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蹤半甲子,誰來圓母夢?—失蹤兒童少年協尋服務20週年記者會
失蹤半甲子,誰來圓母夢?
—失蹤兒童少年協尋服務20週年記者會
【新聞稿】
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
(內政部兒童局、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合作設置)
發稿日期:2012年5月11日
民國72年6月16日,年僅2歲的家良隨著家人返回三峽老家玩,個性好動又愛探索的家良,自行跑出家門外玩耍,林媽媽趕緊叫著五歲的哥哥隨後跟著,深怕孩子跑遠危險,但幾分鐘後哥哥返回,卻未帶著家良,哭哭啼啼的說弟弟不見了,動員了全村,找遍了偏僻的山區,就是看不到家良的身影……一轉眼,數十個年頭過去了,林媽媽仍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四處打探家良的消息,怎麼也放不下失蹤已久的孩子,滿懷期待還是可以見到家良已經長大成人,回來叫她一聲媽媽,只想問家良,過的好嗎?
~失蹤半甲子,誰來圓母夢?林家良小故事
在1980年代,台灣每年有數以百計的兒童失蹤,且多為幼齡的孩子,令人心驚膽戰,於是在1992年9月15日,兒福聯盟邀請民間團體及多位失蹤兒童家長,與法務部、教育部及警政署等單位共同開會,正式成立了「失蹤兒童協尋委員會」並開放協尋專線,成為後來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兒福聯盟」)開辦失蹤協尋服務的契機。自1992年兒福聯盟開始辦理協尋服務、1998年成立「台灣省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2000年改與內政部兒童局合作更名為「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如今已邁入第20個年頭,直到2012年3月底止,共接受了1,611起失蹤兒童少年協尋案件,在個案的性別上,女多男少,女生1,001位,占62.1%;男生610位,占37.9%,女生為男生的1.6倍。在失蹤年齡層的分佈上,則以13-18歲少年所占最多,有963位,占近六成(59.8%);其次為0-6歲,有322位,占兩成(20%);7-12歲有290位,占18%;18歲以上36位,占2.2%。
進一步分析男女的失蹤年齡,發現近七成二(71.9%)的女生,其失蹤年齡集中在13-18歲的年齡層,比例為男生的1.8倍,即女生多在青少年的階段失蹤;而男生的失蹤年齡,也以13-18歲的比例最高,近四成(39.8%),其次是0-6歲(28.6%)和7-12歲(27.9%)。
內政部兒童局陳坤皇主任秘書表示:「兒童局與兒福聯盟合作設置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已邁入第12年,我們在推動失蹤協尋的工作上不遺餘力,也致力於相關政府部門間的協調和配合,期盼政府成為失蹤家長的最佳後盾。」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林武雄主任:「時至今日,雖然尋獲率大幅提升到八成六,但還有232名的兒童少年尚未尋獲,有的失蹤兒少甚至失蹤超過半甲子。外界總是抱持懷疑,認為要找回這些孩子希望渺茫,但是,只要失蹤兒少家長不放棄,本中心仍持續協尋,直到他們有消息為止。」
今年適逢失蹤兒童少年協尋服務20週年,記者會上林武雄主任除了會公布20年來本中心所服務失蹤個案的數據之外,亦將呈現本中心20年來的努力與成果。此外,藉著母親節的到來,我們特別請已經找孩子快要三十年的林家良媽媽,述說一路走來的心情故事,另外也邀請立法委員王育敏和全聯佩樺圓夢社會福利基金會張宜君董事一起與會,期待藉眾人之力,喚起社會大眾對失蹤兒童少年協尋相關議題的重視,呼籲政府、企業和民間能投入更多資源和關注在協尋以及預防兒少失蹤、離家的各項工作上。
尚有232位媽媽及家人還在等待孩子回家……
