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父母分開變成孩子的選擇題
七歲的小恩在爸媽離婚後,最害怕的就是週末。因為每到週末就意味著要「選擇」──是跟媽媽去外婆家,還是陪爸爸到球場?
每次做決定,小恩彷彿就成為了爸爸媽媽手上緊緊拉住的橡皮筋;有人放手,必然有人受傷;若誰都不放手,橡皮筋終究也會被撕裂。小恩常常心裡想:「為什麼我要做這種選擇?我只是想同時擁有爸爸和媽媽啊。」
這樣的掙扎,其實在許多分居或離婚家庭的孩子身上都會出現。大人可能覺得分開是彼此最好的決定,但對孩子來說,父母依舊是最親密、最重要的兩個人。他們不該被迫在愛與愛之間做出選擇,更不該因為父母的衝突,失去與其中一方相處的機會。
但其實啊,在孩子眼裡,爸媽永遠都是最重要的人,孩子需要的不是「誰對誰錯」,而是「我依然被愛著」。
讓孩子單純做孩子
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不是一次多長的陪伴,而是「能不能確定下一次還會再見」。有了穩定、規律的會面,孩子會知道:即使爸媽不再住在一起,他們依然在乎我、愛我。反之,如果見面的約定常常因為大人吵架而被取消,孩子會逐漸失望,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值得被愛。
穩定會面,就是讓孩子安心的關鍵。若爸爸媽媽能穩地的讓孩子自由來回兩個愛他的家當然很好,但現實往往不像童話故事那麼美好,總有一些傷口是短時間無法癒合的,爸爸媽媽之間難以溝通、孩子無法穩定會面,那不是誰的錯,只是大家都受傷了,沒有餘力再去照料他人,而會面服務,就是為了減輕這樣的痛苦。透過中立的第三方陪伴,在社工的協助下,孩子不用再做選擇,只需要單純地做孩子──跟爸爸一起玩或聽媽媽講故事,在安全的空間裡感受到完整的親情。
社工陪同,讓會面更順利
當父母之間還有爭執或不信任,會面往往充滿張力。會面服務的特點,就是有社工在場陪同。社工不是監視,而是守護──確保爸爸或媽媽這段時間能專注在孩子身上。
有時候,孩子一開始很陌生,不知道要怎麼和非同住的父母互動。這時,社工會適度引導,讓親子能慢慢找到相處的節奏。對父母來說,社工的觀察與回饋也是寶貴的提醒,幫助他們更了解孩子的需求,逐步學會在有限的時間裡,給予高品質的陪伴。
給已經離婚的爸爸媽媽一段話
對大人來說,分開可能是一段關係的結束;但對孩子來說,卻是一段長長的調適之路。會面服務的價值,就是讓孩子不必承擔大人的矛盾,不必在愛與愛之間選邊站。他們需要的,不是成為誰的裁判,而是單純地被愛、被陪伴。
也許我們無法避免大人世界的分離,但至少能給孩子一個保證:爸媽依然在,愛依然在。
而這份保證,正是穩定會面帶給孩子最深的禮物。
👍延伸閱讀:【愛的狀況題】如何協助孩子適應會面
👍延伸閱讀:【服務小故事】是孩子不安,還是父母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