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段發文道出對孩子的不捨與守護的企圖,期待為孩子擋下因父母離婚必然出現的紛擾。即使是在工作上期待被關注的名人,也期盼外界能尊重其生活隱私,不希望大家打擾正在歷經傷痛、需要慢慢復原的孩子。
離婚,對大人來說是個很大的變動,也有可能是個創傷;對孩子來說更是。根據一份針對3-18歲離婚家庭下孩子的縱貫式研究顯示,相較於一般孩子,當面對父母離婚後,有六個特殊課題是這群孩子在發展中必須因應的(Wallerstein,1983;Wallerstein & Kelley,1980),分享並提供父母可以試著協助孩子的方向與方法:
1.認清父母婚姻破裂的事實:孩子需要花很大的力氣面對及接受父母分開的事實。
♥父母可以這麼做:試著理解孩子的心情,雖然父母的決定無法如孩子所願,但心情的理解會讓孩子知道父母與其同在,較能容忍這些痛苦。
2.擺脫父母衝突和父母離異的苦痛,重新回到發展的任務:父母甫離婚後,孩子常會被憂慮所佔據,無法專注原本的生活,他們在心裡上需要與父母走出一段距離,再回到自己的生活中,轉回對課業、同儕關係、生活興趣的關注上。
♥父母可以這麼做:盡量不中斷孩子原有在進行的事物,讓孩子知道生活的確有變化,現下日子過得不如其所願,這是無法改變的事;但是世界一樣在運行,生活中還是有可以為之或值得期待的事。
3.認清並接受父母離婚所帶來的失落:孩子得適應失去原本的生活慣例,如:當被一方責罵時跑去找另一方索愛、失去原本生活所帶來的穩定及舒適感,如:轉學、搬家…這種種的失落,有些孩子得花好幾年的時間才能接受。有些孩子仍無法調適,會將這種不被愛、被遺棄的感覺帶入人際互動中。
♥父母可以這麼做:試著同理孩子在過程中辛苦,看到孩子的努力,及讓孩子知道有任何需要你會陪他度過,這種愛的保證會讓孩子逐漸復原。
4.處理憤怒與自責:孩子會為父母離婚找原因,有可能會責備父母或一方,怪父母讓自己必須面對此變動;或認為自己需要對父母婚姻負責任。當他們漸漸成熟,能寬宥父母或卸下對自己的自責時,將能對生活有較多的掌控感。
♥父母可以這麼做:讓孩子瞭解父母離婚跟孩子沒有關係;當孩子有情緒時,聽孩子說就好,他僅是不得不接受現況而在掙扎,拍拍他或抱抱他,讓他知道我們看到他很辛苦的在調適了。
5.接受離婚的永久性:有些孩子會持續存有期待父母復合的幻想,即使在父母雙方都再婚後,只有到青春期或成年期前期,能與父母做心理上的分離時,才能接受離婚的永久性。
♥父母可以這麼做:試著理解孩子的心情與渴望,但是也需要讓孩子認清父母將不會再一起生活的事實,那也是父母共同的決定。
6.對人與人關係做真實的期望:有些孩子在歷經父母離婚後,會不太敢進入親密關係,因為會害怕重蹈父母覆轍。
♥父母可以這麼做:若能協助孩子理解任何關係彼此都有責任、彼此也都有影響力,經營任何一段想要的關係雙方都是需要學習的,才能對關係有真實的期待。
這些歷程都是當父母離婚時,孩子在生活及心理上不得不開始轉換及調適的過程,很無奈也很辛苦。身為父母,可以為孩子所做的事,即是不讓訴訟或衝突影響孩子的生活,讓孩子知道他們可以同時愛父母及被父母所愛,並陪著孩子走過這一段辛苦路。身為孩子周遭大人的我們,也有能力可以提供孩子一個友善的環境,當我們理解孩子已經沒有力氣再躲開或回應外界的關注時,我們可以什麼都不過問、如常地關心、如常地陪伴,讓孩子慢慢地去走過這需要調適的心理歷程。
⇒新聞來源:https://star.ettoday.net/news/2288289
👍相關文章:【新聞時事】好聚好散。當孩子永遠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