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聲呼籲重視兒少權利:陳時中、柯文哲、王婉諭、蔣萬安接力觀展
新冠肺炎自2020年起肆虐全球至今已邁入第三年,疫情大大改變國人的日常習慣與生活步調,基於健康安全考量,孩子們只能被迫關在家,公園球場的笑聲少了、和朋友聊天玩樂的次數少了,學校課業和考試數量卻仍然一樣多,讓孩子的壓力不減反增。
兒福聯盟針對全國約1,400位五到九年級在學兒少進行隨機抽樣調查,結果發現2021年台灣學童的生活滿意度平均74.0分,相較四年 (2017) 前的79.2分呈現逐年下滑趨勢,也比世界衛生組織所發表《2018學齡兒童健康行為調查》(Health Behaviour in School-aged Children Study Protocol, HBSC)中提到的全球兒少主觀生活滿意度平均分數(78分)為低。為什麼孩子們會不快樂對生活不滿意?兒盟調查發現,兒少身心不健康,功課壓力沈重是最主要原因。
多吃少動嗜甜食 台灣囝仔運動量普遍不足
台灣兒少嗜甜,高達47.5%的孩子每天至少會吃一次甜食,比起國外學童平均25%高出近一倍,此外,台灣自豪的手搖飲文化也讓孩子攝取糖分機會大幅提升,有42.0%的台灣兒少每天至少喝一次含糖飲料,遠遠超出國外兒少的16%。
除了高熱量甜食攝取過多,台灣孩子的運動量也明顯不足。有22.7%受調者自認每次運動超過60分鐘以上的天數,每週佔不到一天,等於平均每5個孩子就有1個缺乏適量運動。而在休閒時間方面,台灣兒少每天休閒時間不足兩小時的比例超過五成 (57.3%),相比南韓學童的44.2% 明顯高出許多,也凸顯兒少休閒權利普遍遭受漠視的問題。
孤單寂寞覺得累 學業壓力超載,三成孩子不愛上學
孩子們在學生時期平均一天要在學校裡待上8至10個小時,再加上課後補習班、才藝班等,待在學習場域的時間往往比在家時間還要多,但本次調查發現,2021年台灣學童不愛上學的比例上升至31.3%,平均每4個孩子就有1個抗拒上學,最關鍵原因仍主要來自於課業壓力。以滿分10分為限,高達47.1%的兒少自評最近一個月疲勞指數超過6分,其中疲勞指數達9分以上的更有12.5%,國內四成以上 (41.7%) 兒少覺得自己學業壓力過大的情況,比HBSC所做的國際調查結果 (36%) 還高出5個百分點。
校園生活以及和同儕師長的相處,對兒少的心智和人際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受到疫情影響,近年許多實體課程改為線上教學,戶外活動也被迫取消,孩子們只能整天在家和3C用品大眼瞪小眼,無法與老師朋友產生實際互動,變相加深他們的孤獨感和疏離感。相較2019年所作相同調查數據,去年 (2021) 兒少「覺得孤單」的比例從13.5%上升至15.7%,甚至有近三成孩子(28.4%) 出現「世界少了我也沒有關係」的悲觀想法。如何在後疫情時代重建學童與老師之間的信任關係,以及透過同儕友情支持穩固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成為兒少重回校園生活後必須面對的新課題。
加強重視兒少權益 幫助孩子更快樂、對生活更滿意
8/20(六)起,兒福聯盟在松菸文創園區策辦為期9天的「擅長調頻的泡福同學 Kid's Right互動體驗展」,希望藉由多元新穎的互動式體驗模式,讓參展民眾實際感受當代兒少在家庭、校園、社會上面臨的網路安全、霸凌、心理健康、兒少發聲等兒童權利議題。
這次除蔡英文總統率教育部、衛福部多位長官一起出席開幕儀式,呼籲國人重視台灣兒童權利,前衛福部長陳時中、台北市市長柯文哲、立委王婉諭和蔣萬安也分別前來展覽參觀,展現對兒少權益議題的關注,同時各自提出具體建議,希望有效提升兒少們的生活滿意度,孩子可以變得越來越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