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復力 服務介紹】
難以訴說、充滿傷痛與淚水的生命練習題
在我們的社會文化中,死亡往往是隱晦去談論的話題,甚至有被避而不談的情形。這種現象促使社工在會談工作起步時非常困難。因為平常沒有機會說、也不習慣說,導致初期要與個案切入談喪親、失依與死亡的話題時,經常面臨案主會沉默一段時間不知如何開口說起。這也讓社工在工作過程中有許多的無能為力,既無法分擔個案的悲傷,也不曉得這段等待的時間需要多久。
然而,隨著時間累積,個案會慢慢一點一滴跟我們分享喪親或失依帶來的傷痛。在陪伴喪親家庭和處理各種重大事件的過程中,我們與服務對象一起經歷很多情緒起伏和眼淚。
曾經有孩子掉眼淚問:「我要做什麼,你才能把我的爸媽還給我?」
曾經有阿嬤哭著說:「我活到這把年紀,從沒那麼痛苦過,你知道還會痛多久嗎?」
曾經有個大男生說:「我難過時不敢找別人講,因為我怕打擾別人。」
曾經有個爸爸說:「事件發生只是一瞬間、我的人生卻從此變調了……。」
練習、培養悲傷與復原的能力
我們從這些遭逢創痛經驗中深深理解,重大事件帶來的創傷,影響是非常大的,失落的因應和處理,絕對不可能一蹴可幾。如果我們沒有在日常啟動多一點情緒調節的練習和討論,就可能會出現因應的困難,而不容易生出應對生活裡各項起伏的能力。
當生命中的某一頁被撕裂,那一頁並不會消失不見,而是成為一種痕跡、停在我們心裡。在持續走著的生活裡,我們要能試著增加情緒覺察力、藉由情緒穩定和紓解、進一步練習自我調節力,才能不斷累積悲傷復原力,帶著新力量繼續往前走。
每當結束與服務對象一段時間的陪伴和服務後,看到家長或孩子笑著表達謝意,有別於剛開始服務的狀態,就彷彿種子經過灌溉後長成茂密的樹木,不只是喪親或失依的當事人,就連社工們都變得更有力量了。
更多悲復力課程:https://griefandresilience.children.org.tw/lesson/lesson_introd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