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台灣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報告
2025-09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的研究顯示:2019年全球超過13%的10-19歲的青少年有心理健康問題,其中最高比例是焦慮症和憂鬱症,佔了四成 (UNCF, 2021),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儼然是當前世界各國嚴重且急迫的挑戰。台灣的青少年也面臨心理健康的挑戰。台灣的研究:顯示青少年憂鬱症、整體心理健康困擾、自殺率逐年增加。因此兒福聯盟進行本次「台灣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希望能探索台灣青少年目前的心理健康情形、求助態度和行為,和使用身心調適假的情形。
調查方法
本調查以網路問卷調查方式,調查對象為國中、高中或高職學生。依教育部公告之學校名冊,向台灣所有國中、高中職學校宣傳問卷填寫,調查期間為2025年5月27日至6月30日。最終回收7007份有效問卷,其中女性佔52.9%、男性佔46.3%、生理性別其他佔0.8%;國中生佔77.2%、高中/高職生佔22.8%。
調查發現
1.青少年心理健康困擾
2. 青少年求助態度
而在求助態度方面,約八成青少年認同遭遇心理健康困擾時要尋求專業協助、也認為專業協助有效,然而願意去尋求學校輔導資源或專業協助的比例只有約六成。也有約四成青少年會「不告訴任何人」,顯示不少青少年若遭遇心理健康困擾,可能不會向外求助。
本研究發現公眾汙名、情緒困擾程度、家長對心理健康支持、對心理健康專業的信任,都是能顯著解釋求助意願的因素。但情緒困擾程度越高,求助意願越低,是值得關注的現象。政策和實務服務應針對這些因素,發展減少公眾對心理健康汙名、增進對心理健康專業信任的策略,例如:引入提升心理健康素養的介入,增進學生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增加求助意願,並降低對心理疾病的污名,家長也應時常關心家中青少年的孩子,增進對心理健康的了解,提供溫暖、涵容的家庭支持。此外,針對整體青少年,和有心理健康困擾的青少年兩個不同的模型,有些微解釋因素的差異:整體青少年的模型顯示女性較男性求助意願低,有心理健康困擾的青少年,年級越低求助意願越低。這意味著,對整體青少年的初級心理健康服務,和針對已顯露心理健康困擾的次級心理健康服務,可以有不同的著重策略。
台灣青少年若有心理健康困擾時,選擇的求助對象,比例最高是同學或朋友(44.6%),其次依序為:爸媽(33.0%)、不會跟任何人談(17.0%)、生成式AI (15.2%)、學校輔導老師(11.8%)、非輔導室的老師(11.4%)、親戚/手足(11.0%)、網友(10.2%)、心理健康專業人員(6.4%)、宗教/社福團體(1.3%)、專線服務(1.2%)。有心理健康困擾的青少年不會跟任何人談、向生成式AI及網友求助的比例都遠高於無困擾者。
3. 青少年實際求助經驗
21.4%的青少年自陳曾經或正在經歷心理健康困擾。他們當中有41.1%曾向學校輔導室求助、30.4%曾向校外心理健康專業人員求助、46.5%曾向生成式AI求助,求助的經驗大多為正向的。青少年習於使用網路資源,有心理健康困擾時,向生成式AI求助的比例高於向正式的心理健康資源求助。這代表我們一方面要留意使用AI的潛在風險,一方面也要考量如何善用AI或網路資源,來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例如:適度開放未成年人的遠距(通訊)心理諮商、發展網路心理健康資源。
4. 青少年女性面臨更嚴峻的心理健康挑戰
在本研究中,女性的心理健康問題,在情緒困擾、自殺意念、拒學想法、睡眠時長、睡眠不足比例、睡眠困擾、自陳有心理健康困擾,均顯著較男性比例為高,或更為嚴重。求助的意願也較男性為低。如前所述,有心理健康困擾時,不會跟任何人談、求助對象為AI或網友的比例也遠較男性為高。顯示青少年女性面臨心理健康困擾時有其特殊性和脆弱性,可能需要更多資源和研究用於發展性別相關的心理健康服務。
5. 檢視身心調適假政策
最後,我們檢視政府針對高中生推動的身心調適假政策,發現大部分的高中生對身心調適假的基本規定尚不清楚,且身心調適假的使用率極低(6.0%),但有使用過身心調適假的青少年,大多對該政策持正向的態度。另外他們也表達在請假時曾遭遇老師、家長、自身心理,和行政的阻礙,這可能更進一步減損本來已十分低的使用率,值得政策制定者和執行者關注。
- 關於心理健康的範疇很廣泛,本調查著重於台灣青少年特定的心理健康問題,包括:情緒困擾、自殺意念、拒學想法和睡眠問題。調查結果顯示:
