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來不間斷地陪伴——八八風災個案小吉的故事
「2009年8月,莫拉克颱風襲台,無情的大雨轟炸南台灣……。」15年前的莫拉克颱風帶走了超過700條寶貴生命,更讓高雄小林村一夕滅村。
有許多人,因為這場天災失去了至親的親友、歸返的故鄉。
時間移轉至2024年的現在,位於高雄東北邊的杉林區,從台北驅車前往需耗費4小時以上的車程時間;而從高雄市區前往,也需花費1個小時左右。在這裡,有一區名為「日光小林」的永久屋,便是當時從小林村遷居過來的居民們新的落腳處。
這裡的房子排列整齊、外觀一致,但卻鮮少人煙,隱隱約約反映當地人口外移的現況。將滿18歲的小吉是這裡的居民,也是這次採訪的主角。念高中的他,為節省通勤時間平常在外租屋,適逢這次採訪,便回到了日光小林。
出生在小林村的孩子——小吉
來自高雄小林村、即將升高三的小吉,身形高挑、長手長腳,未滿18歲的他已經比站在一旁的社工高出半顆頭。雖然外表看起來樂天、成熟,但相處、聊天仍不時感受到其蘊藏孩子般的天真性格。小吉喜歡泰勒絲,對於她的歌暸若指掌,細數泰勒絲的歌曲時眼神閃閃發亮,好不耀眼。除此之外,在上學、念書之餘,小吉閒暇時會與同學外出啖美食、玩玩手遊消磨時間。
從小吉的談吐、外貌和相處時散發的氣質,他其實可以是時下校園、補習班、路上任何一個高中生。然而,他成長途中所經歷的種種,卻勢必讓他變得有些與眾不同。
因為他來自高雄甲仙的小林村。八八風災前夕,當時年僅3歲的小吉因在大伯家借住,恰巧逃過一劫。然而,人在小林村的雙親與姊姊,卻無一倖存,從此天人永隔。他身上隱隱透出一股離散感,或許正是他有著無法歸返的故鄉、再也無法相見的父母和手足,讓他的氣質多了一點同齡人沒有的世故。
無畏魔咒的勇氣
在社安網與大伯等親友的照顧下,小吉的成長經歷並非顛沛流離、淒慘度日;更不是過往影視中多以刻板印象呈現的失依兒少,消磨人生、誤入歧途。但在小吉的生命中,這場無情的天災仍讓他的人生在一夕之間天翻地覆:他永遠失去了本該是一輩子最親近、熟悉的雙親與手足。從小吉口中說來雲淡風輕,但旁人聽來不免感到不捨,3歲便失依的他,腦海中對爸媽的記憶模糊,儼然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爸媽」一詞就像是童話故事中被禁止說出口的魔咒般,從此從小吉的生命中避而不談,只能被放在知道的人心中默念。不同的是,童話故事裡的魔咒可以被破解,現實生活中不可逆的魔咒只能永駐在身邊。
但小吉眼中並沒有流露畏懼魔咒的神色,因為他知道親友們和社工會陪伴在他身邊,帶給他勇氣和力量。
朝著成為藥師的志向前進
當聊到未來想報考的科系和志願時,小吉大方地分享他的志向:「我的第一志願是台大藥學系,我想成為一名藥師。」對於從小就喜愛閱讀、在校成績名列前茅的他,唸書對他而言並非難事。有了明確的未來志向後,唸起書來反而更有動力和目標。
但為何是藥師呢?對醫藥學相關科系有興趣的他,衡量自己的個性和能力後,期待自己可以從事藥師幫助需要的人。除此之外,小吉其實對社工、禮儀師等職業深感興趣。從這些職業的面向其實可以觀察出,小吉是以廣義的「助人工作」作為志向努力著。被看出這一點的他好像頓時有些害羞,急忙補充說明:「想當社工其實是講出來讓大雄(負責小吉的社工)開心的。」
不論小吉的動機為何,再次讓人感受到他的貼心與懂事。他與社工大雄的好交情,可想而知不在話下。
學習表達情緒的必經之路
「我從他3歲便擔任他的社工,到現在他快18歲了,他是我陪伴時間最長的個案。」在一旁的社工大雄看著小吉說。小吉成為大雄的個案後,兒盟便提供了生活撫育金及學費補助,穩定就學及生活照顧,以及定期拜訪關心,為了就是能緊密地陪伴孩子長大,確認孩子成長階段的發展狀況。
大雄眼中的小吉,乖巧、懂事,學業表現優異。「看他這麼認真唸書,為了自己的目標努力,也激勵了我,沒想到我跟著唸書也考上了社工師執照。」
他們兩人如忘年之交,相處融洽。小吉樂意和大雄分享他生活上的點點滴滴,大雄也總是給予及時的回饋。懂事的小吉,國小時也曾調皮地做出讓大伯傷腦筋的事情,讓大雄啼笑皆非:「他小時候不知道怎麼了,垃圾都亂丟,甚至藏衣櫥、丟在頂樓,讓愛乾淨的大伯跟我抱怨好幾次。」在一旁的小吉一臉困窘不發一語,頻頻用眼神示意大雄不要再講下去。
因此,當小吉與大伯發生摩擦時,大雄便會耐心地與小吉分享,大伯在意生活常規的背後的善意,並討論可以調整的方式,促進雙方好好溝通、相互理解,讓阿吉知道大伯的要求,其實是對他的責任和承擔,彼此取得平衡,找到解決問題的key point。
「他很在意大伯,也知道大伯很關心他,只是有時候會用錯方式回應。但他年紀還小,還在學習表達自己的情緒,我相信他會慢慢地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一直以來較不擅長表達情感的小吉,大雄都看在眼裡。因此,如何協助他好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對大雄來說雖然只是小小的一步,卻是小吉成長的必經之路。
希望你們看到我好好長大了
「我沒有跟你們相處的印象,但很謝謝你們讓我誕生在這個世界。」當問到小吉有什麼話想對爸媽說時,他思考了片刻,才緩緩地吐出這句話。
雖然小吉有著不平凡的身世,但從與他的對談中能看見,他從未以此特殊化看待自己。他不怨天尤人,努力、踏實地度過每一天。他接受命運的安排,同時也不向命運低頭,因為他知道他絕對有走得更遠、更高的能力。
世人究竟會對一個3歲就失去父母的孩子抱持什麼期待呢?經典公路電影《巴黎德州》中,主角的孩子3歲時便被送至叔叔家,爸媽不在身邊的他從此變得敏銳且早熟,只能依賴一捲錄影帶憶起過去與父母生活的種種點滴。
然而,小吉只有幾張照片可供回想,沒有與父母實際相處實感的他,對於雙親相關的話題總難以回覆。
但他對於「家庭」仍有種難以言說、無以名狀的念想縈繞在心中。在同學家,他看到同學父母喊他吃飯、日常生活的典型家庭景象,不免興起淡淡的羨慕情緒。「但他有他的幸福,我有我的快樂,或許同學會羨慕我的自由。」小吉隨即用這句話覆蓋先前的低壓氛圍,不想展露太多自己這個面向。
「希望你們有看到,我好好長大了。」八八風災雖然帶走了他的爸媽與姊姊,但沒有帶走一絲他的韌性與堅強,也不埋怨。他是個失依的孩子,但有著親友與社工的陪伴,他接受命運、創造機會,持續不懈地邁向他心目中想要的未來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