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捐款支持
    • 捐款專案
    • 捐款方式說明
    • 捐款表單專區
    • 捐款大小事
  • 認識兒盟
    • 關於兒盟
    • 服務據點
    • 服務網站
    • 社會責信
  • 最新消息
    • 活動消息
    • 兒盟倡議
    • 時事回應
    • 即時公告
  • 參與兒盟
    • 成為志工
    • 物資募集
    • 囝仔 l 義賣品
    • 親子共好課程
    • 兒盟學苑
  • 兒盟服務
    • 特殊境遇
    • 家庭增能
    • 社會共好
    • 社工故事
  • 兒盟資源
    • 電子報
    • 刊物
    • 研究調查報告
    • 多媒體影音
    • 親子百寶箱
    • 永續教育網
  • 聯絡兒盟
    • 聯絡我們
    • 人才招募
    • 機構實習
    • 常見問題
    • 誠信經營

兒福聯盟

0 捐款

兒福聯盟 兒福聯盟

  • 捐款支持
  • 認識兒盟
  • 最新消息
  • 參與兒盟
  • 兒盟服務
  • 兒盟資源
  • 聯絡兒盟
0 捐款
    • 捐款專案
    • 捐款方式說明
    • 捐款表單專區
    • 捐款大小事
    • 關於兒盟
    • 服務據點
    • 服務網站
    • 社會責信
    • 活動消息
    • 兒盟倡議
    • 時事回應
    • 即時公告
    • 成為志工
    • 物資募集
    • 囝仔 l 義賣品
    • 親子共好課程
    • 兒盟學苑
    • 特殊境遇
    • 家庭增能
    • 社會共好
    • 社工故事
    • 電子報
    • 刊物
    • 研究調查報告
    • 多媒體影音
    • 親子百寶箱
    • 永續教育網
    • 聯絡我們
    • 人才招募
    • 機構實習
    • 常見問題
    • 誠信經營
首頁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內容

「放學了,霸凌卻沒有下線」兒福聯盟調查:近四成青少年聽說同學遭網路霸凌,女生受創更深

兒盟倡議
2025-11-25
分享

「放學回家,班群又炸了200多則」、「深夜11點,手機震動,是誰被公審?」、這些場景,正在無數青少年的生活中真實上演。根據兒福聯盟(下稱兒盟)日前調查[1],高達八成四的國高中生每天都在使用社群媒體,超過二成更是幾乎整天掛在線上。隨著社群媒體成為主要社交場域,孩子們的情緒與關係被搬上螢幕,壓力與誤會也隨之而來;過去多數僅在校園內發生的霸凌事件,也轉移到網路世界。

為瞭解學生間網路霸凌的現況,兒盟針對全台21,539位國高中生進行網路問卷調查[2],於今(25)日發布《2025青少年網路社交及霸凌行為調查報告》。調查發現,青少年最常使用的社群平台為Instagram與TikTok(抖音),通訊以LINE為主[3]。但隨著互動集中於網路,近半數學生開設「小帳」隱藏真實自我,反映他們渴望被理解卻又害怕受傷;40.7%學生曾聽說同學在群組中被公審、排擠或私訊被上傳嘲笑、18.6%學生親身受害,顯示霸凌已從校園延伸至網路,成為全天候的傷害。同時,女生在各類型網路霸凌中的比例皆高於男生,心理創傷也更深。然而,近四成旁觀學生選擇沉默,讓孤立與冷漠成為第二重傷害。

兒盟呼籲,網路霸凌的傷口不該被忽視。家長與師長應主動傾聽、關心孩子的網路互動狀況,並協助培養情緒調節與人際溝通能力;兒盟也提醒家長,可透過「陪伴5步驟」與孩子一起面對網路衝突。當孩子願意開口說、願意被理解,網路才能真正成為連結,而不是利刃。

[1] 2025年台灣兒少網路安全調查:社群媒體使用、性影像外流及生成式AI使用情形:https://www.children.org.tw/publication_research/research_report/2980

[2] 兒盟於2025年9月11日至30日以網路問卷進行,全台回收21,539份有效樣本;其中男生占48.9%、國中生占78.7%,六都學生占52.1%,以臺中市(12.2%)、新北市(11.1%)及高雄市(10.0%)為最多。

[3] 最常使用的社群平台為 Instagram(74.6%)、抖音或TikTok(57.4%),此外Threads的使用率也很高,尤其是逾半女生都有使用經驗(53.8%);通訊軟體則是LINE(64.3%)及Messenger(50.1%)為主。

 

無所不在的數位壓力,近半兒少開小帳做自己

據《2021/2022學齡兒童健康行為國際調查》(HBSC),約有近四成青少年表示自己幾乎全天候透過社群媒體與親友或網路熟人保持聯繫[1]。這樣的高度連結也帶來延伸壓力,包含資訊過載、社群恐慌(FoMO),以及為了維持互動而產生的焦慮與內疚[2]。

