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查報告] 2012年兒少收視行為與兒少節目困境分析
電視兒童似乎是現代孩子的最佳寫照,根據兒福聯盟的調查報告發現,孩子週間每天平均看2.12小時的電視,如果以一般小朋友七點上完安親班回家到十點就寢來算,孩子待在家的三小時中,有超過三分之二以上在家的時間都在看電視!遇到周末,二成四(23.9%)孩子看電視的時間更高達五小時以上。相較之下,有六成六(65.7%)孩子每天跟家長孩子聊天的時間不到1小時,而一個國小六年級的學童每天平均也只有一個多小時的國語跟生活倫理課。可見在語文能力與社會價值觀的形塑上,電視對於孩童的影響力並不亞於家庭或是學校教育,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孩子花這麼多時間在看電視,那他們到底都看了甚麼樣的節目呢? 根據兒盟所做的兒少收視行為調查顯示:六成三的國中生及七成三的國小高年級學童最常看的節目是偶像劇;而六成四的國中生最常看綜藝類節目。然而,孩子們收視率最高偶像劇中,內容傳遞拜金價值觀、激吻、甚至床戲等火熱鏡頭;而重口味的綜藝談話性節目,為達效果,常充斥拜金、功利、物化女性、粗暴動作與不當言語的內容。對於兒少的價值觀建構是非常壞的示範。而為孩子量身訂做的兒少節目如:下課花路米、水果冰淇淋…等,反而叫好不叫座,僅一成不到的孩子收看,形成極大反差。為什麼兒少都不看兒少節目呢?我們發現,目前的國內的兒少節目遇到了四大困境:
■【困境一:缺乏多元性】為求獲獎,三成六(36.1%)的兒少節目是易受評審青睞、卻內容生硬的知識類節目。對孩子來說,如果打開電視卻彷彿到了學校課堂,當然無法獲得兒少的注意力。
■【困境二:播出時段冷門化】兒少節目中,竟有十一個節目時段在小朋友收視習慣的冷門時間播出,甚至出現在「周一至周五凌晨0~1點」、「週日清晨3:50~4:20」等睡眠時間!兒少節目播出淪為電視台為更換執照而虛應配合的政策,孩子根本看不到?
■【困境三:收視族群低齡化】現今兒少節目內容設計以學齡前及國小低年級的孩子為主,因此,國小五六年級以上的這群收視孤兒,收看兒少節目的比例僅一成不到!在沒有適合的節目的情況下,這群大小孩們只好轉而去看偶像劇、談話性節目等,讓其中不正確的價值觀、戀愛觀與言語行為深深影響兒少,令人擔憂。
■【困境四:國外卡通內容令人擔憂】台灣兒少節目有超過二分之一購自國外。其中、節目內容管制鬆散,像是知名的卡通節目海綿寶寶,平均每3.75分鐘就會出現一次自殘、死、屁屁等不雅言語;航海王每六分鐘就會出現暴力畫面;小女生最喜歡的美少女戰士,戀愛情節不乏接吻、情敵、搶人男友等,長期觀看對孩子都是非常不良的示範。
無可避免地,既然看電視成為孩子們如此重要的休閒活動,兒少的收視權益就更應受到重視!兒盟特別呼籲,政府與節目單位應製作更多元化的兒少節目,尤其應提供青少年更多的選擇機會,家長也應該陪孩子們篩選收看的內容,一起為孩子們創造更健康友善的電視收視環境。
附件資料:
2012年兒少收視行為與兒少節目困境分析報告
媒體對人們生活的影響無遠弗屆,不論是資訊的取得、觀念的吸收..,媒體都是快而有力的工具;然而,從小小孩眼中,他們所看到的兒童節目是甚麼樣子的呢?在青少年的世界,台灣有符合他們年齡需求的兒童節目嗎?。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兒盟」)進行「2012年兒少收視行為與兒少節目困境分析」,透過兒童問卷調查、兒少節目監看的方式瞭解目前台灣兒童的收視習慣、台灣兒少節目的內容與品質,結果分析如下:
台灣兒少看多久電視?
