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長群組熱議中 | 孩子向AI傾訴,我們該擔心嗎?
(((家長群組裡)))
媽媽A:欸,你們有發現嗎?最近小孩遇到煩惱回家都不說,反而去問ChatGPT?
媽媽B:對啊!我女兒說跟AI聊天比較不會被批評,我聽了有點心酸⋯⋯
爸爸C:我看到新聞說,有困擾的青少年,快一半都先找AI求助!比找輔導老師還多!
媽媽D:這樣好嗎?AI又不是專業心理師,萬一給錯建議怎麼辦?
爸爸E:但至少孩子願意說出來啊⋯⋯我兒子之前憂鬱都悶著不講,後來事情過了才知道😢
媽媽A:真的很矛盾!既擔心又慶幸⋯⋯ 到底該怎麼看待這件事?
【家長內心小劇場】
看到群組裡的討論,心裡五味雜陳⋯⋯一方面慶幸孩子終於願意「開口」了,一方面又擔心AI會給出什麼建議。
作為家長,我們總是想成為孩子最信任的人。但現實是,青春期的孩子就像小刺蝟,越關心越想逃。記得嗎?我們小時候有心事也不敢跟爸媽說,怕被唸、怕被管、怕被誤解。現在的孩子也一樣,只是多了一個「數位朋友」。
最讓人心疼的是,兒盟調查發現,近四成青少年遇到困擾會選擇「沉默承受」,因為害怕被標籤為危險、軟弱。想想看,孩子寧可憋著也不說,這該有多孤單?而那些願意向AI傾訴的孩子,至少還在尋求某種形式的支持。
但說不擔心是騙人的。AI畢竟不是人,無法真正理解孩子的處境,更不能給予溫暖的擁抱。萬一孩子遇到嚴重問題,像是有自殺念頭(調查顯示每五個青少年就有一個想過),AI能提供專業協助嗎?
更讓人不安的是,我們對孩子的內心世界了解得太少。調查指出,超過兩成青少年有中重度情緒困擾,近半數睡眠不足、兩成有拒學念頭。這些警訊,我們看到了嗎?還是只顧著關心成績和才藝?
或許,孩子選擇AI不是因為我們不夠好,而是因為他們需要一個「不會馬上給建議、不會立刻擔心、不會馬上行動」的聆聽者。在那個安全的數位空間裡,他們可以慢慢整理情緒,不用怕讓我們失望或擔心。
【專家教教我】
面對這個新趨勢,專家提醒家長別急著恐慌,而要理性看待。
首先,要理解孩子為什麼選擇AI。兒盟日前發布《2025台灣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報告》,發現46.5%有心理困擾的青少年會向AI傾訴,比例甚至高於向學校輔導室(41.1%)或專業人員(30.4%)求助。這反映了什麼?不是孩子不信任專業協助,而是正式資源的「可近性不足」。
AI對孩子來說就像24小時待命的朋友——不用預約、不用解釋、不會被批評。尤其當孩子承受課業壓力(57.7%)、同儕壓力(56.6%)或家庭壓力(48.7%)時,能立即找到一個傾聽者是多麼重要。
但心理師也特別提醒:「AI雖能成為暫時的出口,讓孩子不至於完全壓抑情緒,但AI無法取代專業諮商,真正的支持仍需在人與人之間發生。」
關鍵是,我們要把AI視為「橋樑」而非「終點」。當孩子願意向AI傾訴時,代表他們還沒放棄求助,這是好的開始。我們的任務是讓孩子知道,無論何時想要真正的陪伴和專業協助,我們都在這裡。
兒盟呼籲,政府應該「放寬未成年遠距心理諮商限制,發展可信的線上輔助服務」,同時「加強青少年的網路素養教育,幫助孩子辨識風險,找到更安全的求助管道」。
對我們家長來說,最重要的是「打破心理健康汙名」。調查發現,78.6%青少年認同專業協助有用,但仍有四成選擇沉默,就是因為害怕被標籤。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心理健康就像身體健康一樣自然,需要幫忙時開口求助是勇敢的表現。
【餐桌話題小本本】
🔸 建立安全對話環境
- 聊天時放下手機,給孩子完整的注意力
- 先聽完再回應,避免立刻給建議或批評
- 用「你覺得呢?」代替「你應該⋯⋯」
🔸 關心但不窺探
- 主動分享自己的心情和困擾,建立互相傾訴的氛圍
- 觀察孩子的作息變化,但不要逼問原因
- 尊重孩子的隱私空間,包括與AI的對話
🔸 網路素養教育
- 和孩子一起討論AI的限制:「你覺得AI的建議可靠嗎?」
- 教導辨識資訊真假:「這個回答聽起來合理嗎?要不要查證一下?」
🔸 具體親子對話切入點
- 「最近有什麼事讓你煩惱嗎?不一定要跟我說,但記得我隨時都在」
- 「如果有朋友心情不好,你會建議他怎麼做?」(間接了解孩子的求助觀念)
- 「你覺得跟AI聊天和跟人聊天有什麼不同?」
- 「你知道『身心調適假』嗎?如果需要休息調整是可以的喔」
🔸 建立家庭支持網絡
- 定期家庭會議,讓每個人分享近況和感受
- 建立「心情不好可以請假」的家庭共識
- 分享求助管道:學校輔導室、兒盟少年專線 0800-001769、LINE:@youthplus_cwlf
記住:孩子向AI求助不是家長的失敗,而是他們還在努力自救。我們的任務是當個溫暖的後盾,隨時準備接住他們。 💙
☞ 看完整《2025台灣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報告》:
2025年台灣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報告::研究調查報告::兒福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