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重組家庭不免會使孩子面臨一定的壓力:與新家庭成員的磨合、對於非同住方的想念與忠誠議題。不論如何,家長需在「保護孩子安全」與「友善父母」的前提下做好準備,協助孩子適應未來與新的陌生家庭共同生活。
當感動於他的出生之際,爸媽也對他有著承諾:是雙方所愛的孩子,定會陪著他長大成人。說起來,這也是孩子們最純粹的渴望,可以一樣地愛著爸媽,也可以一直被爸媽愛著長大。所以,愛孩子的爸媽們,別把戰場拉到所愛的孩子跟前,找個機會聽聽孩子真實的聲音吧。
此篇報導中法官認為,父母間缺乏互信合作,共同監護對孩子身心發展不利;同時,基於孩子的最佳利益,不宜以「一人照顧一個」的方式強行分開姊妹。法官特別提醒父母應避免將孩子作為爭執的籌碼,不應在孩子面前貶低對方,並鼓勵孩子與另一方互動聯繫。
透過小狐狸與媽媽的對話,生動傳遞了無條件愛的核心訊息,特別適合離婚家庭的家長用來思考並試著向孩子表達支持與關愛。家長能學會用溫暖的方式向孩子重申:「無論生活如何改變,我對你的愛永遠不變」。
「小豪與芊芊婚後很順利的生下可愛的元元與胖胖雙胞胎,一家四口原本是外人稱羨的圓滿之家。然而,生活的考驗接踵而至,小豪因為工作升遷不順利,經常借酒澆愁晚歸;另一頭,芊芊整日獨力照顧年幼的元元與胖胖,不僅沒有另一半的幫忙,還得承受婆家人叨念如何育兒的精神壓力,關係緊繃的倆人,也經常上演言語衝突、肢體暴力。於是,〝離婚〞的想法悄悄在倆人心中升起…
小盟的爸媽很想知道,怎麼幫忙小盟能順利地從整天的會面變成過夜會面,因此在社工的建議下,安排了兒少商談服務。經過社工進一步的瞭解,小盟才表示開始不想會面有兩大原因 ...
作者—泰瑞・加斯帕德是一個臨床治療社會工作者,不僅在繼親家庭長大,自己也走過再婚的歷程,後來因為工作和讓社會大眾瞭解再婚的議題,訪談了上百對的再婚夫妻,分享他們的經驗、難題與方法,讓想要重新進入關係或婚姻的夫妻可以學會如何陪伴彼此,共同經營彼此的關係與子女,值得正在面臨或對此議題有興趣的朋友閱讀。
日前美國校園槍擊案件, 15歲少女在校內槍殺兩人後自戕身亡!法院文件提及她從小就夾在父母的扶養權爭奪戰中。我國每年有五萬多位父母離婚的孩子,有多少人也需要經歷這種「以愛之名」卻讓人痛苦萬分的成長過程?
梅西的父母並沒有結婚,兩人卻為了爭取梅西的扶養權而鬧上法院,最後誰也沒有得到完全的監護權,梅西也過起了兩頭跑的生活。父親畢爾後來娶了保母瑪歌,母親蘇珊娜因此憤而與朋友林肯公證結婚,父母雙方像是兩個不成熟的大人,為了爭奪小孩無所不用其極,而林肯與瑪歌在期間暫時擔起了照顧梅西的責任。
父母離婚後軒軒跟爸爸同住,爸爸總是以「孩子說他不想跟媽媽見面」為由,不讓媽媽會面,也因此雙方有了許多衝突與訴訟。為了可以繼續見到孩子,所以找到兒盟來幫忙會面。在會面服務中,社工帶領大人去看見孩子的忠誠為難、需要,以及在行為背後真實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