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少瘋社群 危機「四」伏?
暑假開始了,孩子的長假生活必備三寶是手機、網路和社群?!
兒福聯盟今(9)日公布「2019年兒少使用社群軟體狀況調查報告」,發現超過8成兒少有自己的手機,六年來增加1.1倍,且孩子平均10歲就有手機,其中近9成有社群軟體帳號,平均一名兒少有3.8個帳號,孩子平日一天使用社群2小時,假日使用時間是平日的1.5倍,暑假期間可能更長!兒盟政策中心主任李宏文指出,兒少瘋社群已成普遍現象,卻也面臨社群沉迷、隱私曝光、不當內容與網路霸凌等危機「四」伏的狀況:有使用社群軟體的兒少中,超過6成會使用3C產品到半夜,社群沉迷影響生活作息;近半兒少使用社群軟體沒做隱私設定,還有1成6認為與網友聊過三次就不是陌生人,孩子深陷隱私曝光風險,讓有心網友有機可趁;近7成兒少曾在社群軟體接觸不當內容,恐怖血腥超過半數,色情曝露則占近4成;近1成5兒少曾在社群上被網友騷擾或攻擊,1成1甚至被惡意批評,霸凌問題難以處理。令人憂心的是,社群軟體新興的短影音功能更讓風險加劇,3成6兒少曾拍攝並上傳短影音,平台以抖音為主,除了做為休閒活動,同儕壓力、想成為小小網紅是主要動機,且上傳短影音的兒少較有網路沉迷的傾向,也更容易被騷擾或攻擊。
孩子在社群軟體與惡的距離那麼近,許多家長卻掉以輕心、只給(手機)不教。兒盟調查發現,高達6成5家長未設定孩子的手機無法瀏覽限制級網站,超過8成家長未提醒孩子被網路霸凌的解決方法,也未提醒孩子在網路上可花多少錢、如何正確交網友等事項。有些家長甚至自己手機不離身,沉迷於網路,近4成兒少表示家長曾玩3C到半夜,3成5覺得爸媽無時無刻都在用手機,每4個孩子就有1人認為爸媽花在手機上的時間比陪伴自己還多,埋下親子衝突的導火線,難怪5成5兒少曾為了使用手機跟家人吵架。李宏文提醒,無論使用手機或社群軟體,親子要一起提升數位素養,兒盟今年暑假舉辦的小小網紅營隊,就特別著重培養親子的網路安全意識。此外,社群軟體業者也應加強過濾不符年齡規定的用戶機制,並透過AI智慧與人工檢視不當內容,落實防護機制,政府更應仿照英國的做法,在兒少網路安全議題上,積極強化管理強度,保護孩子遠離危險。
六年來翻倍成長!逾8成兒少有專屬手機,近9成玩社群軟體,平均每人有3.8個帳號,讓家長知情者不到一半
兒少瘋社群已成趨勢,82.7%兒少擁有自己專屬的智慧型手機,與兒盟2013年調查的38.7%相比,六年來增加了1.1倍!且兒少擁有手機的平均年齡只有10.1歲,近9成(87.0%)兒少有社群軟體帳號,平均每人擁有3.8個社群軟體帳號,但讓家長知道的帳號平均只有1.7個,還不到孩子全部帳號的一半,顯然家長無法完整接軌孩子的網路世界,孩子遇到狀況時也難立即給予協助。
社群三不管,兒少危機四伏?使用社群軟體的兒少逾7成依賴網路,4成6未設定隱私,6成8曾接觸不當內容
兒盟分析兒少使用社群軟體的頻率,發現孩子幾乎天天上社群軟體,平均一週使用時間為16.7小時,兒少在平日平均一天使用社群2小時,假日是平日的1.5倍,漫漫暑假可能還會更長。李宏文提醒,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指出,網路成癮者平均每週使用網路時數超過40小時,兒盟調查發現,近1成(9.3%)兒少光是每週使用社群軟體的時間就超過40小時,很可能是網路沉迷的高危險群。此外,兒盟調查也呈現這群「網路原住民」使用三不管的社群軟體,可能會遇到四大風險:
風險一:社群沉迷,影響生活
使用社群軟體的兒少,72%認為自己很依賴網路,62.7%認為能夠隨時上網很重要,也有近4成(39.9%)的兒少在沒有網路或手機可用的時候會感到焦慮,60.8%的兒少曾使用3C產品到半夜。「社群網路」與兒少生活密不可分,如何與孩子溝通使用社群軟體的時間,不至於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作息,需要親子共同集思廣益、一起討論及彼此磨合。
風險二:隱私曝光,網友有機可趁
兒盟調查發現,每三個兒少就有一人,把使用社群軟體的重要性置於個人隱私保護之上!33.2%使用社群軟體的兒少,曾為了要下載app,同意個人資料被蒐集或開放權限,且46.7%的兒少沒有做任何隱私設定,包含個人隱私資料、貼文內容或被搜尋的功能,完全不設防,任何人都可一覽無遺;甚至有16.7%兒少認為聊過三次的網友就不算陌生人,有心人可能利用兒少個資,騙孩子盜用其資料,甚至危害孩子的安全。
風險三:接觸不當內容
社群軟體包羅萬象的資訊內容,未必都適合兒少觀看。兒盟調查發現,68.2%的兒少曾在社群軟體接觸到不當內容,恐怖及血腥暴力的內容占56.1%,色情暴露的比例也有37.3%,社群軟體業者應提供更嚴密的審查機制,確保兒少遠離網路不當內容。
