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台灣兒少網路霸凌經驗調查報告
兒盟倡議
2016-03-11
隨著電腦網路及智慧型手機使用的普遍性,「網路」已與現今兒少的生活密不可分。孩子們可以隨時隨地以快速、多元且便利的管道上網結交朋友、玩遊戲、聊天、發表言論,但在隱匿性高又缺乏規範的網路世界裡,訊息散播快速、煽動與渲染性高,再加上沒有地域及時間問題,孩子們隨時錄、隨時照、隨時上傳,一有不慎很容易成為虛擬世界的霸凌者和被霸凌者。近年來國內外皆陸續發生多起嚴重網路霸凌的案件,甚至有許多正值青春年華的孩子因此自殺、嚴重憂鬱…..,值得進一步關注。
為了了解網路霸凌的現況,兒盟於2015年12月08日至12月28日期間,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調查台灣地區19個縣市(不含澎湖、金門、連江等離島縣市)之在學兒少,對象涵蓋國小五年、六年級、國中七、八、九年級以及高中(職)一、二、三年級。本次調查總計發出2,929份問卷,回收2,460有效問卷,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4%。在95%的信心水準之下,抽樣誤差不超過2%。其中男、女生的比例分別為54.1%、45.9%,國小高年級佔38.5%、國中23.3%、高中38.2%。期待針對現況提出具體的解決對策,為孩子打造無霸凌的上網環境。
網路霸凌,無所不在?
七成四的兒少認為網路霸凌情形嚴重
高達七成六兒少有網路霸凌經驗,高達九成三在社群網站發生
網路無遠弗屆的特性,讓孩子很容易接觸到許多霸凌的訊息,根據統計,將近四分之三的兒少(74.1%)覺得網路霸凌情形嚴重,而有高達七成六的兒少有在網上有目睹或是自身遭遇受害的經驗,進一步了解他們是在那些地方遭到惡意欺負,排名第一是「社群網站」(93.2%)像是Facebook、Twitter或微博,再來是「通訊App」(48.0%)像是Line、What’s app或WeChat。相較兒盟在2012年所做的台灣網路霸凌現象調查報告中的結論,兒少最常遭到攻擊的地點已經從線上遊戲對話視窗轉為社群媒介了,這也正是因為社群網站方興未艾,因此兒少在社群網站被攻擊的機率也相對大幅增加的原因。
對於曾經有看過或是遇過網路霸凌的兒少而言,最常遇到的網路霸凌事件是互相攻擊謾罵,約佔六成一 (61.1%);其次為盜用帳號,假借他人名義亂發訊息或po文,佔47.9%;排名第三的隨意散布不實謠言破壞他人名譽的也有將近五成(47.7%)。其他像是在好友名單或是群組封鎖/刪除特定的人,將其邊緣化;或是利用圖片文字公開別人隱私的比例也都有四成以上,分別是46.1%和40.9%。除此之外,現在常見的網路霸凌情況還包含惡意票選(如:誰是最醜的人、最討厭的人);聯合其他人不要到某人分享的文章留言/按讚;或是跟男/女朋友分手後將對方的親密照、隱私po上網的親密暴力,這些分別表示曾經有看過或是遇過經驗兒少的比例分別是32.6%、26.9%、23.3%。兒福聯盟執行長陳麗如表示,隨著國內兒少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手機似乎也成為兒少網路霸凌的新工具,他們享受新科技帶來的便利,但卻沒有學習到該如何正確使用以及良好的網路禮儀,這幾年來從一些網路霸凌造成的不幸事件頻傳,就是網路社會的一個嚴重的警訊。
最親的人傷你最深?
有五成以上是被身旁朋友霸凌、但僅四成三會尋求積極解決途徑
社群網路的崛起,導致霸凌的關係在真實與虛擬的世界中同時發生。根據調查,有超過一半的(53.5%)兒少網路霸凌受害者竟是被朋友欺負,其次才是陌生人(37.8%)。陳麗如執行長強調,多數的孩子雖然是在網路上遭受到霸凌,但是這些欺負行為可能是來自於真實世界的延伸,對孩子來說不是「別理他」、「不要上臉書去看」或是關掉網路就可以解決的;建議父母平時應多關心孩子的交友與學校生活,才能適時給予協助與關心。
進一步詢問兒少若遇到網路霸凌時會怎麼解決,僅有四成三(43.3%)會尋求積極的解決途徑,包括跟網路管理員反應的有24.7%;跟老師說(25.4%)的僅兩成五,會尋求專業協助(例如:心理諮商輔導)的只有11.5%。不想尋求協助的原因可能是覺得無法得到具體協助,調查發現二成七(29.8%)認為求助也無濟於事,事情一樣沒有解決。甚至有近兩成一(20.6%)認為找人幫忙非但沒有幫助,反而還讓情況更糟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竟也有四成多(42.4%)的兒少會選擇回嗆、相互重傷。僅有三成的孩子會向自己比較信賴的人尋求慰藉,例如跟朋友吐苦水(37.3%)或跟家人傾訴(31.8%)。
你可能成為網路霸凌的幫兇?
