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童手機使用狀況調查報告發表記者會
不只要智慧型手機,更要智慧用手機
最近蘋果4GS開賣果真又造成熱賣旋風,成了熱門的話題。不僅是大人們人手一機、甚至多機,手機也快變成孩子們的基本配備了。兒盟調查發現,國內學童使用手機的情況有三多:一個是手機多,有一半以上的國小五、六年級學生都使用手機,更有高達七成的國中一、二年級學生已使用手機。相較於六年前(2005年)兒盟調查有四成五都會學童使用手機,2011年都會學童使用手機比例已增加超過兩成(22%);而且高於鄰近中國10-18歲學童之46.6%、日本14歲學童之45.9%,也比美國12歲學童之58.0%為高(台灣12歲學童為62.3%);調查進一步發現一半以上學童(50.8%)因為父母要求而開始使用手機,並且有76.6%學童的手機是爸媽所提供。而且值得關注的是,有近一成(8.4%)的孩子在家長的安排下,國小低年級就開始使用手機,手機使用也逐漸低齡化; 第二個是手機用途多多,兒盟發現,孩子這麼常用手機並不是講電話,近六成的(57.1%)學童每天手機實際講電話時間不到5分鐘,而是用來發簡訊,或是使用影音功\能包括聽音樂(77.1%)、照相(69.5%)或錄影(44.0%)花費的時間較長;另外也有很多孩子用手機來玩遊戲(63.6%)或上網(11.2%);第三個是花的時間多多,手機這麼多功\能可以玩,也導致讓孩子花很多時間在其中,兒盟調查,37.4%學童一早起來就開始使用手機、26.6%會在上學途中使用、即使到學校後,也有近一成的學童會在上課時使用、即使在深夜11點過後,仍有21.8%學童在使用手機;從起床用到睡覺,也難怪有45.9%學童認為自己花太多時間在手機上、約四成的孩子甚至出現手機成癮的徵狀。如此被手機充滿的童年也開始出現了若干隱憂,包括花太多時間在手機上影響學童的學習;慣用簡訊影響孩子的人際溝通能力,逐漸變成社交機器人;除此之外,愈來愈多元、方便操作的手機功\能,讓孩子可以輕易地回覆簡訊、下載各種影音資料,卻缺乏完整的把關機制,更讓孩子可能誤入業者精心包裝的手機陷阱,花了大筆的手機費用,甚至隨時隨地曝露在色情和暴力的威脅當中,危及人身安全。各種高功\能的智慧型手機,不僅大人喜歡,也吸引著孩子的目光,但兒盟呼籲,先不要急著給孩子添購「智慧型手機」,陪著孩子建立智慧用手機的觀念和習慣,才能趨利避害,讓孩子享受通訊設備的便利,卻不會因為過度沉迷而影響了正常的身心發展。
兒盟執行長王育敏說明進行此次「台灣學童手機使用狀況調查」的主要目的:「前些時候,有家長跟我們反應孩子回覆性暗示手機簡訊結果繳交了近萬元的話費、也有家長擔心不設防的手機讓孩子下載限制級的圖片或遊戲,不但花錢還可能影響孩子身心。使我們關切到,原來手機不僅是大人必備,也悄悄地影響到孩子的生活了。只是孩子真的需要手機嗎?孩子都用手機來做些什麼?手機是帶給孩子更多的生活便利還是帶來新的問題,影響他們的身心發展…。」
本次調查對象為台灣地區19個縣市國小五、六年級以及國中一、二年級學童。採分層隨機抽樣法,調查期間為2011年5月10日至5月24日。共計發出4,875份問卷,回收4,269份,有效樣本回收率為87.5%。在95%的信心水準之下,總體抽樣誤差控制在正負1.5%。調查結果如下:
◎手機多,人手一機是趨勢?
國一以上學童七成有手機,高於美國、日本和中國;半數以上是家長的需求而幫孩子辦手機,並逐漸出現使用低齡化的現象
兒盟調查發現,國內學童使用手機的情況相當普遍,有六成三的孩子使用,其中55.3%國小五、六年級學童使用手機,到了國一、國二,已有七成學童擁有手機。都會地區學童(五都)使用手機之比率更高達67.1%,其中國小學童使用率為59.0%、國中達74.9%。相較於2005年兒盟調查之四成五都會童使用手機狀況,五年來增加了22%。若與其他國家相比,也高於日本14歲學童之45.9%、美國12歲學童之58.0%以及中國10-18歲學童之46.6%。
兒盟進一步調查發現,50.8%學童因為父母要求而開始使用手機,並且76.6%學童的手機是爸媽所提供。家長為了方便與子女連絡,或基於子女安全顧慮,同意或要求學童持用手機,也是促使學童開始使用手機,甚至學童手機普及率高的原因之一。值得關注的是,本次調查發現,1.6%學童在幼稚園就開始使用手機;6.8%的學童在國小一、二年級就開始使用。近來國外討論甚多的手機使用低齡化情形,也出現在國內學童上。
◎不只是講電話,手機好玩樂趣多?
