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育拚量? 國教向下延伸拚質
馮燕/台大社工系教授、兒福聯盟董事長(台北市)
拜讀七日葉金川教授「幼兒教育,比十二年國教優先」一文,筆者深有同感。在少子化現象已突破臨界點的當下,我國延長國民教育政策的方向,實應更為高瞻遠矚,考慮向下延伸。
觀察社會上對我國急速少子化現象的反應,憂慮負擔龐大的育兒花費,和幼兒托育服務的難找,被認為是年輕人不願生養孩子的主因之一。
由於少子化趨勢不易反轉,改善現有孩子成長環境的「提升素質」,遠比不顧一切的「催生產量」來得更重要。事實上,國內每年有數以千計的孩子被生下來之後,並未獲得妥善的照顧。以兒福聯盟去年協助的弱勢個案為例,高風險家庭兒少有兩千四百人、偏鄉弱勢學童近一千五百人、被家人出養的孩童逾六百人次、受虐兒童少年近五百人…,這些孩子輕則陷入學習危機或生活困境,重則被疏忽、棄養、甚至虐待傷害。試想,這麼多已經出生的孩子都沒照顧好,對照政府奮力催生、衝高生育率的舉措,何其諷刺?
在華人社會的傳統價值中,普遍認同教育是對孩子最好的投資;但我們的國民義務教育從六歲才開始,學齡前教育一直是私部門的責任,以致學前教育與托育的供給面,存在有分布不均、良莠不齊、價格偏高的現象,造成幼兒父母的困擾,也形成國人生養孩子大不易的印象。
美國的學者凱莫曼等人二十幾年前便疾呼:美國的兒童教育政策從五歲幼兒開始已經太晚,許\多歐洲國家的幼兒教育與照顧政策,早在孩子三歲時就開始進行了。造成美國自一九九五年起,將執行多年的五歲幼兒啟蒙方案Head Start,下修年齡為給三歲幼兒的Early Head Start,英國亦在一九九八年跟進全國實施的Sure Start等,都是由政府負協助家長教養幼兒之責。
反觀我國教育部,雖然今年開始推動「五歲幼兒免學費教育計畫」,但受益對象僅限偏遠和經濟弱勢家庭的幼童,一般家長的感受力不高。我們建議該計畫應擴及至所有幼兒家庭,逐步形成準國民教育措施,最好還要「逐年」從五歲延伸至四歲、三歲的幼兒,才是我們的孩子與國家之福。
為了營造友善育兒的環境,民間團體曾提出「要津貼」、「要多元」、「要近便」的呼籲,期待政府能發放普及式的兒童津貼,促進托兒服務的地點與型態多元化發展,並落實托育服務的社區化。
政府如果能在學前教育、托育服務相關政策上,端出更友善家庭、兒童優先的牛肉,相信不必把催生口號喊得聲嘶力竭,來自家長們的好評與口碑,自然就是鼓勵生育最好的宣傳利器。
【本文於2010-12-11刊登於聯合報/A27版/民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