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爸爸離家出走了,不要我們了!他一定是外面有女人…」
「要找爸爸,那你就去跟你爸住好了,我也不要你!」
「你爸連你的生活費跟學費都不願意給。」
7歲的小誠總是聽媽媽這樣唸叨、數落著爸爸,偶爾也會在拿媽媽手機玩遊戲的時候,看見了許多媽媽傳給爸爸各種憤怒的訊息,以及爸爸冷漠的回應。小誠在懵懵懂懂中開始意識到爸媽的衝突,內心也有了很多疑惑和惶恐:
「我做錯了什麼?讓媽媽生這麼大的氣而不要我了!」
「我該怎麼做,才能讓爸爸願意回來?」
「爸爸真的不關心我嗎?我會不會沒人要?」
小誠不理解爸媽為什麼分開住了、不適應原本跟自己感情很好的爸爸為何突然的消失在生活中,當小誠說想念爸爸的時候,媽媽還會有激動的反應、說傷人的話,這些總是困擾著小誠,而小誠也不知道怎麼將這些複雜的情緒說出來、跟大人求救,以致於小誠在學校上課的時候開始心不在焉、成績一落千丈,心情不佳也讓小誠總是跟同學吵架,甚至會動手推打同學,小誠甚至開始會咬手指甲、撕手指頭的皮而受傷流血。
從小故事中可以看到,爸媽的衝突和生活模式的轉變,無形間成為了孩子無法承受之重!雖然爸媽決定要分開從來都不是孩子能左右的事,卡在中間的孩子卻容易被迫承受這些壓力,此時爸媽若沒有意識到孩子需要幫助,且未好好處理孩子面對爸媽分開的驚恐或擔心,離婚,就很有可能成為孩子心中的創傷!那爸媽可以怎麼做,減輕離婚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呢?
Tip1「好好」跟孩子談論離婚或分開這件事
在孩子心中,爸爸跟媽媽都是生命中重要的人,當其中一方突然從日常生活不見了,沒有人正式或清楚的告訴他,爸爸或媽媽到底去了哪裡?發生什麼事?什麼時候還能再見面?孩子就有可能胡亂想像,或者產生許多擔心焦慮的情緒。所以找時間跟孩子好好說關於父母分開的事是必要且重要的!父母可以這麼跟孩子說:
「爸爸媽媽因為住在一起常常吵架、不開心,所以決定分開!這件事爸爸媽媽會處理,跟你沒有關係,也不是你的錯喔!」、「爸爸媽媽分開住以後,你周末還是可以見到爸爸、跟爸爸玩,爸媽對你的關心和愛都不會改變,我們都希望你能快樂長大!有什麼想說的或者需要幫忙,也都可以說。」
Tip2 不批評、不傳話、不將孩子拉近父母的衝突中
當雙方衝突或關係緊張時,很容易自己處在負面情緒中,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出現批評對方的狀況,這就容易影響到孩子。所以爸媽除了需時刻提醒自己,及學習不讓自己的情緒影響孩子、不讓言行造成孩子的壓力與為難外,可以這麼跟孩子說:
「爸爸跟媽媽因為正在處理彼此的事情,有時候心情會不好,但你不用擔心,因為爸爸跟媽媽都是大人,我們會照顧自己、處理自己的情緒的!你只需跟平常一樣好好生活、好好讀書就可以了。「很抱歉爸爸或媽媽心情不好影響到你了,但爸爸媽媽還是一樣愛你,如果你有什麼心情都是可以主動說出來、找我們幫忙的。」
Tip3 支持與促進孩子與未同住的一方會面交往
原則上,若爸媽要降低孩子面對家庭變動的焦慮,以及協助孩子適應未來父母離婚後的生活,支持孩子跟對方穩定的會面交往就是重要的。同住家長可以主動和另一方討論其與孩子會面的方式、頻率,以及需要對方協助孩子的地方…等,且建議給予會面較大的彈性,如:會面時,同住家人不堅持在旁陪同,給予探視的爸爸或媽媽和孩子獨處的機會、不限制只能看一個小時或不讓對方帶孩子過夜、不因孩子跟對方相處良好而情緒勒索孩子。雖夫妻離婚,但仍舊是孩子的爸爸和媽媽,孩子需要雙方的不缺席與關愛,請讓孩子不用為了擔憂失去其中一方而煩惱或為難。💌
👍好文分享:分手能好聚好散嗎?趙麗穎、馮紹峰的離婚,為我們做出最佳示範
👍延伸閱讀:【時事分享】孩子:不付扶養費,你沒資格當我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