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跟著媽媽來到辦公室,少了些稚嫩的笑容靜靜的坐著,這是與爸爸的第二次在兒盟會面。媽媽俐落的跟社工交接孩子的注意事項,趁著孩子轉過頭時低聲跟社工說了聲「孩子出門前為了會面心情不好」,用眼神傳達請社工留意後,轉為溫柔的表情說聲「快去玩吧!」,摸摸孩子的頭後離開。
會面中,孩子懶洋洋的躺著,面對爸爸的招呼愛理不理,爸爸倒也未因此挫敗,鍥而不捨地嘗試孩子有反應的話題,拉著社工一搭一唱的邀請孩子加入,總算用大富翁燃起孩子興趣,父子倆在競逐土地的廝殺中平順結束了會面。
其實來會面的前幾天,父母雙方才經歷開庭攻防不歡而散。看似平凡的過程,卻是父母為了孩子的努力,區分好大人的事與孩子的事。雙方長期因離婚衝突早將過往情分消磨殆盡,時有恨不得擺脫一切來得清淨的念頭,導致孩子不僅常被捲入其中,還時不時要留意父母雙方的情緒反應,無形地壓力漸漸令孩子倦怠,反倒又讓父母將孩子的「不想去」與「不回應」歸咎於對方不當影響地惡性循環。
孩子在適應不良過程中,正在摸索面對困難的應對策略,怪罪、逃避、什麼都好、怕犯錯什麼都不敢做、還是嘗試溝通,哪種策略能夠感到安全就是成功,銘刻成為孩子人格養成的典範。在親子維繫服務中,社工成為衝突的緩衝器,陪伴父母在做出情緒性反應前,先停下來想一想溝通目的為何?回應之後短中長期可能的影響,伴隨著情緒的切換,幫助父母回歸做出對孩子有益的決定,擺脫「是你的問題」的魔咒,孩子也從中看見父母的態度與學習應對方式,讓任一方家長不用因此在孩子的未來淡出。
近期一則新聞報導家事法官在裁定中,要求父母需自行閱讀判決書,提醒父母訴訟落幕,是雙親陪在孩子身邊不是律師。家長才是影響孩子生命的重要角色,有賴父母帶給孩子無需憂慮的幸福童年。
若有相關諮詢需求,請聯絡我們 。
👍延伸閱讀:【時事分享】離婚後的父母,如何面對青春期的孩子
👍延伸閱讀:【好文分享】阿奇的三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