近六成學童手機講電話時間不到5分鐘、七成學童會用手機聽音樂、七成會用來照相、六成會發簡訊、玩遊戲
家長為了連絡方便而幫孩子辦手機,但調查發現57.1%學童每天手機講電話時間不到5分鐘,反而是用手機來聽音樂(77.1%)、照相(69.5%)、玩遊戲(63.6%)、61.9%會發簡訊(61.9%)、錄影(44.0%)、下載音樂或檔案(22.3%)、上網(11.2%)。相較於2005年兒盟調查中,44.5%都市學童會用手機傳簡訊、35.7%玩遊戲、21.9%用手機照相的調查結果,隨著手機功\能的日新月異,學童會用手機做講電話以外的其他事情比率更高了!手機儼然成為學童們的「小小行動遊戲機」!
◎使用手機時間多,機不離身恐成癮?
三成七學童一起床就使用手機、兩成一在深夜11點之後還在玩、四成五以上學童認為自己花太多時間在手機上、四成甚至出現手機成癮現象。
依據兒盟調查,37.4%學童一早起來就開始使用手機、26.6%會在上學途中使用;即使到學校後,9.9%學童會在上課時使用、22.9%在下課休息使用、午休時間使用的學童也約11.9%;53.1%在放學後還沒到家前使用;另外在深夜11點過後仍有21.8%學童在使用手機。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家長讓學童為了方便聯絡而讓學童使用手機,但兒盟調查發現,學童在可能需要與父母聯繫時段,使用手機的比率反而不是最高,學童最常使用手機的時機,是出現在放學後的在家時間!八成使用手機的學童在家時間都會使用手機。
從起床玩到深夜,也難怪有45.9%學童認為自己花太多時間在手機上;另外四成左右學童已出現程度不等的手機成癮現象,48.7%學童曾經因為出門後發現沒帶手機,而感到緊張、渾身不自在,或很想回家拿;43.7%學童曾經邊吃飯邊用手機打電話、玩遊戲、傳簡訊、上網;40.9%學童就算爸媽要他睡覺,他還是會躲在被窩裡用手機偷打電話、玩遊戲、傳簡訊、聽音樂、上網、下載遊戲、下載音樂。
◎困在方框裡的小小低頭族?手機四大隱憂讓孩子和現實生活斷了訊
◆隱憂1:手機陷阱防不慎防
兒盟調查發現,國內學童22.3%學童會用手機下載資訊、11.2%會用手機上網、19.4%曾經回覆沒看過的來電或簡訊。隨著學童使用手機行為多樣化,學童掉入手機陷阱的風險,正在逐步增加當中。近期許\多新聞事件報導顯示,由於商家推出各種免費遊戲,但其中卻附帶了使用者可能沒注意、或標示不清楚的條件,造成學童使用後收到高額付款通知的問題產生。另外,過去兒盟也曾接獲民眾來電,小四學童因為收到「性暗示」簡訊,好奇回電僅聊天三十分鐘,就收到高達八千元的帳單。
日本媒體曾報導,手機部分業者雖然提供免費遊戲軟體,但一旦下載形象裝飾,或是玩手機遊戲的附加功\能就要收費,因此,曾有家長發現家中小學3年級兒子電話費接近8萬日元,詢問後才知道原來是下載了網站收費形象裝飾。另外也有5歲孩童玩了4天換服裝的免費遊戲,手機費劇增10萬日元;10歲的孩子玩弄手機,被要求支付5萬日元的案例。因此學童使用手機雖然便利,但卻也容易在不知不覺間掉入了金錢陷阱。
◆隱憂2:手機陪讀,影響學童學習
日本2009年曾針對國中生使用手機頻率與日本全國學力測驗成績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手機使用頻率越高,學生成績越差。此外,美國2009年調查發現,青少年的文字簡訊有五分之一是在課堂上傳送。南韓也發現約9.9%小學生、19.9%國中生、28.7%高中生會因手機鈴響而無法專心上課。