一周收看16小時,周間每天看2小時,周末每天約看3小時,
為了瞭解台灣兒童的收視習慣,兒盟於今年(2012年)4月9日至4月20日期間施測,以台灣本島國小五、六年級、國中七、八年級學童為母群體,採分層叢集抽樣法,就台灣地區19個縣市(不含澎湖、金門、連江等離島縣市)依母群體分布情形抽取44所受測小學,總計發出1,593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428份,回收率達89.6%;在98%的信心水準之下,抽樣誤差不超過正負3%
結果發現,超過五分之一(22.6%)的兒童周間每天看3小時以上的電視,接近四分之一(23.9%)的兒童周末每天看5小時以上的電視,整體平均下來,台灣兒童周間每天看電視2.01小時,周末每天看3.2小時,換算下來一周收看16.5小時左右。電視的聲光影音,往往容易造成兒少的沉迷,周末、周間長時間坐在家中看電視,更容易造成健康不佳的宅童現象。
兒少最常看哪種電視節目?
國中生最常看「綜藝類」節目,小學高年級生最常看「偶像劇」
進一步詢問兒少,他們最常看哪一類型的電視節目;六成四(63.5%)國中生最常看的是「綜藝類節目」,如娛樂百分百、天才衝衝衝、大學生了沒…等節目;六成三(62.8%)國中生及七成三(72.5%)的小五、小六兒童最常看的是「偶像劇」,如:真愛找麻煩、終極三國、小資女孩向前衝…等。
這些類型的節目對兒少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除了綜藝節目中的遊戲、開玩笑的方式,甚至偶爾出現的粗暴動作,談話型節目強調拜金、功利、物化女性等價值觀的扭曲,可能會導致兒少不當模仿外;調查中也發現,有四成(39.5%)孩子表示,關於兩性交往的知識,是從電視中得知的。然而近年來,台灣許多偶像劇的劇情和畫面都越來越火辣激情,紛紛安排劇中男女主角激吻、床戲,男主角裸身洗澡、或是女主角出浴換衣服的畫面,更有讓人面紅耳赤的親熱鏡頭。接近二成(19.7%)的兒少表示,偶像劇中「接吻的畫面」最吸引他們,逾一成(11.4%)兒少則最被「床戲的劇情」所吸引。為了刺激收視率而增加了火辣、戲劇畫面,這樣的節目內容,對兒少發展好嗎?
此外,反而是號稱為兒少量身訂做的兒童節目(如:下課花路米、水果冰淇淋、地球的孩子…等)卻是叫好不叫座,國小學生收看比例只有一成(10%),更是各類常看節目的最後一名。在長期看慣了重口味的綜藝、偶像劇節目之後,一般的兒童節目,似乎已經引不起台灣兒少的興趣。
台灣兒少節目四大困境
一、缺乏多元性 --多為「知識類節目」(36.1%),情節、內容不夠多元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為了提升兒少節目製播時數與比例,要求各電視台每周要播出一定時數的兒少節目。兒盟針對5家有線電視台、7家無線電視台給予的36個兒少節目名單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其中三成六(36.1%)為知識類節目;由於「知識類」的兒少節目較容易獲獎,近年來電視台所設計的兒少節目大多往此方向發展;但對兒少來說,回家打開兒少節目,似乎又到了學校課堂,較難得到他們的注意力。
反觀國外兒少節目,如日本有真人結合卡通推出兒童烹飪節目,透過有趣的卡通劇情搭配真人示範簡單的食譜,相當寓教於樂。此外,國外迪士尼也有一些以歌舞、校園生活為主題的影集,這些都是結合娛樂,且相當生活化的主題。
二、播出時段冷門化--除了卡通,只能選擇「知識類節目」,部分播出在冷門時段
