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句話撕裂現場,也揭開一段難以言喻的親子傷痕
「走開!我不想看到你!」這是晴晴開口說的第一句話。現場的氣氛瞬間凝結,「撲通,撲通」靜到聽得到自己的心跳聲。那是我第一次以觀察者身分參與陪同親子會面服務,也深深給予我滿滿的震撼。坐在角落,看見親子間的張力赤裸地攤在眼前,幾乎沒有一句完整對話,也沒有溫情擁抱,只有冷冽的語句與沉默。然而,也在那刻,我開始反思:「親子共好」到底是什麼?在滿佈裂痕的關係裡,是否還有修復的可能?
拒絕不是叛逆,而是保護自己的方式
晴晴的排斥,並非一時情緒,而是一種源自長期不安的心理防衛。經歷父母激烈衝突後,心中早已烙下「靠近就會受傷」的印記。從最初的忍耐與沉默,演變為明確的拒絕與防衛,這不是不懂事,而是她在用自己的方式對世界喊出:「我害怕了。」
語言成牆,父親仍試圖靠近
整場會面氣氛尷尬又緊繃,晴晴爸爸不斷開口,像試探,也像渴望:「最近功課怎樣?」「上國中會緊張嗎?」晴晴不是沉默以對,就是回以一句句尖銳的話:「關你什麼事?」甚至故意說出帶刺的字句,築起語言的高牆。讓我意外的是,晴晴爸爸並沒有退縮或動怒,反而一次次的換個方式提問,那不是什麼高明的技巧,而是某種笨拙卻真誠的堅持。
我一度懷疑,這樣的互動有意義嗎?但當我看到晴晴雖語帶敵意,卻始終沒有選擇離開;晴晴爸爸雖然受傷,卻仍願意留下,我開始相信:在僵局中,也許就藏著改變的種子。
「親子共好」不是童話,而是一次次選擇尊重與靠近
「親子共好」不代表今天見面就要擁抱和解,也不是一句「要原諒」就能抹平創傷。對孩子而言,能安全地表達感受、不被逼迫接受關係,已是重要的一步;而對家長來說,學會傾聽、尊重孩子的情緒與界線,則是改變的開始。
Weissman 和 Cohen (1985)界定四個促進「正向親職聯盟」的態度:
1.父母雙方都投入於孩子的生活。2.一方能肯定另一方的親職價值。
3.重視對方在孩子生活中的參與角色。
4.願意就孩子相關的事務進行合作與溝通。
這些看似簡單,卻是建立親子共好關係的核心基石。即使父母已分開,只要願意以孩子利益為優先,修復與轉變仍有可能發生。這樣的合作,不代表父母感情關係和睦如初,而是轉為教養路上的「夥伴」,共同為孩子打造穩定、安全的環境。
親子共好,從放下爭執、看見孩子開始
為了協助分居或離婚的父母邁向親子共好,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1.將孩子放在對話中心,避免情緒指責或翻舊帳。2.不在孩子面前貶低對方,讓孩子擁有去愛雙方的空間。
3.定期進行親職會談(可由第三方協助),了解孩子的情緒與需求。
這些做法雖然不容易,但只要父母能將焦點從衝突轉向孩子的需要,即使只是微小調整,也能成為修補的契機。
有時,留下來就是愛的起點
晴晴幾乎一句話也沒說,晴晴爸爸也還在學習如何表達關心。但他們都還「在場」—而這份在場,就是關係尚未中斷的證明。
我們無法預測何時能重新牽起手,但只要雙方還願意出現在彼此面前,就仍有希望。每段破碎的關係中,都潛藏著重新連結的可能—它需要時間、理解,以及一份不放棄的陪伴,慢慢發芽。
👍延伸閱讀:【愛的狀況題】如何協助孩子適應會面
👍延伸閱讀:【好文分享】會面不容易,如何踏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