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 兒福聯盟:孩子遇情緒問題先問AI 國高中生陷情緒困擾、失眠、想拒學,汙名讓孩子更沉默
全台有兩成青少年曾出現自殺意念,相當於每五人就有一人想過結束生命。兒福聯盟(下稱兒盟)針對全台七千多位國、高中生進行調查,在今(17)日「憂鬱≠脆弱,青春心事大聲說」記者會中,兒盟政策發展處副處長李宏文公布《2025台灣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報告》,並邀請米露谷心理治療體系陳品皓臨床心理師、青年高中謝美美輔導組長、兒盟社工陳韻如,以及兩位青少年代表,分別分享心理健康工作的實務觀察與身心調適假的使用經驗,從多元角度呈現青少年心理健康挑戰的真實面貌。
兒盟調查數據顯示,超過兩成青少年曾浮現自殺念頭,其中青少女的風險尤為突出,中度以上自殺意念比例高達23.4%,遠高於青少男的7.5%。兒盟調查發現,近四成(37%)的青少年正面臨情緒困擾,其中近兩成(17.7%)達到中重度,已顯示出心理健康專業協助的迫切需求。
此外,兒盟指出約兩成(20.5%)青少年頻繁出現拒學念頭,近半數(47.9%)睡眠不足。令人擔憂的是,儘管多數學生認同心理健康專業協助的重要性和效果,卻仍有近四成(39.1%)青少年在面臨心理困擾時選擇沉默或不求助;即使開口,也更傾向找AI傾訴,而非尋求專業支持,忽視了潛在的風險。兒盟強調,心理健康汙名會直接影響青少年的求助意願,周遭環境的汙名和負面標籤越強,青少年越不願求助。
面對愈來愈嚴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議題,兒盟除提出政策呼籲外,也展開「青春不該emo一樣|兒少療心計劃」,期望透過訪視陪伴、資源串聯與醫療費用補助,協助孩子走出情緒低谷,重建自我與未來。
兩成二青少年曾有自殺意念,青少女有中度以上自殺意念的比例,明顯高於青少男

近兩成青少年陷中、重度情緒困擾
自殺意念的嚴重性,與青少年普遍面臨的情緒困擾密不可分。兒盟調查顯示,台灣青少年的情緒健康正面臨嚴峻挑戰。有三成左右的學生在感到容易動怒(28.3%)、憂鬱(27.6%)、比不上別人(32.3%)的程度在中度以上。整體而言,有近二成(17.7%)的青少年深陷中重度4情緒困擾,需要心理健康專業協助。
調查中有21.4%的青少年自陳曾經或正在經歷心理健康困擾,他們的困擾主要源於課業壓力(57.7%)、同儕壓力(56.6%)、家庭壓力(48.7%)和過去的創傷經驗(38.3%),且青少女心理健康困擾的比例明顯高於青少男。當多重壓力交織,心理負擔加劇,若不妥善處理,恐引發青少年拒學、睡眠困難等連鎖問題。
近半數青少年睡眠不足、作息紊亂,兩成青少年有明顯拒學念頭
情緒困擾的壓力可能影響拒學與睡眠問題,威脅青少年身心健康。兒盟調查數據指出,有20.5%的青少年每週會出現兩到三次以上「不想上學」的念頭。
兒盟調查發現,近半數青少年有睡眠不足(47.9%)、作息紊亂5(46.6%)的問題;有23.6%青少年正在經歷難以入睡、易醒等中度以上的睡眠困難,日常生活與學習因而受到干擾。
兒盟進一步分析發現,青少年的拒學與睡眠問題,都以高中生、青少女較為嚴重。這些問題若因青少年不願求助而延誤,可能進一步惡化。

儘管78.6%的青少年認同專業協助能改善心理困擾,63.3%也表示願意尋求學校輔導室或專業人員的幫助,但在求助對象的選擇上卻顯現落差,整體青少年求助時首選同學或朋友,其次才是爸媽,凸顯同儕及家長支持的關鍵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兒盟調查發現,有心理健康困擾且有實際求助經驗的青少年中,46.5%的青少年選擇向生成式AI傾訴,高於向學校輔導室(41.1%)、心理健康專業人員(30.4%)求助的比例,反映網路世代求助方式的特殊性。對此,臨床心理師陳品皓提醒,AI雖能成為暫時的出口,讓孩子不至於完全壓抑情緒,但「AI 無法取代專業諮商,真正的支持仍需在人與人之間發生」。
然而,有39.1%的青少年表示,若遭遇心理健康困擾,他們不會向任何人傾訴,可能與害怕被旁人貼標籤為可怕、危險或軟弱有關。兒盟指出,青少年這種沉默、不求助的態度,與心理健康的公眾汙名6有顯著關聯:當青少年感受到周遭的人對心理健康困擾的污名程度越高,青少年就越沒有求助意願,凸顯將心理健康問題汙名化的不良影響。
學生代表孟孟指出,儘管社會對心理議題的接受度有所提升,但污名化的陰影依然存在。許多學生因擔心被貼上脆弱或矯情等負面標籤,而不敢尋求協助。孟孟表示,身體上的感冒或受傷能輕易獲得同情與關懷,但心理上的困擾卻常被視為想太多或搏取注。這種恐懼感,也使得部分學生轉向非傳統管道。孟孟坦言:「我曾經也嘗試與AI聊天,它不會批判,也沒有異樣眼光。但聊久了會發現很空虛,因為AI無法真正理解你的感受。」
近四成青少年遇心理困擾時選擇沉默不求助,有求助經驗者首選生成式AI傾訴