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至今服務1,611名失蹤兒童少年及其家庭,尚有232名失蹤兒少未尋獲
自1992年兒福聯盟開始辦理協尋服務、1998年成立「台灣省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2000年改與內政部兒童局合作更名為「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直到2012年3月底止,共接受了1,611起失蹤兒童少年協尋案件。開辦初期,以協尋、處理6歲以下幼童失蹤個案為主,近幾年來,多是服務12歲以上離家少年個案。據統計,本中心已尋獲1,379名失蹤兒,尋獲率近八成六(85.6%),但尚有232名失蹤兒仍在協尋中,比例占14.4%。
逾兩成一的男生未尋獲,比例是女生的2倍
逾三分之一幼小孩童(0-6歲)未尋獲,比例高於其他年齡層
比較男生未尋獲及女生未尋獲的比例,發現逾兩成一(21.1%)的男生未尋獲,比例高於女生(10.3%),是女生的2倍。在失蹤年齡上,幼小兒童(0-6歲)時失蹤其未尋獲的比例逾三分之一(33.5%),比例高於其他年齡層。
未尋獲的失蹤兒中~近一成四失蹤超過半甲子,最久長達43年
本中心未尋獲的個案以失蹤16-20年的比例最高,逾二成六(26.4%)。目前已經有31位兒童少年失蹤時間超過半甲子,占所有未尋獲個案的近一成四(13.5%),其中,失蹤時間最久的個案長達43年。
失蹤個案20年來的趨勢變化……
1. 女生變多:女生案量有上升的趨勢,2011年女生開案數為男生的3倍:分析歷年失蹤兒童少年開案數量,雖有高低起伏,但自2003年開始有下降的趨勢,從2003年的157案至2011年的63案。在性別上,歷年失蹤兒童少年的開案數量,呈現男生比例下降、女生比例升高的趨勢,自1992年至2011年,男生從63.9%下降至25.4%;女生則從36.1%上升至74.6%,2011年女生開案數為男生的3倍。
2. 少年變多:失蹤年齡為13-18歲少年的比例升高,2011年比例高達76.2%:在失蹤年齡上,歷年失蹤兒童少年於0-6歲及7-12歲兒童失蹤的比例下降、13-18歲少年失蹤的比例增加,自1992年至2011年,0-6歲失蹤者從41.5%下降至11.1%;7-12歲失蹤者從22.4%下降至9.5%;而13-18歲失蹤者從27.2%上升至76.2%。
3. 離家為主因:自1992年的27.2%攀升至2011年的75.8%:本中心在協尋的實務經驗中,發現兒童少年的失蹤原因已從早期的兒童失蹤變為現今的少年離家。觀察歷年兒少的失蹤原因,以「離家」為失蹤原因的統計數字自1992年的27.2%上升至2011年的75.8%,成為現今社會兒童少年失蹤的最大主因。
5˙25國際失蹤兒童日,兒少人身安全要注意
失蹤總是發生在最沒有戒心的地方—近六成八失蹤兒童少年在「住家及附近」失蹤,逾四分之一在「教育場所」或「公共場所」
美國6歲小男孩Etan Patz在1979年5月25日的美國紐約街頭上學的途中突然失蹤,1983年,美國雷根總統宣佈以Etan Patz失蹤的5月25日為「國家失蹤兒童日」,因世界各國失蹤的事件不斷發生,因此紛紛跟進,1986年加拿大政府也宣佈5月25日為「全國失蹤兒童日」,歐盟、澳洲、希臘、德國、英國等等都漸漸加入響應參與,讓這一天逐漸演變為「國際失蹤兒童日」。自2010年開始,本中心藉由「國際失蹤兒童日」辦理記者會,呼籲兒童人身安全的重要性。本中心發現,失蹤兒童少年的失蹤地點,以「住家及附近」的比例最高,占近六成八(67.7%),其次是「教育場所」及「公共場所」,各占13.8%和12.9%,由此可見,失蹤總是發生在最沒有戒心的地方。
家長平時您可以教孩子這麼做……
² 熟記家人資訊—
ü 父母姓名
ü 父母及家裡的電話
ü 家裡的住址 ²
教導孩子求救方法—
ü 不要慌亂到處跑,先在原地等一會
ü 教導認識服務台,直接到服務台求救
ü 不要隨便跟著陌生人走,若有熱心人請他幫忙報警打110
ü 向24小時便利商店的店員求助
誰來圓母夢?企業助貼盡心力
