與學生的期望,以及現代學生們的營養需求。日前我們在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發起「學校營養午餐亂象多,亟需專法監督管理!」提案,已成功達到5000人連署門檻,本次召開記者會,就是希望政府能正視民眾的聲音,讓專法迅速通過。

兒盟執行長白麗芳補充說明,根據去年公布的國民營養調查(106-109年)顯示,臺灣12歲以下肥胖及過重的兒童比例為31.3%,已居亞洲之冠,顯示我國兒童的飲食習慣亟待改善,而肩負營養教育及提供學童健康餐食的學校營養午餐,竟無專門法規訂定一致性的規範來管理監督,22縣市各有規範、各行其是,更沒有足以整合食材、衛生、營養等不同專業的專門單位來協調,相較於將校園午餐視為教育一環的日本、韓國,臺灣顯然還停留在史前時代,亟需有專法監督管理。

檢視目前學校營養午餐發現存在三大問題,亟待解決:
問題一:不營養
臺灣中、小學營養午餐普及率現已超過9成9,但是否真的「營養均衡」?調查發現有超過2成學校每週提供炸物2次以上,另有近4成學校每週供應2次以上丸類、香腸、重組雞塊、培根等魚、肉類加工半成品[1],恐違反國健署(學校午餐食物內容及營養基準)規定。此外,觀察午餐廚餘[2]發現,高達6成5的青菜會剩下1/4至半桶以上,本來青菜就對學童吸引力不大,又因大量烹煮及運送需求而長時間泡在油水中造成口感不佳,這對蔬菜攝取量連建議量(4至5份)一半都不到7-18歲兒少,更是令人擔心可能造成營養素及膳食纖維缺失而有消化不良、便祕,甚至發育問題。
問題二:不透明
在沒有專法統一規範下,目前22個縣市收費方式、補助各不相同,加上不同的供餐方式,同縣市內不同學校的也可能不同,更可能因選舉改朝換代而更動,造成家長、學校、相關生產者和廠商不時得因應,進而影響營養午餐品質。而在缺乏食材、人事、設備等經費使用比例的規範之下,無論是家長繳的費用或是地方政府編列的預算,如何使用完全不透明也無從監督,午餐品質是否合理也無從判斷。
問題三:不安心
近年學校午餐食安問題屢屢躍上版面,卻只見地方政府消極地採取重罰方式來應對,缺乏積極的預防監管措施。而現行校園食材登錄平臺開放各校自行登錄食材,卻從無監督管理機制,無從判斷內容是否準確、真實。此外,許多學校只能指定老師、職員或校護等來兼任午餐秘書進行菜單規劃、驗收等工作,而營養午餐相關專業人力缺乏標準而嚴重不足,不到1/4的學校有配置負責開立菜單、計算營養價值的學校營養師,烹煮的廚師,或協助規劃廚房的技師,除了影響供餐品質,在缺乏足夠專業人力的情況下,不僅無法落實營養教育,食安亦會一再發生。
有鑒於此,我們呼籲政府盡速通過學校午餐專法,積極整合各部會職責,推動營養午餐頒立專法提高主管機關層級,強化學校營養教育、補足專業人力,建立透明化經費分配原則,並鼓勵學校自設廚房,讓兒少能吃的營養、健康、新鮮、安心:
(一) 強化兒少飲食營養教育,補足校園專業人力:為了預防肥胖及慢性病,應及早從學齡人口健康飲食教育做起,將營養教育結合營養午餐,強化學生營養知能,且須確保學校有充足和專業的人員才能落實營養教育。
(二) 確保學校營養午餐經費使用狀況透明公開:專法應規範午餐經費分配原則,並規定學校每年登錄實際餐費,以及公布食材與人力支出等成本。
(三) 鼓勵學校自設廚房,縮短食物運送與保存時間,減少食安風險。

陳培瑜委員表示,現行學校營養午餐制度欠缺專法進行規範,許多事項並未透過法條明文規範如何處理,部分內容僅透過行政規則予以規範,造成實務上不小的困難。自陳培瑜委員今年二月上任以來,便持續推動學校午餐專法的制定。這段期間不但持續與社會大眾溝通與倡議午餐專法的制定,同時也不斷地與行政部門、民間團體、營養師、團膳業者、食材供應商討論專法的所有細節,並已於10月底提出《學校午餐及飲食教育法》草案。草案著重於「建立政策溝通平台」、「午餐相關人員配置應當充足」、「完善午餐食材管理機制」、「建立廚房衛生管理機制」以及「推動飲食教育及食農校育」等內容。目前制度上這些事情都不夠完備,才需要更多的討論和進行專法溝通,雖說教育部偏鄉廚房計畫確實已經改善了許多問題,然而還有很多非偏鄉的學校並未被納入,呼籲教育部應重視大眾的聲音,盡快制訂學校午餐專法,讓孩子能夠吃平安營養、健康的午餐,並學會好的營養、食農教育,在未來可以用飲食照顧自己。

