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過勞又迷惘 怎麼逃離課業壓力鍋 ?!」
2023年臺灣兒少學習狀況調查報告記者會
兒福聯盟組織發展處黃韻璇處長說明召開此次記者會的目的和調查發現:根據去年兒盟的心理健康調查,現代國高中生的壓力來源,前兩名分別為學校課業(76.9%)、未來前途(67.3%),令我們感到訝異,108課綱在2019年8月上路,目標就是希望賦予學生更多學習彈性,期待學生適性發展,培養自我興趣和專長,強調生涯探索和素養能力,不以筆試成績定義學生的學習成果,但上路後至今已超過4年,影響兒少心理健康的壓力來源還是課業,國高中的學習是否出現了一些問題?造成他們學習疲勞的主因是什麼呢?我們大人世界可以做些什麼來增強學習動機呢?本次調查針對全台國高中生共計回收1,802份有效問卷,了解在108課綱下學習現況和學習疲勞情形:
課業壓力大、學習動力低,自我傷害念頭湧現 近六成學生感到學習疲勞
「2023年臺灣兒少學習狀況調查報告」沿用兒盟2011和2017年的學習疲勞量表,從壓力負荷、學習動力、身心症狀三個面向測量學生學習過勞情形。調查發現學習疲勞平均分數為12.19分,屬於中等疲勞程度,近六成(58.9%)學生已感到學習疲勞(中等疲勞加上過量疲勞),甚至有一成六出現過量疲勞(16.1%)的狀況。進一步比較,高中生的學習疲勞平均分數顯著高於國中生。黃韻璇處長表示:學習、滿足求知慾原該是兒少成長過程中養分來源,但超過負荷的學習卻讓原本應該彩色的青春蒙上灰色陰影,調查發現以下幾個造成學生學習疲勞的主要原因:
四分之一的學生幾乎天天補習、超過七成最多一天考試四次以上
過多的補習和考試仍是進行式,填鴨教育產生學習疲乏
教改怎麼改,好像都很難改掉學生學習生涯充斥著考試和補習的宿命,調查發現台灣國高中生近六成有補習(59.8%),都市學生更是超過七成(72.4%),此外,近四分之一的學生每週補習五天以上幾乎天天補、更有超過六成(63.8%)在補習班待到晚上九點。本調查發現有補習的學生學習疲勞分數顯著高於沒有補習的學生;過多考試也是造成學生學習疲勞的原因,調查發現超過七成最多一天考試四次以上(71.9%)、考五次以上為46.6%,一天考五次以上的學生學習疲勞分數顯著高於考四次(含)以下的學生。
九成睡不到8小時、每天課後花2.5小時使用3C產品、戶外運動一週僅1小時
睡眠不足、運動不夠,讓學生更疲勞
掛著黑眼圈睡眠不足似乎是台灣學生的共同日常,調查發現九成以上的國高中生都睡不到8小時,37%睡眠5-6小時、甚至12.6%睡眠不到5小時。雖然國中生睡眠狀況看似沒有高中生嚴重,但與2017年相比,國中生睡眠不足的情況明顯惡化,睡眠時間5小時以下從2017的4.5%上升至9%,睡眠時間5-6小時也從2017年27%上升至30.1%。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建議6至13歲每天應睡滿9-11小時;14至17歲青少年每天要睡滿8-10小時,根據此標準,臺灣學生的睡眠時間幾乎通通不及格。學生為了學業成績,犧牲的不只是睡眠,調查發現,臺灣國高中生兒少每天課後花2.5小時使用3C產品,而一週戶外運動時間中位數僅1小時,運動量明顯不足夠令人憂心。

本次記者會邀請的高三生Leo說,每日花費將近15個小時上課、念書、補習,一天只睡將近5小時,為了成為高階工程師,還會額外花時間加強英文,壓力很大,常常因此感到心悸、胸悶、睡不好;另一位同樣高三生小K則說自己的志向在教育、商管領域,每天也為了念書、補習一天睡不到5小時,但覺得花了大把時間唸書只是為了練習答題速度、應付考試,根本沒有時間去研究自己有興趣的領域。對於108課綱,兩位同學們一致認為製作學習歷程較為困難,覺得師長似乎也不是很了解學習歷程,無法提供一個正規的教學引導,教學上也還是因循著過去的傳統方式,有點無所適從。
四成家長愛比較課業表現、六成學生擔心自己比不上別人
比學校、比成績,家長的期待和自己要求都讓學習充滿壓力和疲憊