協尋服務近20年,我們一路得到許\多關心和協助,許\多廠商及個人免費協助張貼協尋海報、助印失蹤兒少照片、助播和網路連結等。今年,新的協尋英雄—全聯福利中心,願意協助張貼失蹤兒少協尋海報在各全聯福利中心門口,全聯佩樺圓夢社會福利基金會張宜君董事分享加入協尋海報張貼的動機,呼籲更多企業加入張貼與贊助的行列:「張貼協尋海報可以將失蹤兒童少年的訊息,利用海報的普及性與彩色印刷的效果,加強民眾對失蹤兒少的資料與印象及確認資料,期待有更多企業能夠更進,提供不同的通路張貼海報,每多貼一張海報,就多一份機會。」林武雄主任也說:「除了協助張貼之外,我們更歡迎熱心廠商將失蹤兒少照片在印在他們的宣傳DM、商品包裝盒、信封、面紙、水瓶或是Menu等文宣品上,讓失蹤兒少照片有更多曝光的機會。」
未來的路更長、政府民間齊投入
失蹤兒童少年協尋工作是一個長期性的服務,針對長久失蹤的失蹤兒少家長,本中心除了透過陪伴,更期待結合未來更多新興的科技,找回任何一點失蹤兒少的線索;針對離家的孩子及其家庭,本中心除了進行失蹤兒少及其家庭的輔導工作之外,更會持續不斷推動相關宣導工作,以預防孩子離家。立委王育敏呼籲:「失蹤兒少協尋服務需要更多來自於政府、民間多方的支持,尤其政府在預算及經費的編列上要充足,海報助印及張貼管道則需要更多的廠商和企業提供通路,我們希望社會大眾能不間斷地與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一起關心及重視失蹤兒少協尋議題。」
「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目前除了提供協尋服務之外,也為尋獲後的孩子提供諮詢和輔導。社會大眾若需相關服務,歡迎與本中心聯繫。
◎失蹤諮詢專線:0800-049-880(您失蹤,幫幫您)
◎失蹤兒童少年資訊網:http://www.missingkids.org.tw/
失蹤兒童少年協尋服務的軌跡
日期 事件
1992年9月 兒福聯盟邀集政府單位、民間基金會及失蹤兒童家長共同成立「失蹤兒童協尋委員會」,同年10月督促警政署成立「護幼專案」
1996年1月 兒福聯盟進行電視、報紙、電台同步的「跨媒體協尋失蹤兒活動」,同年4月發行十萬份「兒童人身安全護照」,推動預防工作
1998年11月 兒福聯盟與台灣省政府社會處合作於台中設置「台灣省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並以0800-049880(您失蹤,幫幫您)專線提供立即服務,建立全面性的失蹤兒少協尋網絡,這是與政府正式合作的開始
2000年3月 台灣省失蹤兒童管理資料中心歷經台灣省政府人事組織的變革,而於2000年改與內政部兒童局合作,更名為「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建立全面性的失蹤兒少協尋網絡
2002年9月 本中心與TVBS合作出版《愛玩躲迷藏的孩子—8個失蹤兒童父母的心碎故事》
2003年3月 本中心開始出版「尋找星光」季刊並定期發行,藉由刊物的寄送,與長久失蹤的失蹤兒家長有固定的接觸與聯繫,並讓相關社福單位和一般民眾瞭解本中心的服務
2005年1月 本中心開始拍攝剪輯失蹤兒少家長協尋記錄影片,除了將失蹤歷程能獲得完整保留,並且增加個案曝光的機會
2007年12月 本中心開始商請法務部協助長久失蹤兒少DNA採集相驗存檔工作
2008年10月 本中心開始進行網路安全校園宣導活動,增進學童網路安全的知識,並預防孩子因網路交友而離家
2008年12月 本中心出版「青少年自保手冊」,針對青少年時期可能會遇到的議題,透過案例及呈現各種應對方式與可能後果,幫助家長與孩子做討論
2009年12月 本中心開發新興協尋管道,利用中華電信「手機簡訊」刊登失蹤兒照片及資料,並招募協尋之友
2010年5月 本中心開始結合5月25日「國際兒童失蹤日」辦理記者會,呼籲兒童人身安全及預防孩子走失
2011年5月 本中心開發新興協尋管道,利用臉書(Facebook)刊登失蹤兒協尋海報及緊急協尋個案
2012年3月 本中心開始參與兒福聯盟主辦之「防制兩岸拐帶子女司法互動推動聯盟」相關會議,透過會議以增進對跨國拐帶子女案件議題的瞭解,並提供正確的法律及輔導資源幫助此類案件的家長及孩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