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少溝通好困難?美日台荷家長溝通方式大不同!
暑假轉眼間已經結束,你的孩子是否有度過一個精彩、豐富的假期呢?又或者,你認為孩子這兩個月來生活過於慵懶,慶幸他們終於可以回歸校園過著相對規律的生活?
但開學後,當然會出現開學才有的問題:孩子賴床叫不起、每天熬夜不知道在幹嘛,是否也讓你頓時一個頭兩個大?
除此之外,在與孩子溝通上也可能重複上演類似的對話:「唸書最重要,不要一直滑手機!」、「一直玩社團是能考上什麼大學?」、「沒事就早點睡,每天這麼晚睡早上都叫不起床。」等族繁不及備載……。
當你與孩子每天因為溝通產生許多負能量、耗費許多心神之餘,卻又苦於不知如何改善情況時,不妨可以看看蓋洛普(Gallup)對美國10-18歲兒少與其家長的調查,你可能會發現:「適時地放手可能還蠻有用。」(?)
美國家長:我很關心孩子,但我擔心跟他們直接溝通
根據近日蓋洛普(Gallup)調查指出, 在1,675對10至18歲美國兒少及其家長或監護人的回應中發現, Z世代兒少在與父母在相處時,有80%的兒少認為,當他們與父母談論生活的各種面向時感到很有幫助。而這些面向包括學校生活、心理健康和社交方面的經驗。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調查顯示許多孩子的家長卻表示,與孩子討論這些話題並不容易,導致部分家長避免參與這些對話。
雖然從這份報告中可以看出家長十分關心孩子,尤其在談論未來計畫、心理健康和校園生活的話題中,感到高度關心。但或許正是因為非常重視,才讓家長們在與孩子溝通時感到壓力,擔心自己的意見可能會過度干預孩子們的自我選擇,又或者是這些議題討論起來太困難。
這或許是一個在台灣等亞洲國家感到相對陌生,卻值得你我思考的有趣現象:為何這群美國家長不敢跟孩子談論未來計畫、心理健康等議題呢?
荷蘭心理學家、教授梅斯基塔認為,美國家長為了培養孩子自信心與自立自強的生活態度,會適當地製造一些情境,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旅美作家Michelle則在她的著作中分享,她觀察到美國家長的「失能」狀態,這樣的方式除了讓孩子更加獨立之外,更能讓孩子的生命找到自己的出路。
因此,在蓋洛普調查中,美國家長不敢跟孩子聊,陷在不知如何是好的處境時,背後的原因勢必有很多:或許我們也能從長久以來美國文化的發展歷程觀察中得知。
美國孩子:與父母討論煩惱對我來說很有幫助
雖然美國家長可能不太會聊,但反觀美國Z世代兒少,他們對於跟家長分享自己的煩惱呈現了正面的看法,摩拳擦掌準備跟家長一吐苦水。蓋洛普調查指出,他們認為與父母討論自己正面臨的議題是有幫助的,希望父母能提供一些建議,協助他們釐清自己亂糟糟的思緒。
美國的孩子認為與父母關係緊密,可以放心告訴他們煩惱的原因,或許和美國家長較樂意鼓勵、稱讚孩子,且較不以命令方式溝通有關。除了美國家長與孩子相處的模式外,日本家長則是為了是要培養孩子獨立、自立的重要性,會在孩子小小年紀託付家務或上街購物;荷蘭的孩子騎腳踏車時只有不到30%會戴安全帽,荷蘭家長也不會強迫孩子一定要戴安全帽才能上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不想戴,因此不會硬性規定孩子戴。(但仍需衡量各地交通是否安全,依各地狀況調整。)
此外,荷蘭父母相對放鬆的教養方式,更被許多研究普遍認為是培養出全世界最開心的孩子的秘訣之一。他們尊重孩子的決定,並且多以從旁輔導的方式與孩子相處,而非直接干預孩子的選擇。
台灣孩子:最不想聽到家長說「我們以前哪有像你這麼好命!」
「最近學校有沒有發生什麼事?」、「看你最近悶悶不樂,有什麼話想跟爸媽說嗎?」、「啊你怎麼有話都不說,還要我一直問一直問。」這些對話你有沒有覺得似曾相似呢?或者你其實常常對孩子說呢?
孩子每天放學、下課回家好像都不太願意跟你交流,只會喊累累累,要他們講話好像要了他的命一樣。一開始好聲好氣與他們講話,看到他們愛理不理的模樣頓時火氣上來,導致口氣變差、衝突發生,原先好意的關心卻落得只剩雙方互不相讓的火藥味殘留現場。
這是每一位家長、每一位孩子都不樂見的現象。那可以如何改善呢?
根據兒盟針對親少溝通的調查發現,當家長說什麼話,會讓孩子最想回嘴的前三名分別是「我們以前哪有像你這麼好命」、「隔壁的XXX都可以,為什麼你不行」、「怎麼還在玩,我要把手機(可帶入其他3C用品)沒收」。因此,當你在與孩子對話時,若可以盡量避免說出這些句子,對彼此的溝通將可能產生不小的幫助。
除此之外,台灣的教養方式與上述提及的美國、荷蘭、日本相比更加無微不至,多數父母從小手把手地陪伴與照顧,深怕孩子走錯路,或許也潛移默化地導致台灣家長難以適當地放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採納孩子的意見,總是要孩子「參考」自己的想法。
順帶一提,「我是為你好,聽我的就對了」排名第四,各位家長們可以的話這句話也儘量少講啊。
學習成為孩子的最佳傾聽者
當然,每位家長都想避免和孩子的衝突,想好好地跟孩子對話與相處。但有時候孩子表現出來的模樣就是會讓你抑制不住脾氣,想好好唸他們一頓。但說時遲那時快,不妨先深吸一口氣冷靜一下,想想如果發完脾氣可能會更累,或許就能免於製造更多餘的情緒勞動。同時,當你覺得孩子提出的問題、說出的話讓你不知道怎麼解決或是回應,不妨先放置一旁,讓孩子自己再想一想,或許更能培養出孩子獨立思考與自主的能力。
由此可見,家長適當地「放手」並非壞事。
除此之外,兒盟調查也顯示,孩子與家人發生爭執的主要原因便是「家人不聽我的想法」佔據榜首。因此,更重要的是,當孩子想要開始與你對話時,先安靜地聽完孩子的想法,不要立即給出評論或建議,以一名傾聽者的身分陪伴在孩子身邊,除了能改善彼此的關係外,更能讓孩子知道你願意聽他說話,而不是急於對他的煩惱下定論或提出見解。
如果上述方式都無法改善現況,也許能陪伴孩子一起向外尋求專業協助。除了與孩子一起諮詢專業的諮商師訴說彼此在溝通上面臨的焦慮情緒外,兒盟也有提供相關諮詢服務:
一、兒盟少年專線(0800-001-769),少年專線的值日生可以提供專業的情緒支持和諮詢,幫助兒少學習、梳理在與家長溝通產生的不良狀況。
二、兒盟爸媽Call-in教養專線(0800-532-880),專線社工可以提供家長客觀建議,提供家長在與孩子融洽溝通的小撇步。
親少溝通需要經過家長與孩子長時間的相互傾聽與深度對話,才能有效地改善、減少溝通可能會帶來的衝突現象。如果你與孩子存有溝通上的負面狀況,這勢必需要雙方都有意識並且願意做出改變的,才能減緩彼此的溝通成本、增添良好溝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