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社群世代的兒少心理健康國際研討會活動花絮
活動消息
2025-10-23
青少年心理健康議題是近年來世界各國十分關注的焦點,兒少在數位浪潮席捲之下,心理健康更是需要妳我的關注與守護,因此,兒盟在10/22(三)辦理「2025社群世代的兒少心理健康國際研討會」全線上國際研討會,邀請各國專家與實務工作者分享其服務方案與成果。
致詞貴賓-前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委員主席-Prof. Jaap E. Doek
早上專題講座一邀請新加坡 TOUCH 社區服務分享社群媒體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講者指出,隨著新加坡政府近年重視心理健康議題,機構獲得更多資源推動心理教育與危機處遇。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們曾於新加坡機場舉辦大型心理韌性倡議活動,以疫情期間旅遊停滯、逐步復甦的意象,鼓勵民眾在困境中重拾希望;活動後續更延伸至百貨公司與社區,深化大眾對心理健康的重視。此外,該機構針對具自殺風險的青少年推行高強度密集式處遇計畫,歷經兩年多,五十多名個案的自殺風險明顯下降。由於成效良好,新加坡政府計畫擴大推動,期能接住更多有心理困擾的兒少。
專題講座一-社群媒體對兒少心理健康影響
專題講座二邀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正念中心主任 Cassandra Vieten 教授,分享正念在青少年與家庭中的應用。她指出,青少年因前額葉與邊緣系統發展未成熟,情緒控制力較弱、易受同儕與社群媒體影響,可能引發焦慮與成癮問題,建議13歲後再開始使用社群媒體。研究顯示,正念練習可幫助青少年調節情緒、促進腦部發展並提升因應壓力的能力。Vieten 教授以淺顯方式說明,正念是一種以開放、溫柔與不批判的態度專注當下的練習。她強調,學習正念需兼具趣味與創意,可透過五感遊戲、身體掃描,或在日常如吃飯、走路、刷牙時練習,也可結合音樂、藝術或運動等青少年喜愛的形式進行。
專題講座二-以正念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
下午論壇一邀請香港青年協會、台灣諮商心理師郭晏汝及兒盟少年+夥伴,從社會、家庭與人際及童年逆境創傷等面向探討台港兩地退縮型兒少的困境與現況。香港的心理健康服務採一至三級處遇模式,透過政府、醫院、學校與家庭的跨界合作提供支持;台灣諮商心理師分享其團隊進入校園進行橫向連結與個案介入之服務方案;而少年+運用實體空間與多元活動深入社群,藉以吸引兒少的參與,進而使服務能貼近且觸及需要的兒少。整體而言,兩地經驗皆展現以多層次與跨系統合作的方式,回應不同需求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挑戰。
論壇一-退縮型兒少樣態
論壇二聚焦於實務方案交流。日本 Light Ring 夥伴介紹自殺防治計畫,透過培訓非專業人士成為「自殺守門人(Gatekeepers)」,協助辨識自殺徵兆、傾聽與連結資源,並建立線上社群促進同儕交流,由專業團隊提供後援支持。國際生命線台灣總會則分享「青少年文字協談服務」,由心理相關科系志工提供即時線上陪伴,接住情緒低落或具自傷、自殺意圖的兒少,展現高可近性與信任感。兒盟中區家培組的夥伴則介紹「少年心理健康服務方案」,以情緒調節、自我照顧與家庭支持為核心,透過多元活動協助少年面對壓力、促進復原力,強化青少年心理健康支持網絡。
論壇二-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方案
綜觀本次研討會,從國際經驗到在地實務,皆顯示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為各國共同關注的課題。新加坡的案例凸顯政府政策支持與社會倡議對心理健康推動的關鍵作用;加州大學的研究指出,正念練習有助於青少年培養自我覺察與情緒調節能力,增進心理韌性。台港兩地的經驗讓我們看見,在面對退縮型與高風險青少年時,跨系統合作與社區連結的重要性;而日本與台灣的方案交流,展現專業與同儕並行的支持網絡,能在第一線接住心理困擾與危機中的孩子。整體而言,研討會促進了跨國、跨領域的經驗分享,亦提醒我們持續在政策、制度與服務層面深化兒少心理健康的推動,共同營造一個更理解、支持與包容青少年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