從心理層面的壓力來源追溯,發現當學生感受到家長對課業的期待越高,越學習疲勞。有四成學生表示家長會拿他的課業表現和其他人比較(39.9%);超過五分之一認為家長關心課業表現勝過其他生活裡的事情(22.1%),甚至有一成五的學生會因為課業表現不好而被家長言語羞辱(15.7%),例如被罵是笨蛋、很沒用、丟考卷等,另外也有5.1%學生會因為課業表現不好而被體罰。當孩子對於課業的感受被烙印上疼痛與羞辱的記憶,自然會對學習感到恐懼與抗拒。
除了家長的期待之外,其實學生的自我要求也是壓力來源之一。有高達六成兒少認為成績無法達到自己期望(66.6%)、擔心成績跟不上其他同學(60.7%);五成(53.9%)學生覺得自己通常比別人花更多時間來學習;甚至有近五成(48.6%)學生會因為考試/作業成績不好而影響一整天的心情。由此可見「文憑主義、升學至上」的價值觀並沒有隨著教育改革時代進步有所翻轉,甚至生根在每個孩子的心中。
八成高中生感到壓力大、近六成對未來升學和生涯規劃更徬徨
108課綱的精神期盼翻轉過去填鴨式教育模式,將被動學習模式,改為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習的自主權回歸學生,但是立意良善的108課綱實施之後卻成為學生新的學習壓力來源,調查發現108課綱下超過八成高中生感到壓力大(82.6%),壓力來源第一名為「製作學習歷程」(佔76.1%);其次依序為「規劃自主學習」(佔47.9%)和「生涯探索和未來志向」(40.1%)。
開設多元選修課程、製作學習歷程等,都是希望幫助學生更認識自己、探索多元興趣、做出適性的選擇,但本次調查發現仍有接近六成 (56.9%) 學生對未來升學和生涯規劃感到徬徨,顯示大多數學生不知道自己未來要選擇哪個科系或是志向,需要更多的支持或管道去引導他們做決定。值得注意的是有一成二 (12.1%) 的學生向大人表示對未來的想法,但家長卻不尊重他的未來升學或生涯規劃,這些不被家長尊重的學生,他們的學習疲勞平均分數也顯著高於其他學生。
本次記者會邀請翻轉傳統教育思維的葉丙成教授擔任倡議大使,葉教授說明台灣現在的教育方針和全世界已開發國家的教育目標是一致的,目的讓下一代具備能夠應對急速變動的未來趨勢。然而在台灣的執行上,由於師長的不了解,造成更多的焦慮,而這樣的焦慮也會轉變成孩子的壓力跟疲勞。有學生會透過補習增強自己的能力,或許認為這樣就能更了解自己未來的志向。教授認為學生在學校努力學習過,仍感到不足或不懂,那麼去補習是很合理的。但若是家長一味認為補習等於對孩子好,這種先入為主的補習就有待商榷,因為這也可能導致學生過於疲憊、壓力倍增。
而關於探索生涯以及升學壓力,鄧善庭諮商心理師則表示探索不是一兩學期就可以促成,需要長時間的觀察與試錯,希望同學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至於如何排解壓力,平時讀書時可以以一個小時為循環,安排15-10分鐘的休息,可以視自己的興趣安排休閒活動,盡量遠離手機,避免持續接受大量資訊,讓大腦可以好好充分休息。
黃韻璇處長說:部分家長認為逼孩子念書就是希望孩子們有更好的未來,但進入AI時代,證明兒少未來成就的不再只是成績或是文憑而已,常常有人說,教育體制怎麼改,還需要身為大人的師長和家長能夠跟上才行。長期在課業、補習和考試壓力下學習疲勞的孩子是無法體會到學習的美好,更無法找到未來的自己。因此兒盟提出以下呼籲:
一、多關心學生身心健康
父母們應多觀察孩子的日常作息及身心狀況,尤其是都市地區且補習時數過長的孩子們,當孩子身心症狀浮現,給予關心支持及尋求專業協助,都是必要作為。
二、睡眠要充足,鼓勵養成運動習慣
建議家長多安排家庭戶外活動,或鼓勵孩子培養運動習慣,有效減輕學習壓力,脫離小螢幕的控制。
三、建構完善的生涯輔導機制,減輕學生對未來徬徨的焦慮感
當學生不只是被「填鴨」,還得如同「趕鴨子上架」般,在未完善的機制下去探索興趣,甚至每週要花時間自主學習,顯然108課綱的制定未能有效釐清學生真實需求及面臨困難,主管機關應重新審視現有輔導課程和機制,投入更多的輔導人力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