逾六成高中生不清楚身心調適假規定,近四成六請身心調適假時曾遇阻礙
此外,教育部為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已針對高中學生實施「身心調適假」,但兒盟調查發現,逾六成的高中生對身心調適假相關規定並不了解、使用率偏低(僅6%),使用身心調適假的高中生中,近半數(45.8%)請假時曾遭遇來自老師、學校行政單位、家長等多重阻礙,導致原本的政策美意大打折扣。若不打造真正安全、可近的求助環境,孩子的心事恐被長期壓抑,直至危機爆發。
學生代表羽毛表示,在請假時曾被要求提供就醫或晤談證明,這不僅與法規相悖,也讓他們面臨額外壓力。更令人擔憂的是,部分教師或家長對此存在偏見,甚至會指責學生「逃避問題」。這類言論非但無法解決問題,反而可能使學生更不願求助。「我們需要重新思考,真正的關鍵或許不在於如何看待這項制度,而是整個社會與教育體系,該如何更全面地理解並支持兒少們的心理健康。」
兒盟呼籲整合資源,共築青少年安心求助網

在此基礎上,兒盟正式啟動「青春不該 emo 一樣|兒少療心計劃」,期望透過匯聚社會力量,進一步強化訪視陪伴、資源串聯與醫療補助,接住更多陷於心理困境的孩子。
兒盟政策發展處副處長李宏文表示:「青少年正處於身心快速變化的階段,常會面臨課業、人際、家庭等多重壓力。如果沒有適當的支持,青少年可能產生焦慮、憂鬱、甚至更嚴重的心理困境。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數位時代不可輕忽的議題,需要各界正視與支持。」對此,兒盟提出三點呼籲:
一、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養與親師支持,消弭公眾汙名
近四成青少年在情緒困擾中選擇沉默,主因來自社會對心理疾病的汙名。研究指出,透過心理健康教育與去汙名化課程,甚至安排有經驗者現身分享,皆有助於減少刻板印象。兒盟呼籲,政府與教育體系應積極推動心理健康素養課程,營造去汙名的校園環境;家長則需提升對心理健康及相關疾病的理解,避免因偏見造成二度傷害,成為孩子最堅實的支持。
二、正視AI求助新趨勢,放寬未成年人使用線上諮商服務限制
近半數青少年在心理困擾時會向生成式AI傾訴,比例甚至高於學校或心理專業人員,顯示正式資源可近性不足。兒盟呼籲,政府應放寬未成年人使用遠距/線上諮商的限制,發展可信的線上輔助服務;並應加強青少年的數位素養教育,幫助孩子學習辨識風險,找到更安全的求助管道。
三、教育部應全面檢視身心調適假之宣導及實施成效,排除學生請假阻礙
調查顯示,僅有6%的高中生曾請過身心調適假,但請過身心調適假的學生近九成認為對自己有幫助,顯示政策具正面效益。謝美美輔導組長也指出,申請雖不普遍,但願意提出即代表孩子開始正視自身狀況。不過,身心調適假使用率仍受限於老師、家長態度與行政流程等多重阻礙。兒盟呼籲,教育部、各縣市政府教育局(處)與學校應加強宣導身心調適假相關資訊,並全面檢視執行問題,確保真正有需要的孩子能無阻力地行使這項權利。
若青少年或家庭需要協助,兒盟提供多元資源:
- 少年專線:全台0800-001769,或加入 LINE:@youthplus_cwlf
- 創傷專線:全台0800-250585
- 少年+據點:台中(04)2220-0128
- 少年心理健康服務:台中(04)2371-0501#2、新竹(03)667-0022#15
- 青春不該 emo 一樣|兒少療心計劃:https://mentalhealth.children.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