兒盟調查也發現,台灣有三成左右的國高中生曾因未即時回覆訊息(31.4%)或回覆太簡短(29.3%)而被朋友誤會或生氣,這樣的環境可能讓青少年選擇隱藏部分自我——近半數(46.3%)在同一平台開設第二個帳號(小帳),但僅有三分之一(33.3%)認為網路上的自己與現實中完全相同。這反映出孩子在虛擬世界中渴望被理解,卻又害怕受傷,為網路霸凌的發生埋下隱憂。

[1] Health Behaviour in School-aged Children study (2023), Data browser (findings from the 2021/22 international HBSC survey): https://data-browser.hbsc.org

[2] Steele, R. G., Hall, J. A., & Christofferson, J. L. (2020). Conceptualizing digital stress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an empirically based model. 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 23(1), 15-26.

 

霸凌延伸到螢幕,近兩成兒少遭同校學生網路霸凌

由於兒少使用網路的時間與比例大增,過去僅在上學期間發生的欺負、嘲笑或霸凌行為,戰場也常延伸到社群及通訊媒體上,超越空間、延長時間,對受害者造成廣泛且持續的負面影響。為了解校園中的網路霸凌現況,調查列舉九項常見樣態,並詢問學生是否曾聽說同校同學發生相關事件,結果顯示最常見的情形為:在班群公審、嘲笑同學(35.7%)、不讓同學加入群組(25.6%)及把私下對話上傳到網路嘲笑(23.4%)等。進一步詢問兒少自身實際經驗,也有18.6%的學生親身遭遇過網路霸凌,7.5%更經歷過三種以上的攻擊形式[1]。更令人擔憂的是在霸凌現場的沉默現象。當看見同學遭到霸凌時,有近四成(39.4%)的學生選擇什麼都不做,僅少數人會有積極作為,例如安慰、提供受害者建議或尋求師長幫助。

[1] 校園網路霸凌類型包含:在群組中被公審、排擠或嘲笑、被拒於群組之外、私訊內容被截圖上傳、公審外表或事件、散布個資與謠言、上傳照片或影片製成迷因、於貼文留言攻擊,以及針對性別或性傾向的歧視言論等。

 

網路霸凌後遺症:近半數害怕社交、一成五甚至想自殺

網路霸凌不僅是短暫的衝突,更會對心靈造成長期的傷害。調查顯示,在曾遭遇網路霸凌的學生當中,近半數(48.9%)出現社交焦慮或社交障礙;45.4%的情緒壓力反映在身體上,出現失眠、頭痛、腸胃不適等症狀;更有42.2%的孩子因此覺得自己沒有價值、自尊受挫;甚至有15.1%曾萌生自傷或自殺念頭。這些源自現實中的同儕衝突,一旦轉移到網路,便不再受時空間限制,言語與羞辱會被記錄、被轉傳、被反覆觀看,使受害者在「下線之後也無法逃離」的狀態中持續受傷。

令人遺憾的是,即使受傷,仍有17.1%的學生選擇不向任何人傾訴,願意告訴父母的也僅有四成(42.4%)。大多數孩子傾向找同學朋友訴苦(62.2%),甚至向AI求助(16.6%)的比例都高於老師(15.6%)與輔導老師(9.4%),顯示親子溝通與師生信任仍有待加強。

 

女生、Instagram與Threads用戶更易遭網暴、受傷更深

進一步分析發現,女生遭遇各類網路霸凌的比例幾乎都高於男生。在經歷過霸凌的學生中,近六成(58.2%)女生出現社交焦慮或障礙,比男生高出兩成;有19.1%曾出現自傷或自殺念頭,是男生(9.4%)的兩倍以上;女生平均出現3.1項身心症狀,男生為2項。整體而言,霸凌經驗對女生造成的心理創傷更深、更持久。

此外,不同社群平台的特性,也影響青少年遭受網路霸凌的風險與傷害程度。調查顯示,使用抖音、TikTok與Threads的學生,遭遇的霸凌項目數明顯高於未使用者;若進一步觀察身心反應,差異更為明顯——Instagram使用者的平均症狀數比未使用者高出1.1項,Threads則高出0.8項[1],顯示平台氛圍可能放大了情緒壓力與心理負擔。

[1] 曾因網路霸凌而有身心症狀的數量,Instagram的使用者平均為2.9項、未使用者為1.8項;Threads的使用者平均為3.1項、未使用者平均為2.3項。

 