四分之一兒少認為人肉搜索可以維持正義、一成三認為匿名就查不到
孩子成為網路霸凌的助長者或是加害者多數不是有意的,而是因為網路認知的錯誤。據統計,有一成(10.3%)的孩子認為網路上只要他不透漏自己的相關資料,別人就不會查到他,也有一成三(13.3%)的兒少認為在網路上的po文,只要他們後悔,隨時都可以刪除。網路具有「匿名性」和「傳播速度快」這兩項特性,因此加害者認為自己的身份一定不會暴露,所以也就不加思索地把訊息送出去;然而,網路無遠弗屆,一轉十,十轉百,很快就能傳遍各地,進而造成受害者長期的傷害。另外,人肉搜索[1]也是一個近年來非常盛行的網路行為,而有兩成五(25.2%)的孩子表示此行為可以維護正義,然而,人肉搜索忽略可能導致無辜第三者受害,也非正確的上網觀念。陳麗如執行長強調,網路提供虛擬隱密性與距離感,但並不表示言論可以免責,兒少在網路上的行為應該自律,父母也應更留心與重視,別誤觸法令卻不自覺。
近年來很多匿名粉絲專頁(例如:靠北部落客、表特版、黑特版等)盛行,本以為這是大人的活動,但也有超過八成(86.0%)的孩子看過類似的粉絲頁,其中有兩成四(24.0%)左右的孩子會在相關社團上互動想是按讚留言或是分享、兩成二(22.4%)左右的孩子追蹤類似專頁並成為粉絲,隨時更新其他使用者在塗鴉牆上發佈的訊息。
陳麗如執行長表示,網路霸凌是可以預防的,多一點關注和把關,可以少一些一輩子的遺憾!兒盟除了建議父母與師長可以教育孩子注重網路禮儀外;也期待網路社群、線上遊戲或是論壇等,也都應設立申訴機制,別讓相同的傷害一在發生;最後,若真的遭受霸凌,也應該勇於求助,別讓傷害成為抹不去的陰影。
- 注意網路禮儀
人與人接觸、交談或相處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以禮相待、互相尊重,在真實生活世界是如此,網路世界亦是如此。千萬不要因為網路具有匿名的特性,就以為言論可以不受限制為所欲為,在網路世界裡還是得注意網路禮儀,不隨意謾罵、惡意中傷或隨之起舞。
- 建立友善申訴機制
有互動交流當然就可能出現意見不合、摩擦的情況,所以不管大至像是擁有超過十億以上的用戶的Facebook、Line或小到只有不到十人的論壇留言板、甚至是線上遊戲的對話視窗,都應建立友善的申訴機制,讓受害者可以及時求助,避免造成使用者投訴無門的狀況。
- 及時向專業求助
遇到網路霸凌時,勇於求助尋求支持是不二法門。憋在心裡或是隱忍讓傷害持續進行往往就是意外發生的危險群。當出現煩悶、焦慮或恐慌等負面情緒而影響生活時,建議可尋求專業人士幫忙。兒盟對12歲以下的兒童提供哎喲喂呀專線服務(0800-003-123),青少年可撥打踹共專線(0800-00-1769);除此之外,前些日子藝人楊又穎的哥哥成立一個線上求助平台,結合社會資源讓因為網路輿論而心情低落的人有個情緒宣洩的出口。希望藉由這些資源,讓需要的人可以有機會和專業的輔導人員對話,及時提供協助。
網路霸凌投訴管道
- 兒童福利聯盟「哎喲喂呀兒童專線服務」:0800-003-123
- 「心地好一點,霸凌少一點」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cindyfromtw/
- 中華白絲帶關懷協會的「WIN網路單e窗口」:win.org.tw
- 台灣展翅協會web885諮詢熱線 :http://www.web547.org.tw/web5472010/
- 內政部警察署刑事警察局線上信箱:https://www.cib.gov.tw/service/report
- 教育部防制霸凌專區:https://csrc.edu.tw/bully/
[1] 網路上透過匿名知情者公開資料的方式蒐集資訊,以尋找人物或者事件真相的群眾運動。人肉搜索有時也造就了網路爆紅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