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兒童幸福感調查(附全文)
2018年兒童幸福感調查
兒童節是專屬於孩子們的節日,兒童節的訂定也是希望社會大眾給孩子多一些關注以及愛護,讓孩子們獲得應有的權益及更多的保障,期待社會共同營造一個友善、安全且充滿愛與歡樂的環境陪伴孩子們共同成長。
有鑑於此,兒盟每年都會針對全國兒童進行調查,希望了解孩子的處境,而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幸福感是否會有差別呢?本調查於2017年5月24日至6月23日以實體問卷進行調查,採分層多階層叢集抽樣方式,於全台各地(外島除外)隨機抽出學校,依各縣市學生比例決定各縣市施測人數,總計發出1830份問卷,回收159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87%,在95%的信心水準下,誤差不超過正負2.45個百分點[1]。有效樣本中51.6%為男生,48.4%為女生;五、六、七、八年級學生分別佔26.5%、22.6%、23.8.%、27.1%。
研究發現學童主觀生活滿意感受[2]分數若以100分計,台灣學童主觀生活滿意度平均分數達79.2分,60分以上者佔總人數的82.8%;若進一步以就讀年級分析,發現年級越高生活滿意感受分數越低。自五年級平均85.1分,到八年級的75.1分,可見孩子越大越不快樂。
為了瞭解孩童各年齡不快樂的原因,兒盟以家庭互動、學校人際、生活健康面向進一步分析:
(一)家庭互動
調查發現,家庭互動會影響孩子自評生活滿意度的結果,如果家庭互動好,生活滿意度也會高分(超過80分) (t=7.599,P<0.001)。
進一步了解家庭互動,研究顯示有48%學生表示爸媽很少或幾乎不會特別空出時間來專注跟他談話、聊天,年紀愈大愈嚴重,國中八年級有51.2%反觀國小五年級只有45.0%。而晚餐時間是家庭中一天最容易相聚的時光,在用餐過程中孩子最有機會跟家人分享一日生活,但調查顯示隨著年齡增長跟家人一同晚餐的時間越少,一周跟爸媽同桌吃晚餐一天以下的比例整體佔16%,而七年級有17.9%及八年級佔18.1%,相較國小五年級學生的12.8%比例明顯高出許多。這也表示隨著年齡增長,能夠跟家人同聚的時間減少,在什麼時候才能得到父母情緒支持呢?
家庭關係除了平常的共餐、談話互動外,同行出遊也是增進親子關係的方式,然而,調查顯示過去一年,兒少跟家人一起旅行的次數,隨著年齡增長明顯減少,75.8%孩子有跟家人一同旅行,五年級有82.7%,到了八年級降至七成(69.5%)。
(二)學校與人際
對孩子而言,家庭生活以外最重要的生活場域是學校,而學校生活狀況亦影響孩子的生活滿意度,如果學校生活過得不錯,孩子的生活滿意度也會高分(超過80分) (t=3.145,P<0.01)。
調查發現孩子主要的人際網絡都在校園形成,卻有11.7%的孩子認為不能輕鬆地在學校交朋友,國中與國小有顯著差異(T=-3.517,p<0.001),也難怪有些孩子因得不到同儕支持而容易感到孤單(12.9%),國中顯著高於國小 (T=4.656,p<0.001)。而非常同意自己在學校有歸屬感的比例佔33.3%,從國小五年級38.8%到八年級更是降至27.8%。學校佔據大半的生活,然而,這些孩子們因為同儕的氛圍讓他們在校孤獨感提升,也影響了孩子們的快樂。
此外,喜歡上學的比例也因學齡有所差異,非常喜歡上學的比例整體平均為15.2%,國小五年級有22.5%,六年級有19.4%,到七年級降至11.3%,八年級學生更只有8.0%,年齡越大越不喜歡去上學。
(三)健康面向
調查健康面向,結果發現孩童自認的健康狀況中,自認非常好的比例佔28.6%,但隨年齡越見下降,五年級有34.7%,但到了國中八年級卻只有22.2%,可見兒少對自我健康的狀況評估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差。
綜觀上述三個面向,進一步分析發現影響孩子滿意度感受最大的是家庭互動關係(r=0.264,P<0.001)[3],甚至比學校的影響還大,顯見孩子年紀不管多大,孩子還是孩子,最需要的還是家長的愛和陪伴,一起創造共屬的親子回憶,才能真正感受幸福。
[1]依內政部主計處2017年6月底之人口統計資料,台灣11-14歲之人口母體數919,543人。
[2]原題目為「我有多滿意現在的生活(0-10分,0分為最不滿意,10分為最滿意)」,於此為方便了解,以100分作為基準。
[3] 其他面向的相關係數,健康面向為r=0.180 (P<0.001),學校面向為r=0.132(P<0.001)。
附圖表之報告全文 可於此下載,若有引用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