在國內,雖然目前還沒有手機影響學習的相關研究,但是兒盟發現,有近一成的學童會在上課時間使用手機,有八成學童會在晚上在家使用手機。在國外日益重視學童不當使用手機對學習產生的不良影響之際,學童在家、在學校使用手機的行為是否會對學習產生不利影響,實在需要教育當局、家長們注意。
◆隱憂3:缺乏把關,學童暴露在色情等限制級資訊中,甚至威脅人身安全
兒盟調查發現,超過一成使用手機的學童(10.5%)曾經有不好的手機使用經驗,其中並有許\多都是接到色情簡訊、電話騷擾;甚至有學童表示曾「收到簡訊,在簡訊中有一張男生沒有穿衣服的照片」。兒盟更發現,學童們對於手機使用安全普遍欠缺認知,45.9%學童曾經在網路上填寫過手機號碼;21.6%曾經將手機號碼給過網路上認識的朋友;55.4%曾收過奇怪的電話或簡訊(如:色情、詐騙、電話交友、推銷);19.4%曾經用手機回覆過陌生、沒看過的來電或簡訊;21.7%曾經用手機回覆電話交友簡訊或來電,或主動撥打交友電話。此外,手機也成為學童接觸到色情資訊的管道之一,2.8%曾經用手機回覆色情簡訊或來電,或主動撥打色情電話;3.1%曾經用手機下載色情遊戲或瀏覽色情網站。愈來愈方便的手機上網功\能,卻缺乏有力的把關,已經讓孩子隨時隨地可能誤觸色情、暴力等不當資訊的陷阱,甚至威脅到學童人身安全或有被捲入犯罪的危險。
◆隱憂4:彈指溝通,小小社交機器人隱隱成形中
兒盟調查發現,約61.9%學童會使用簡訊功\能,相較於2005年兒盟都會手機調查發現44.5%學童會使用簡訊的比率,增加許\多;另外五成以上學童(54.5%)每星期至少傳一封簡訊,3.3%會傳三十封以上簡訊,平均一天就傳了5封簡訊,還有部分學童每星期傳送上百封簡訊。五成二學童傳簡訊是用來跟同學朋友們討論功\課或聊天;四成是跟父母聯絡。國小學童比較會與爸媽、家人傳簡訊;國中學童則較會跟朋友、同學傳簡訊。學童愈來愈慣用簡訊,再加上智慧型手機推出了許\多免費的簡訊APP推波助瀾,讓國內小小社交機器人似乎正在隱隱成形中,容易對溝通、社交行為產生負面衝擊,值得父母進一步關注。
兒盟執行長王育敏表示:「無可否認的,手機已經成為現代人的必要的隨身配備,對大人來說,沒帶手機出門似乎跟世界失去了聯繫,對孩子而言,似乎也愈來愈難抵擋它的重要性了。只是面對這樣款式日新月異、功\能推陳出新的高智慧型3C商品,大人們無須花大錢幫孩子追求酷炫的智慧型手機,而是應該有更高的智慧,陪孩子一起建立SMART的手機使用習慣。」兒盟呼籲:
1. S-孩子要study(學習):
孩子要培養健康、正確、安全的手機使用方式,才能善用手機,減少因手機而衍生出的傷害。
2. M-業者要manage(管理):
業者應正視學童手機使用衍生問題,要化被動為主動,加強自律與管理,不但可組成自律組織,定期檢視手機提供服務的適切性,還應主動針對學童問題提出因應之道,設法降低手機不當資訊對學童的危害。
3. A-家長要attention(注意) :
愛孩子就是在適齡階段給孩子適當的手機,不要給學童功\能太多的手機,也不要太早讓學童接觸手機!提供孩子手機之後更要與子女約定手機使用規則,並隨時注意子女手機使用的狀況。
4. R-政府要regulate(規定):
效法日本等先進國家,在國內學童使用智慧型手機日益普及情況下,政府應該善用公權力,一方面強制規定行動通訊業者免費提供可過濾色情、暴力資訊的過濾軟體或服務,並管理其下載網路平台;同時也加強學童安全使用手機的宣導與教育。
5. T-學校要teach(教育):
現代科技無所不在,已無法抗拒學童使用手機的浪潮,學校要更為正向看待學童使用手機現象,並加強教育學童手機使用規範與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