此外,根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託之「兒童收看節目及廣告對其行為影響之研究」中顯示,兒童周間看電視的時段是在下午四點至晚上十點之間,假日看電視的時段則在早上八點至晚上十點之間,其他時段看電視的比例大多在5%以下。檢視上述36個兒少節目的所有首播與重播時段,有11個播出時段位於這些兒童鮮少收視的冷門時段中,甚至有播出時間位於「周一至周五凌晨0~1點」、「週日清晨3:50~4:20」,這類播出時間的設計,是否只為了達到更換執照時要求的兒少節目播出時數
三、收視族群低齡化 --國中生看兒童節目的比例不到國小學生的一半
兒童節目的內容,應針對不同年齡的兒少進行不同設計,然而,目前的兒童節目設計多半偏向學齡前或國小兒童,無法引起青少年的興趣。比較國中學生、國小學生常看兒童節目的比例,國小學童僅剩一成有收看兒童節目,國中生收看比例更低(4.7%),只有國小生(10%)的一半不到。雖然不少優質節目是不分年齡、適合全家觀看的,但除了這些節目外,青少年看電視時的可選擇性,遠較低齡兒童更少,專門為青少年量身訂做的兒少節目可說是屈指可數。
四、國外卡通內容令人擔憂 --逾半數的兒少節目購自國外,內容充斥暴力戀愛令人擔憂
上述的兒少節目中,有五成六(55.6%)為卡通節目,且大多購自國外(52.7%);而這些兒少節目的內容,令不少家長擔憂。兒盟針對兒童最常收看的5個卡通節目,隨機挑選其中一集(30分鐘),進行內容檢視,結果發現「航海王」、「火影忍者」、「名偵探柯南」皆出現打鬥、攻擊或傷亡等暴力畫面,其中以「航海王」出現的次數最多達5次,在30分鐘的影集中,平均每6分鐘就出現一次暴力畫面。
不雅言語(如指責、咒罵的話語),則在「海綿寶寶」、「火影忍者」、「美少女戰士」中出現,其中又以「海綿寶寶」出現次數最多達8次,平均每3.75分鐘就出現一次不雅言語。曾有家長來電兒盟投訴,表示孩子常常在看了海綿寶寶之後,模仿其中的言語,令他相當頭痛。
談戀愛情節,在「美少女戰士」中出現達4次,其中包含了情敵、搶男友、接吻等畫面;對於小孩來說,這樣的談戀愛情節,是否會影響他們關於兩性交往的觀念,實在讓人擔憂。
|
海綿寶寶 |
航海王 |
火影忍者 |
名偵探柯南 |
美少女戰士 |
---|---|---|---|---|---|
暴力畫面 |
-- |
5次 |
2次 |
2次 |
-- |
不雅言語 |
8次 |
-- |
4次 |
-- |
1次 |
談戀愛情節 |
-- |
-- |
-- |
-- |
4次 |
【兒福聯盟的呼籲】
一、提供更多適合青少年觀賞的兒少節目
在台灣的兩百多個電視頻道中,僅有9個兒童頻道,而許多其他頻道中,兒童節目的播出一周更未達2.5小時;在這麼少量的兒童節目中,專門為青少年製作的節目,更是少之又少。青少年與兒童、成人都有所差別,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青少年節目的出現,不要讓他們成了被遺忘的收視孤兒。
二、兒少節目的內容應更加多元化
目前的兒少節目中,五成六(55.6%)為卡通節目,三成六(36.1%)為知識類節目。然而,其實兒少有許多不同需求,如:交友問題、品格教育、生命教育、歷史文化、國際觀的擴展等等,都能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來展現。對於學齡前兒童以趣味、生活化為主,不須過於強調教育目的,對於學齡兒少則能增加更多類型的節目類型,或以劇情、互動方式導入教育內涵。
三、家長應陪伴篩選收視內容
雖然台灣的電視節目有分級制度,然而,根據兒盟2005年的調查,有三成七的學童並未依照電視節目分級標誌來篩選電視;且「通常不會遵照收視規定」的學童中,多數也是「父母不會陪同收視」的一群。而目前台灣兒少愛看的卡通內容,更是充斥著不雅言語或打鬥畫面,建議家長應多與兒少討論何為合適的節目內容,幫他們選擇適齡的節目收視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