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後要記得用衛生紙擦鼻涕,別再用袖子了,有需要可以請爸爸幫你。」
5歲的小女孩開心地應答後,放掉媽媽的手道再見,跟著拉起爸爸的手開心地說起會面時跟媽媽做了那些好玩的事。
「孩子最近過敏比較嚴重,我有準備備用藥放在包包裡。」原本僵著身體不發一語的小六女孩跟著說:「在我這包裏。」媽媽點頭對她說:「有需要再拿給爸爸。」
在旁的小四男孩說:「那很難吃耶!」爸爸跟著說:「那我們就盡量別碰到過敏原啊。」男孩跟著嘁了一聲說最好是有那麼容易。
這兩幕是會面交付的場景,雖然父母是對著孩子們說話,但是也從旁感受到離婚父母為了孩子的生活照顧而合作的用心。這平和互動的一幕來得很不容易,是兩對已進入訴訟的父母,為了他們的所愛而暫時擱下爭議,促成會面的決定。為什麼他們做了這個不容易的選擇呢?
案例一
5歲小女孩每次會面前就會哭鬧,咬指甲咬到見血、甚至尿床。與爸爸討論後知道可能是孩子擔憂跟媽媽見面就會被帶走,為了不讓孩子處在這種不安中,爸爸安定孩子擔心的事不會發生;且試著在孩子面前跟媽媽說話,諸如:幾點來接回孩子、孩子有哪些事要請她留意..,媽媽也能配合。事後爸爸跟社工分享,心裡很氣媽媽先前不顧孩子,要他做這些事真是有夠勉強,但他仍是試著做了這件難事,只因他不想讓孩子因為父母衝突而須帶著莫名的不安度過每一天。令人欣喜的是,孩子的困擾行為減少了,會面進行也顯得順利,看得出來孩子的焦慮,被爸爸有智慧地化解了。
案例二
姊弟的爸媽因扶養費問題及會面不順已爭訟3年,會讓媽媽更積極地促進,是因為從學校輔導老師處得知姊姊曾有自殘念頭,因為擔心是不是自己曾做哪件事而讓媽媽不得不離婚;再加上弟弟每次結束會面就會批評爸爸在會面中的所作所為,但調解時聽到爸爸分享會面時曾開心地去公園看狗,媽媽才警覺到孩子們是否為了照顧她的情緒,而不得不對爸爸產生敵意。為此,媽媽讓孩子知道離婚是父母的選擇,跟孩子無關;也讓孩子知道法院會協助解決大人的歧見,他們不用幫任何事。另外,以往交付時把孩子送到就離開的媽媽,開始簡短地跟爸爸交付孩子相關事項;當天會面結束接回孩子時,坐在摩托車後面的姊姊原本與爸爸道再見,是小小地搖動手掌,但是卻在那一刻大力地揮起手臂道別。
這兩對父母,一開始會拿會面不順來責難對方,但看到了孩子處在父母衝突下的困境,因為不捨為了孩子努力地促成會面,且讓孩子經驗父母仍一樣地為了他們持續合作,孩子也才得以安心且自在地與兩方相處。這讓我們更體驗到當孩子感受到離婚父母可以擱置衝突,重新以照顧者身分平和相處的那一刻,他們就可以安心地回到孩子角色,好好地享受被愛了。
👍延伸閱讀:【時事分享】面對爭取孩子的激烈衝突中,我該如何停看聽?
👍延伸閱讀:【時事回應】父母離婚,孩子不得不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