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托嬰中心制度亟待檢視,以免憾事再發生!
新竹縣某托嬰中心遭家長指控,涉嫌漠視托育人員對他們當時才6個月大兒子的粗魯照護行為,
目前政府已介入調查中。
近年來在政府的政策引導下,各地托嬰中心有如雨後春筍般設立,
然隨著立案數量的增加,托嬰中心的不當照護嬰幼兒新聞也時有所聞!
根據報導,該托嬰中心認為4到7個月的嬰孩能持奶瓶自行喝奶,所以用棉被墊高奶瓶讓嬰兒喝「自助餐」,
從新聞畫面也明顯看出托育人員的照顧動作粗魯且缺乏情感交流,
如此力求方便的照顧方式也突顯該人員恐已有「過勞」問題。
除了指責托育人員的不當行為,據我們第一線的觀察,托嬰中心的照護現場師生比是1:5,
照顧過小孩的人都知道,一個大人光照顧一個小孩就夠累人的,
何況這些托育人員是1天至少8小時要一人照顧5個0~2歲的小孩,這樣的工作負荷之重,可想而知。
也因此,多數托嬰中心托育人員流動率高,也常找不到人。
托嬰中心在台灣是一個發展中的托育專業服務,不像幼兒園已有幾十年的理論與實務專業累積,
因此面對新興托育服務型態,政府更應積極檢視托嬰中心法規的合理性,
1:5的師生比是否合適?軟硬體設施設備是否友善托育人員?
是否有足夠的專業資源協助輔導托嬰中心邁向專業化?
這些都是政府該即刻思考與落實的任務。
此外,除仰賴政府的例行輔導與評鑑把關品質外,
家長在選擇托嬰中心時,應確認托嬰中心有無合法立案、參考歷年評鑑成績、有無完整接送與託藥制度,
也可透過每天觀察孩子的身體、情緒、睡眠與飲食狀況為孩子的托育品質把關。
只要孩子不是因為生病或突然的環境轉換(例如剛送托),
當您發現孩子與平常不一樣時,就要做處理,有照顧不當情事時即刻向政府通報。
0~3歲是嬰幼兒與照顧者建立依附關係的關鍵期,托育人員影響至關重大。
在托嬰中心法規、專業知能都尚在建構的過程中,
我們相信唯有家長時時關心,政府嚴格把關,共同關注孩子的托育品質,
才能給孩子一個安全安心的成長環境!
【本文刊登於2018/1/15蘋果日報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