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美(11歲)的爸爸與媽媽在1年前自行協議離婚,並約定每月雙數週讓爸爸與小美可以出去玩;但爸爸發現每次會面的時候,小美的心情都悶悶的,對爸爸探詢想去哪邊玩也興致缺缺,爸爸對此感到很挫折;媽媽也發現小美最近情緒狀態時好時壞,對於媽媽的關心也不理不睬,媽媽真不知道還可以做什麼才能讓小美開心的與爸爸會面。
身為孩子的爸媽一定是希望孩子可以健康快樂的成長,而離婚家庭的孩子,在面對及適應從一個家變兩個家的過程,家長還可以如何協助孩子安心往返爸爸家跟媽媽家呢?
❤️身為同住方的家長,為了孩子可以做的事...
- 傾聽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不適應的原因,例如:是害怕爸爸媽媽分開後的變化?
- 提供情感支持:可以告訴孩子,即使爸爸媽媽分開,對孩子的愛是不會變的、也不會因為孩子在對方家玩的開心就不高興,因為爸爸媽媽是支持他們可以同時愛爸爸也愛媽媽的。
- 透過引導方式,逐漸讓孩子適應會面:避免問孩子要不要會面,而是引導孩子討論期待的漸進式會面方式,如:先從電話、視訊或半天、整天的方式開始,讓孩子有固定時間與沒有同住的父母聯繫、適應會面、維繫親子關係,再拉長會面時間及增加會面頻率。
❤️身為探視方的家長,為了孩子可以做的事…
- 理解孩子的心情與想法:盡量保持開放的態度進行對話,如:減少問為什麼,多關心孩子怎麼了、發生什麼事、可以怎麼做讓你感覺好一點…;若孩子表達上有困難時,請先避免追問孩子,而是陪在孩子身旁、表達你的理解及願意等待。
- 保持耐心和長期的計劃:會面問題不是短時間就可解決的,提醒自己保有耐心、逐步建立或修復親子關係;家長可先從短時間、孩子喜歡的場所或事物開始,逐步增加會面頻率和時間,讓孩子感受到爸媽是願意為他調整及改變的。
- 陪伴孩子調節情緒:會面不順時,家長有時會想要強迫孩子或在孩子面前論責,但這只會增加孩子心理壓力、並拉高親子及雙方衝突,反而讓孩子更抗拒會面。當孩子抗拒會面時,家長可以先安頓好自己,再用平穩的語氣、和緩的語速,同理孩子不想會面的心情,再引導孩子調節情緒,如:深呼吸、轉移注意力、喝杯水…,待孩子情緒平穩後再試著跟孩子討論對於此次會面方式的想法。
會面不順並非單一方的責任,當孩子感受到父母間你來我往的衝突而產生的為難及壓力,也可能是造成會面不順的原因;父母在討論有關會面時,盡量保持開放且互相尊重的態度進行對話,並試著將對方當成共親職的合作夥伴,討論如何分工及協助孩子適應及進行會面。唯有父母雙方好好合作、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執,讓孩子可以真實感受到兩方的愛,才有機會協助孩子漸漸適應父母離婚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