陳琬惠委員表示,去年年底,大享食育協會曾發起讓縣市長候選人回答營養午餐政見的調查活動,邀請全國94位縣市長候選人公佈營養午餐政見,當時包括陳琬惠委員在內只有19位候選人回應,卻有八成的候選人沒有提出他們對營養午餐的規劃,也體現各縣市目前對學童營養午餐政策缺乏重視的情形。營養午餐的問題亟需不同的利害關係人一起來做討論,在立法上,國內應效法日韓設立營養午餐專法,將人力配置、食材來源都規定清楚,經費來源也公開透明。讓營養午餐管理機制和使用方式透明,提供外界監督管道,才能確保家長繳交的午餐費用回歸到食材上。陳琬惠委員認為營養午餐不只應免費,非常多的家長反映他們認為「吃的好」更是重要。當然,自設廚房在實務上不僅僅是要考慮設備預算,還有人力、土地等需求,地方政府近年推動免費營養午餐與集中式廚房的政策下,獲得的滿意度很高,重點是要透明化,也因為層出不窮的營養午餐食安問題讓家長相當擔心。因此,陳琬惠委員呼籲未來在鼓勵自設廚房或集中式廚房的同時,也應增加配套的稽查考核次數、強化學校橫向聯繫與食安通報能力,以維護學童的午餐品質與衛生安全,才能讓家長放心。目前教育部雖對偏鄉廚房有一些政策,但在部分縣市因為學校之間的路途遙遠,所以一個學校要負擔周遭幾所學校的午餐,包含運輸所需要的人力、時間、食安都是大家非常擔心的,因此需要有專法的規範。

王婉諭委員指出,現行營養午餐制度亂象叢生,根據教育部提供數據,近三年內總共就有接近七千件的校園營養午餐疑似食物中毒事件。除了食安問題,目前營養午餐的規範跟價格採用各地方自治的模式,這導致了一國出現22制的亂象,南北之間高達四十塊的價差,早已經遠超過南北的物價水準差異,孩子們應該這樣受到差別對待嗎?臺灣應參考日本與韓國分別於1954年和1981年訂定相關專法,且這份專法必須要包含七大面向:專法中要含有七大面向,包括:(1)專責單位的監督管理、(2)食材選購管道及供餐要有明確的流程和把關的機制、(3)食材的來源要有資訊透明化、(4)家長和學生都應該要有參與回饋的機制,並投入把關、(5)供餐品質和營養要把關,要有機制和人力、(6)要從中央就做規劃專業人員的人力以補足校方需求、(7)營養午餐的費用要合理。王委員呼籲,108年就已經有公告學校午餐條例,而目前在這一屆的立法院中,已經有跨黨派的委員提出版本,政府應盡速提出學校午餐專法,讓孩子能夠吃得安心,健康長大。

大享食育協會黃嘉琳秘書長說明,營養午餐是學童在校最重要的營養來源和飲食教育機會,但臺灣22個縣市裡超過10種供餐型態,各種資訊例如營養師人數、廚師人數、食材費用等多不透明、不公開,缺乏監督機制也沒有公民參與的可能,甚至詢問相關單位,得到的回應都是互踢皮球或說正在研議中,而家長若是不關心,繳出的餐費就是任人宰割。在教育通盤考量和整體食物政策規劃皆付之闕如的情況下,層出不窮的食安問題也只能說是剛好而已。訂立學校供餐專法不會讓問題迎刃而解,但如果連這個晚日本七十年、韓國四十年的專法都沒有,正凸顯了主管機關並沒有真正從孩子的福祉出發,而僅從大人利益的角度考量,才會容許學校午餐政策一直呈現前後矛盾、疊床架屋的混亂處境。例如學生應該從午餐學會均衡飲食、健康管理,供餐現場卻只見孩子們人手一個不分隔便當盒和湯匙,食物胡亂打在一起,不只毫無美學可言,更無法學習食物攝取定量概念。一方面用過多的菜道數來變相鼓勵學童偏食、製造剩食;一方面言之諄諄珍惜食物、減少浪費和環境永續的重要性,讓每天學校午餐供應現場活生生地上演錯誤和錯亂的教育。在選舉之前,特別希望總統及立法委員候選人說清楚,是否支持學校午餐專法。

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黃翠華理事說明,若比對近幾年的國民營養調查,會發現民國102年肥胖的年齡層,長大到109年變得更胖了,甚至國、高中男生高血壓前期及高血壓的比例超過30%,顯示從小胖到大的問題亟待解決。然而政府努力在解決成人的健康、健保問題,卻忽略了飲食健康教育應該要從小做起,因此我們呼籲學校午餐應能示範、教孩子怎麼健康吃,以應用在學校以外的餐食選擇。然而在沒有專法規範下,目前各縣市的營養午餐品質卻仰賴教育局(處)處理學校供餐與飲食教育之作法及對問題之重視程度差異,甚至自91年起,監察院午餐調查報告即指出學校午餐經費分配不均、營養師及學校廚師人力不足、其他人員兼任午餐秘書、午餐品質參差不齊等種種問題,中央以午餐為地方自治為由無所積極作為,直到現今問題還是同樣存在。綜觀全台有營養師的學校供餐與飲食教育逐步改善,漸入佳境,但近八成沒有營養師的學校缺乏專業人力的監督管理,或因應廚工人力及設備不足而調整提供可替代菜單,品質卻原地踏步甚至越來越糟。我們建議中央主管機關應制定午餐專法,並設置營養師若干名以協助學校午餐及健康飲食教育之相關政策擬定、方案實施與政策溝通。

董氏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強調,學校午餐經費來源多元,包含中央、地方政府、學校、家長,以及民間團體所捐助的部分,但卻不透明也搞不清楚。而午餐費用各縣市無統一標準,各單位所支付的午餐費用也不公開透明,更無法對應食材費用及餐食品質是否合理。而大家以為菜色道數多就是好,但是否好吃、營養均衡、衛生安全卻無人關注,菜色多更會提高食材製成風險。其次,飲食教育應依據不同年紀、性別而有明確的架構,對應學校午餐食材進行教育:讓學生喜愛學校餐桌食物、珍惜食物不浪費;並培養孩子正確口感(真正食物的味道,而非混在一起),及判斷選擇食物的能力;落實孩子吃當季、在地食物。此外,呼籲應提供受把關的學校午餐食材採購平台,內容應該包括該校負責的營養師、費用的透明度、午餐食材衛生安全源頭管理,提供有品質、合理價位的平台供學校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