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事回應] 收養孩子,身世告知不可少
日前報載一則李姓夫婦於12年前收養2歲幼兒,養子在小學六年級獲知不是親生後,開始對他們仇視,甚至出現逃學、逃家、偷竊等問題行為。據此報導,無法得知少年得知收養之經過,以及養父母的處理方式。根據兒福聯盟實務上的觀察與統計,被收養孩子會有許多負向情緒的主要原因有兩種:一是收養父母對隱瞞收養一事,另一是對孩子說謊,讓孩子覺得收養似乎是件可恥的事情。
對被收養孩子來說,「身世告知」的過程是不可缺少的,倘若孩子是由他人口中無意得知被收養事實,可能聽到不正確或負面的資訊,因此對養父母產生不信任;若是在跟養父母的衝突中,父母脫口而出,其傷害更大。所以青春期以後才被告知的孩子,會比國小或幼稚園的孩子更難接受這個事實。
青少年會出現的問題行為,不是只有被收養的孩子才會有,所有經歷青春期的孩子都會發生,面對被收養孩子的負面情緒,建議養父母要同理孩子情緒、陪伴孩子、鼓勵孩子發洩情緒,而不要捲入負面衝突的漩渦中。其實,孩子問題行為的背後,更想傳達的是:「我需要被愛」的心聲。
許多養父母對於身世告知議題感到擔心害怕,他們認為這是一個敏感的話題,而孩子也可能因此而不敢開口,最後反而使親子關係開始疏離。以下給予身世告知的原則與建議:
(一) 用平常心看待「收養」一事 - 讓孩子了解他永遠是家中的一分子,不會因為收養而有所改變。
(二) 身世告知是一個過程,不會只有一次 - 由於收養事件中,包含著被選擇、被遺棄...等複雜的情緒,因此往往需要不斷
溝通,孩子才能夠理解。可以從幼稚園階段就開始循序漸進地跟孩子討論,隨著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再逐步開放身世
資訊。
養父母不用擔憂「身世告知」是否會影響親子關係,雖然孩子可能會有一段過渡時期,但是透過適當的回應、堅定地陪伴,能給予養子女更多支持的力量。更多關於「身世告知」的相關資訊,歡迎至兒童及少年收養資訊中心的網站查詢,或電洽(02)8912-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