- 7%的青少年有中度以上的情緒困擾;
- 8%有中度以上的自殺意念;
- 5%每週會有2-3次以上不想去學校的念頭;
- 6%的青少年正經歷中等程度以上的睡眠困難;
- 有3%的青少年平日睡眠不足,16.2%假日睡眠不足,綜合考量平日和假日的睡眠情形後,仍有47.9%的青少年有睡眠不足的情形。作息紊亂(社會性時差 ≥ 1hr)者佔46.6%。
- 青少年不同類別的心理健康困擾間(主觀、客觀心理健康困擾、自殺意念、拒學想法、睡眠時間),除了作息紊亂,彼此間有顯著的相關性。
2. 青少年求助態度
而在求助態度方面,約八成青少年認同遭遇心理健康困擾時要尋求專業協助、也認為專業協助有效,然而願意去尋求學校輔導資源或專業協助的比例只有約六成。也有約四成青少年會「不告訴任何人」,顯示不少青少年若遭遇心理健康困擾,可能不會向外求助。
本研究發現公眾汙名、情緒困擾程度、家長對心理健康支持、對心理健康專業的信任,都是能顯著解釋求助意願的因素。但情緒困擾程度越高,求助意願越低,是值得關注的現象。政策和實務服務應針對這些因素,發展減少公眾對心理健康汙名、增進對心理健康專業信任的策略,例如:引入提升心理健康素養的介入,增進學生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增加求助意願,並降低對心理疾病的污名,家長也應時常關心家中青少年的孩子,增進對心理健康的了解,提供溫暖、涵容的家庭支持。此外,針對整體青少年,和有心理健康困擾的青少年兩個不同的模型,有些微解釋因素的差異:整體青少年的模型顯示女性較男性求助意願低,有心理健康困擾的青少年,年級越低求助意願越低。這意味著,對整體青少年的初級心理健康服務,和針對已顯露心理健康困擾的次級心理健康服務,可以有不同的著重策略。
台灣青少年若有心理健康困擾時,選擇的求助對象,比例最高是同學或朋友(44.6%),其次依序為:爸媽(33.0%)、不會跟任何人談(17.0%)、生成式AI (15.2%)、學校輔導老師(11.8%)、非輔導室的老師(11.4%)、親戚/手足(11.0%)、網友(10.2%)、心理健康專業人員(6.4%)、宗教/社福團體(1.3%)、專線服務(1.2%)。有心理健康困擾的青少年不會跟任何人談、向生成式AI及網友求助的比例都遠高於無困擾者。
3. 青少年實際求助經驗
21.4%的青少年自陳曾經或正在經歷心理健康困擾。他們當中有41.1%曾向學校輔導室求助、30.4%曾向校外心理健康專業人員求助、46.5%曾向生成式AI求助,求助的經驗大多為正向的。青少年習於使用網路資源,有心理健康困擾時,向生成式AI求助的比例高於向正式的心理健康資源求助。這代表我們一方面要留意使用AI的潛在風險,一方面也要考量如何善用AI或網路資源,來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例如:適度開放未成年人的遠距(通訊)心理諮商、發展網路心理健康資源。
4. 青少年女性面臨更嚴峻的心理健康挑戰
在本研究中,女性的心理健康問題,在情緒困擾、自殺意念、拒學想法、睡眠時長、睡眠不足比例、睡眠困擾、自陳有心理健康困擾,均顯著較男性比例為高,或更為嚴重。求助的意願也較男性為低。如前所述,有心理健康困擾時,不會跟任何人談、求助對象為AI或網友的比例也遠較男性為高。顯示青少年女性面臨心理健康困擾時有其特殊性和脆弱性,可能需要更多資源和研究用於發展性別相關的心理健康服務。
5. 檢視身心調適假政策
最後,我們檢視政府針對高中生推動的身心調適假政策,發現大部分的高中生對身心調適假的基本規定尚不清楚,且身心調適假的使用率極低(6.0%),但有使用過身心調適假的青少年,大多對該政策持正向的態度。另外他們也表達在請假時曾遭遇老師、家長、自身心理,和行政的阻礙,這可能更進一步減損本來已十分低的使用率,值得政策制定者和執行者關注。
呼籲
- 增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素養,減少對心理疾病的汙名
- 家長提供穩定支持、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困擾
- 關注青少年使用生成式AI因應心理困擾現象,放寬青少年線上諮商服務
- 教育部應全面檢視身心調適假政策宣導成效,並排除學生請假阻
【欲索取報告全文請參照下方「索取研究報告」】,版權所有,若須引用請註明出處
【本研究建議引用方式】
兒童福利聯盟(2025)。2025年台灣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報告。https://www.children.org.tw/publication_research/research_report/mentalhealth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