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g)
從全面性教育看「非自願單身」:不只是教「性」,而是教尊重與選擇的能力
「男生哭什麼哭,很丟臉欸娘娘腔。」
「那個女生說她月經來了,難怪經過她都覺得臭臭的。」
這些話語,或許你曾在孩子之間、網路社群甚至家庭餐桌上聽見。你可能覺得只是開玩笑,或者是青春期孩子還不懂事。
但當你試著回想童年或青春期時光,在與你孩子相同年紀時,是否便曾聽過類似的言論呢?
值得你我仔細想考的是,這些話背後反映的是什麼樣的性別想像?又是誰在教育他們——或者,是誰「沒有」教育他們?
你知道什麼是「Incel Culture」嗎?
2025年7月,英國政府宣布了一項引發各界關注的新措施:即將更新中學階段的「人際關係、性教育與衛生課程(RSHE, relationships, sex and health education )」,正式將「非自願單身(Incel Culture)1」(或引申為厭女)、性別仇恨與色情議題納入課程範圍。這項政策背後,其實有一段令人警覺的來龍去脈。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根據英國教育部的數據,參與調查的 11-19 歲學生中有超過一半(54%)表示,僅在上週,他們就聽到了他們認為厭惡女性的評論,而超過三分之一(37%)的人聽到了會讓他們擔心女孩安全的評論。
與此同時,今年初上架的影集《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同樣講述了一名13歲的青少年因「非自願單身」與性別、情感和關係議題引起的案件引發全球關注與討論,更令人反思在全面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 education)、情感教育與心理健康對孩子的迫切重要性。
這類厭女文化(misogyny)背後,除了是社群媒體平台未受監管的演算法與內容推播——極端性別言論成為部分青少年「尋找身分認同」的出口,也反映出家庭與學校在全面性教育上的缺席與不足。
為了應對這股趨勢,英國將增訂更多相關的課程內容,並會依照不同年齡提供適當的全面性教育內容,以因應日益嚴峻的校園性別現象。
1 incel 一詞於近日慢慢演變成「一群其實很想要有男女關係但是卻事與願違的男性,將自己的處境怪罪於女性,衍生出各種仇女的言行。」參閱自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4703
當英國修法正視厭女文化,台灣的孩子又面臨了什麼?
或許你會想,這樣的厭女文化或性別仇恨是否還「離我們有點遠」?但其實,台灣的孩子也早就暴露在類似風險之中。
當女生說出「我月經來了」卻被同學笑說「好噁喔」;女同學情緒較為激動,被揶揄說「你大姨媽來唷」;或是男生考試考不好時被笑「你的數學竟然比女生爛」,這些看似玩笑的語句,其實正悄悄在生活中滋養厭女文化。
同時,厭女文化同樣壓迫了男性的性別氣質,「好的」男性氣質將被形塑、想像成單一的模樣:陽剛、理性與堅強,限縮了男性氣質發展的更多可能性。
根據兒盟2025年針對全面性教育的最新調查指出,台灣國小高年級學童在與自身相關的性知識問題中,平均分數僅為53.1分,只有2%的孩子全對;而多達75%的男生對月經認知錯誤,77%的女生不了解夢遺。性別觀念相關的題目中,有19.4%的孩子認為若因性別氣質受歧視,需從自己調整,近10%的孩子甚至覺得男生不該哭泣。
也就是說,將邁入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數對異性的生理狀態一無所知——這不只會造成尷尬或誤解,更可能讓孩子以取笑、戲謔、排斥的方式來面對「不了解的他者」,為校園性別霸凌埋下種子。
我們若無視這些看似再尋常不過的細節,就無法真正理解性別霸凌議題是如何在校園中悄悄萌芽。
此外,調查顯示有近四分之一的國小生已經想談戀愛,23.1%實際交往過;其中,有近16%孩子的對象是「網友」。然而,當被問及戀愛中的身體界線時,有高達38.7%的孩子表示「沒想過」。
這群沒想過的孩子,可能代表他們不只不知道如何拒絕,甚至無法判斷什麼行為讓自己感到不舒服。面對這種對身體界線的無知與模糊,往往容易將自己暴露在更大的危險之中。
有趣的是,這些對界線毫無概念的孩子,他們的家長往往對性別與戀愛議題持保守態度,較少對話與討論。換言之,當大人避而不談,孩子就更無從準備,更容易讓自己落入性別與關係的危機。
全面性教育,不是要讓孩子更早熟
「全面性教育」可能常被污名為鼓勵早戀或性行為。而其真正的內涵,在於幫助孩子理解自我、尊重他人、做出負責任的選擇。在具備辨識風險與保護自身的能力外,也要學習如何負責任地建立人際與親密關係。
兒盟的調查也發現,全面性教育知識得分較高的孩子,無論在性別觀念、多元認同、戀愛界線思考能力上,表現皆更成熟、更健康。
那我們可以怎麼做?從教育制度、校園與家庭三方更該一起努力:
- 教育制度方面:
建議教育主管機關應強化性平教育課程比重,並以「全面性教育」為核心,涵蓋多元性別、情感發展、網路交友與虛擬互動等貼近生活的主題,幫助孩子認識多元、理解差異、培養責任感與判斷力。
- 校園方面:
建議學校應鼓勵教師在課堂上正常化討論性別議題,讓學童感到被理解與接納;設置廁所等性別友善空間,同時透過說明與活動教育,讓孩子學習尊重與包容。此外,提供教師相關研習、訓練課程,讓教師們可以有更完備的全面性教育知識。
- 家庭方面:
鼓勵家長放下害羞與恐懼,用日常語言與孩子對話,即便自己不熟悉,也可以與孩子一起找答案、共同學習。家長也應主動了解孩子在校的性別課程,與教師互動協調。
厭女文化、性別霸凌問題、網路性別暴力、不當言論、錯誤資訊——都不是「不要看就好」或是「你長大就懂」能解決的問題。
真正能保護孩子的,不是資訊的隔離,而是辨識的能力。不是禁止戀愛,而是教他什麼是健康的關係。不是只說「你要乖」,而是讓他知道「你有選擇」。
當英國正用教育對抗中學生厭女浪潮,我們也該問自己:台灣的孩子,準備好了嗎?我們的大人,又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