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彰化男童遭繼父虐打致死 兒盟提三呼籲預防悲劇重演
彰化16日傳出駭人聽聞的重大兒虐案件,一名4歲男童遭繼父虐打後棄置街頭,不幸傷重過世。令人震驚的是,男童生母親眼目睹孩子遭繼父痛毆死亡,生母與繼父兩人伴屍長達18小時後,才向警方報案。又一個來不及長大的小生命殞落,兒盟對此表達深切的哀悼、痛心與不捨!
針對這起事件,兒盟提出以下3點呼籲,盼能喚醒台灣社會對兒虐防治的重視與反思,讓更多的兒虐案件能及早被發現,讓更多危機家庭能獲得即時的協助,避免幼兒受虐致死的悲劇一再重演:
一、發現疑似兒虐案件,社區鄰里應勇於通報
以本案為例,諸多新聞報導都提及,男童的鄰居表示,案發前就時常聽到男童家中傳出責打、痛罵孩子的吵雜聲,但當地政府並未收到任何關於男童受虐的通報。兒盟分析衛福部公布的兒少保護案件統計,發現去年(2019年)第一季至第三季,全台各縣市共接獲52,394件兒少保護通報案件,其中來自「鄰居及社會人士」通報者僅有1,789件,只佔整體兒虐通報3.4%,明顯偏低!由此可見,許多民眾得知生活周遭有孩子疑似受虐或遭不當管教,大多仍視作是別人的家務事,不願代為通報求助。事實上,我國各項保護性法規均明定,通報人身分資料應予保密,社區民眾大可安心通報,藉此為受虐兒少多爭取救援和保護的一線生機。
二、加強兒保教育宣導,提高全民兒虐警訊敏感度
本案男童為學齡前幼兒,如未就讀幼兒園或送托保母、親友照顧,其受虐情形實不易被外界發現。由於幼兒自我保護與求助能力不足,屢屢成為重大兒虐案件的受害人。為此,兒盟呼籲政府應增加對社區民眾的兒少保護宣導,並加強對保母、托嬰中心、幼兒園教保及幼教人員的兒少保護教育訓練,提高一般民眾及幼兒教育與照顧工作者對兒虐警訊的敏感度。以身體虐待為例,受虐兒童可能身上會有不尋常的傷痕、精神恍惚、拒學、行為異常、奇怪的就醫理由…等身體及行為特徵,也可能伴隨恐懼、焦慮、羞恥、罪惡感…等負向情緒反應。因此,當親友、鄰里或師長發現孩子出現上述警訊時,應主動予以關心;一旦發現孩子可能受虐,即可透過113專線進行匿名通報,一起守護孩子平安健康成長。
三、政府應重新檢視社安網執行漏洞,全面落實兒少保護網絡合作
據媒體報導,這個重組家庭中的繼父,經常酒後毆打、怒罵男童,加上自身工作不穩定、經濟狀況不佳;另據地方政府表示,這個家庭過去未曾有家暴通報紀錄,但新聞報導顯示,男童繼父疑似處在經濟困頓的壓力及酒後失控的情境中,導致年幼的孩子非但得不到妥善的照顧,甚至淪為大人情緒發洩的出口,遭受難以彌補的傷害。就兒少保護三級預防的角度來看,這個家庭除了需要社政單位的協助,可能還需要勞政單位提供職業訓練與就業輔導、衛政單位提供心理諮商與酒癮戒治、教育單位提供婚姻協談與親職教育…等多元化的服務。
「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自2018年上路以來,標榜落實政府各部門的橫向整合及公私協力,致力於打造讓孩子安全長大的生活環境。但從官方統計數據來看,2018年全年台灣受虐致死的兒少人數為15人,但2019年統計至9月止,已有21名兒少受虐死亡;再對照近年來新聞及社群媒體揭露的虐童、家長不當管教事件層出不窮,顯然這張社會安全網,仍織得不夠緊密,才會頻頻漏接。兒盟呼籲,政府應重新檢視目前社會安全網在兒虐預防端的相關機制是否足夠、資源是否到位、服務是否完善,唯有真正落實跨專業、跨領域、跨部門的網絡合作,才能從源頭避免兒虐致死的悲劇一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