風險四:網路霸凌,難以處理
兒盟調查指出,有27.6%的兒少使用社群軟體時曾遇過不好的經驗,有15.4%的兒少被人無故轉傳自己的照片或影片,14.6%曾被陌生網友騷擾或攻擊,PO文內容曾被惡意批評的有11.4%;孩子在網路世界悠遊,卻不知其中隱藏許多會傷害自己的陷阱。
短影音是社群軟體的新功能,卻讓兒少沉迷網路的情況更嚴重。短影音的轉發量及吸睛度更勝照片或文字,上手容易,複製度高,已成兒少新寵;兒盟調查顯示,有35.9%兒少曾拍攝並上傳短影音,平台以抖音為最多(66.7%),其次為IG(38.1%)與FB(37.9%);兒少拍攝上傳短影音的動機,最主要是當作休閒活動(72.5%),其次是同儕的從眾力量(47%),還有想成為被關注的小網紅(44.8%),可見現今兒少的休閒生活,習慣沉浸在小小的方塊螢幕中。
兒少上傳短影音的頻率,以一週上傳1次以上為最多,佔35.8%,近一成(9.3%)幾乎天天上傳;有25.6%的兒少曾一天花超過3小時以上觀看短影音,更有14.6%一天觀看超過4小時,顯然短影音已加劇兒少沉迷網路的傾向。此外,曾拍攝並上傳短影音的兒少,PO文被惡意批評、被陌生網友騷擾攻擊、被要求拍奇怪的照片影片的比例,都明顯較高,短影音帶給兒少的問題已不容忽視,政府、業者及家長都應有所行動。
三管齊下,守護兒少上網安全:1.數位素養要提升,2.防護機制要落實,3.兒少網安要管理
網路社群已是兒少的重要人際生活圈,但政府懶得管、業者不想管、家長不知怎麼管,卻讓社群軟體成了三不管地帶,也讓兒少網安深陷危機。
今日的兒少來賓也在現場分享了朋友之間的確有人因為使用社群軟體遭受到網路攻擊或霸凌,也有被陌生的網友搭訕的情況。孩子在使用社群軟體時通常對於隱私保護的意識都不足,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使用年齡下降等問題,兒盟因此有以下三呼籲:
親子—數位素養要提升
研究指出,有41%的美國家長會嚴格限制兒少使用網路,但只有14.7%的台灣家長會嚴格限制兒少使用網路,比例僅美國家長的三分之一。兒盟調查也顯示,過半(55.2%)的兒少曾為了使用手機跟家人吵架,可見多數台灣家長不擅長與孩子討論網路的使用。
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組長許慶玲建議,家長規範兒少使用3C產品時,需統一標準並以身作則,撥時間了解孩子的網路使用,給孩子手機前,必須告訴孩子3件事:1.個人隱私要保護、2.網路交友要提防、3.網路言論要謹慎。家長平時要讓孩子了解手機軟體的隱私設定方式及個資保密的重要性,網路交友時孩子要懂得慎選及自我保護;此外,家長應教導兒少遇到網路霸凌可適時求助,莫讓自己成為網路霸凌的受害者。
家長也要提醒兒少網路安全的各種注意事項,告訴孩子若網路交友遇到任何危險,應立即向警方(110)求救。兒盟也呼籲,若親子討論網路安全規範遇到疑問,可諮詢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0800-049-880。而孩子在社群網路使用上遇到任何難題,也可撥打兒盟踹貢少年專線求助:0800-00-1769。
業者—防護機制要落實
各大社群軟體多數規定使用者須年滿13歲才可創立帳號,但兒盟調查發現,兒少創帳號的平均年齡僅有10.25歲,且超過7成(71.9%)是自己創立的。社群軟體業者應加強用戶年齡驗證及檢舉機制,減少不符年齡規範的使用者比例,除提供兒少不當內容檢舉機制外,也應多層驗證不合規定的用戶及篩選不適當的內容,提供兒少及大眾更優質、友善、安全的社群網路環境。
政府—兒少網安要管理
英國的文化部與內政部共同訂定「網路白皮書」(Online Harms White Paper)草案,規範社群軟體及媒體業者,不得提供血腥暴力、騷擾、霸凌、自傷、自殺等傷害兒少發展的內容,要求網路業者應遵守並保障孩童隱私資訊,並計畫另立主責機關監督管理。反觀台灣,兒少網路安全至今仍無專責單位,政府各單位常常互踢皮球,英國政府對兒少網安的積極作為,值得我國政府效法借鏡。
註:為了解現今兒少的社群軟體使用概況及其影響,兒盟針對全台國小、國中學生進行調查,調查時間為2019年5月6日至5月24日,施測方式以實體問卷進行調查,本研究採用分層多階層叢集抽樣方式,依照台灣本島各縣市11~14歲之人口比例,抽出相對應的樣本數進行調查,總計在43所學校共發出1,991份問卷,並篩選出1,542份有效樣本,問卷回收率為77.4%,在95%的信心水準下,誤差不超過正負2.49個百分點 。在樣本分布方面,51.3%為男生,48.7%為女生;57.2%為國小生,42.8%為國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