預防網路霸凌:父母關心比控制有用

面對孩子可能在網路上遭受的傷害,許多家長會選擇限制使用時間。然而調查顯示,雖有43.3%的家長會管控孩子使用的上網時間,但這項措施並未明顯降低孩子遭受霸凌的機率。

真正能產生保護作用的,是關心而非控制。調查指出,當父母對孩子使用網路的狀況展現高度關懷時[1],孩子遭受網路霸凌的比例較低(高關懷16.1%、低關懷21.7%),且有過半數(55.2%)的孩子願意在遇到不愉快時告訴父母,遠高於低關懷家庭的27.3%。此外,家長高關懷的孩子在遭受霸凌後,出現自尊降低、社交焦慮或自傷、自殺念頭的比例也顯著較低。顯示家長的理解與陪伴,是防止孩子在網路世界受傷的最佳護盾。

[1] 問卷包含兩題:「父母是否了解你在社群媒體/通訊軟體上的情況」及「父母對你使用網路的關心程度」,各以4分量表評分,總分以中位數(5分)區分高低進行交叉分析。

 

兒盟呼籲:陪孩子面對網路霸凌從傾聽開始

在社群媒體已成為生活核心的世代,要求孩子完全不使用並不實際。雖有部分國家已規劃16歲以下兒少限制使用社群媒體,但在我國尚未有明確規範前,面對網路霸凌,兒盟呼籲:

一、發生時主動求助、看到時主動協助:遇到網路霸凌時,不要默默承受或袖手旁觀。受到欺負、嘲笑或散布不實訊息時,請主動向師長、家長或信任的大人求助,保留證據並尋求協助;若看到同學被霸凌,也請主動關心,情況嚴重時應盡速通報。兒盟提供反霸凌諮詢專線(04-2202-5399#4)及Line官方帳號(@antibullying),面對網路霸凌,不用獨自承擔。

二、建議家長、老師協助兒少建立情緒調節及人際能力:調查發現,情緒調節能力及人際資源較高的兒少,遭受網路霸凌的比例顯著較低,受霸凌後的負面身心狀況也較輕微。家長和老師可透過教學課程、以身作則等方式,增進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及人際關係技巧。

三、家長陪伴5步驟:兒盟建議家長運用「眼、耳、心、腦、口」,透過觀察、傾聽與對話來理解孩子的狀態,也可依循「家長陪伴5步驟」來支持孩子:

  1. 同理情緒優先,理性討論放後面——讓孩子知道你站在他這邊
  2. 找到情緒紓解的出口——幫助孩子放鬆心情排解壓力
  3. 接納不是每個人都能相處得來——不是所有人都會喜歡自己,但沒人可以任意傷害他人
  4. 減少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間——逐漸降低使用時間,減少焦慮來源
  5. 尋求專業協助——保留證據,必要時可採取法律行動
 
反霸凌 霸凌 網路霸凌
返回上一頁
關聯消息
  • [時事回應] 巴掌下的省思
    [時事回應] 巴掌下的省思
    在「巴掌事件」中,我們看到老師的無力,受害家長的悲痛,其實整件事曝露出來的,是眾人對性別霸凌的不了解,以及第一線教育工作者缺乏相關支持與協助。
    時事回應
    2010-04-06
  • 2016年台灣兒少網路霸凌經驗調查報告
    2016年台灣兒少網路霸凌經驗調查報告
    近年來國內外皆陸續發生多起嚴重網路霸凌的案件,甚至有許多正值青春年華的孩子因此自殺、嚴重憂鬱…..,值得進一步關注。
    兒盟倡議
    2016-03-11
  • 虛擬的霸凌 真實的傷害
    虛擬的霸凌 真實的傷害
    藝人楊又穎的自殺震驚了社會,也引起了各界的討論與撻伐,更興起了一陣找出幕後真兇加以嚴懲的攻防戰,這樣的氛圍讓人五味雜陳、也充滿了無限遺憾!遺憾的是一個年輕生命的離開,更遺憾的是我們並沒有從中得到教訓,而是急著人肉搜索始作俑者,更多人在無意中也成了網路霸凌者。
    時事回應
    2015-04-23
聯絡我們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
總會電話: 02-2799-0333
傳真: 02-8797-3131
地址: 114694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583巷21號7樓
捐款資訊
專線: 02-2799-0333轉1
傳真: 02-2657-8181
戶名: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
銀行代號: 807 永豐銀行-建成分行
銀行帳號: 103-001-0000-688-8
郵局劃撥帳號: 156-88659
電子發票捐贈碼: 885521
訂閱電子報
訂閱
兒童網路安全 隱私權保護
Copyright © 2024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
Powered by A-Cart 網站設計
系統訊息
若要訂閱電子報,請先登入會員。
邀請您訂閱兒福聯盟電子報,接收兒盟最新活動資訊與愛孩子的服務足跡。
登入會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