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兒福聯盟調查台灣兒少運動習慣:七成運動量不足、半數不曉得有奧運
[i] 兒盟於2024年4月8日至5月17日,以叢集比例抽樣方式,將臺灣21縣市分為北、中、南、東四區,依各區五至七年級國小及國中生(11-13歲)人口比例進行抽樣,共回收1,525份有效問卷,在95%的信心水準下,誤差不超過±2.51%。樣本結構生理性別為男50.8%、女48.6%、其他0.6%;五年級38.1%、六年級39.5%(國小合計共77.6%);國中七年級22.4%。
台灣兒少運動量不及格!僅兩成達WHO標準,遠低日星韓
根據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張振崗教授及國立中興大學巫錦霖教授所做的《2022台灣兒童及青少年身體活動報告》[i]顯示,發現台灣兒少「身體活動量」為不及格的F級,僅22%的國中生和13.6%的高中生達到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的每日60分鐘中高強度運動標準,顯示台灣兒少的運動狀況極為不理想,雖與四年前的結果相同,但卻遠低於日本(B-)、新加坡(C-)和韓國(D-)等鄰近亞洲國家的表現。
WHO建議兒少每週運動應達7小時以上,即扣掉體育課至少還要運動5.5小時,然而根據兒盟調查,台灣兒少的課餘運動平均時數僅3.3小時,僅29.3%的學生在課餘時間能運動達5小時以上,且隨著進入國中,達標比例顯著下降,換言之,有七成以上的兒少運動量不足!此外,超過半數(56.2%)兒少課外運動時間不到兩小時,當中甚至近四成(38%)學生幾乎不運動。長期運動不足導致近兩成(18.4%)學生體能不佳,跑操場時容易感到胸口痛或快要昏倒。數據亦顯示,男生的平均運動時間顯著高於女生;國小生略高於國中生。
[i] 2005年起,加拿大全球兒童運動健康聯盟 (Active Healthy Kids Global Alliance),透過標準化評分(從A=優秀到F=不及格),提供各國兒少活動量及相關因素之訊息並建立全球資料庫並進行跨國比較,以改善兒少缺乏身體活動的狀況。我國於106年由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張振崗教授及國立中興大學巫錦霖教授共同領導整合製作臺灣版本。此次引用2022年所發表的全球資料庫第四版(Global Matrix 4.0),並與57個國家共同評比。
學校運動量不夠?一半以上學生希望體育課多一點
兒少在學校最主要的運動時間就是體育課了,調查顯示,有86.1%的學生會期待上體育課,但目前台灣中小學的體育課每週兩節,等於一週僅有約1.5小時的體育課時間,也難怪調查有53.7%的學生表示非常希望體育課時間能再多一些。而學生實際上體育課的狀況,僅不到七成(67.4%)的學生表示體育老師會指導、糾正學生運動;且當詢問體育課是否會有喘、流汗、很累的感受,僅五成(54.7%)學生表示總是或經常如此,反映出運動強度也不足;甚至還有6.7%的學生表示體育課會被借去上其他課或考試,不僅不合規範,也剝奪了孩子運動的權利。
而下課時間也因為各種原因而未被充分利用,僅三分之一(34.7%)的學生表示下課時間經常去運動,更有三成(30.2%)表示曾被處罰不準下課。這意味著學生可能發生上學久坐直到放學的情況,極度不利於需要透過運動、遊戲來學習肢體協調及身體發育的兒少。
性別差距大!升學階段女生運動量嚴重不足
根據調查,台灣女生運動量普遍低於男生,且隨著升學階段而擴大差距。其中,國小女生有20.2%的課外運動時間達5小時的標準,但到了國中卻只剩下11.5%,僅一成達標,遠低於男生的三成六(36.8%)。
進一步分析,女生運動量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是性別刻板印象,傳統觀念認為女生不適合運動,導致家長對男女生的運動支持程度不一,國中男生平均獲得12.2分的家長運動支持,而國中女生僅有11.1分;其次是生理因素,數據顯示有14.4%的女生因為生理因素而影響運動意願,遠高於男生的2.9%;最後則是外觀焦慮,隨著青春期發育,女生更容易因運動時覺得自己不好看而不想運動(國小女生14.5%,國中女生22.7%)。
家長不動怎麼要求孩子動起來?
台灣孩子的運動習慣為什麼這麼低落呢?除了學業壓力及其他環境因素,家長也扮演重要角色,從調查中比較父母親運動習慣持孩子運動的情形,再將孩子們與家長的運動習慣交叉比對,結果發現,父母的運動習慣確實與孩子的運動狀況息息相關,父母都運動的孩子課餘運動量達5小時有34.9%,比父母都不運動的孩子達標25.3%多一成。進一步分析,如果父母若只有一方有運動其實影響不大,父母都有運動的影響才是最關鍵的,但令人擔心的是台灣父母親似乎不愛運動,調查指出,僅24%的父親和12%的母親經常運動,35%的父親和49.7%的母親很少或完全不運動。鼓勵孩子運動似乎需要以身作則,從家長開始動起來。
奧運即將開戰!過半學生竟不知?
奧運盛事即將展開,此次台灣代表團包含羽球、柔道、拳擊、射箭、舉重、跆拳道等60人參賽,但僅有48.4%的學童表示知道今年有奧運賽事。數據顯示,台灣兒少對體育賽事節目的觀看頻率並不高,僅14.6%表示經常觀看,31.7%偶爾觀看,19%表示完全不看。而最受歡迎的體育賽事類型依次為籃球(32.9%)、羽毛球(30.2%)、舞蹈(17.8%)、棒球(17%)和足球(15%)。調查也發現,家長陪伴觀看賽事頻率很低,僅有四成兒少表示家長經常(13.4%)陪伴或偶爾陪伴(28.7%)。儘管如此,仍有近一成(9.1%)兒少表示未來志向是職業運動員,理由包括「是我的夢想」、「我喜歡運動」、「想成為家人的驕傲」、「想為國爭光」等等。運動員往往在年少就展現出某方面的天賦或興趣,因此開始接受專業訓練。然而在過程中,無論是教練、裝備及比賽的費用;抑或是面對競爭、失敗和自我突破的心理壓力,都亟需家庭的陪伴和支持。
.jpg)
三成兒少過胖?運動量不足影響兒少健康,各界應正視
運動量不足又久坐,最顯而易見的影響在於兒童肥胖問題。根據國民健康署106年至109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7至12歲、13至15歲及16至18歲兒童及青少年之過重及肥胖率分別為26.7%、30.6%及28.9%。更令人擔憂的是,13歲以上青少年的高血壓前期與高血壓的比例甚至超過三成!兒童肥胖對成人後的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可見一斑。面對低落的兒少運動習慣,兒盟呼籲:
- 家長要運動也要陪伴:家長要以身作則,培養自身運動習慣,並陪伴孩子運動。即使無法親自運動,也要鼓勵孩子參與校內外運動性社團及課程。對於家裡的女孩,更需要提供更多支持資源,如準備合適的運動內衣及服飾,適時給予言語上的讚美、鼓勵。
- 學校要增加體育活動:目前台灣體育課時間一週僅80至90分鐘,明顯不足。建議參考其他國家做法,如美國中小學每天均安排體育課;法國每週小學200分鐘、中學250分鐘;日本小學每週90至35分鐘,中學100分鐘。甚至許多國家已從教育政策著手解決兒少運動不足的問題。此外亦應確保體育署「SH150方案」[i]的有效實施,通過晨間、課間、空白課程及課後時間以增加學生運動時間達每週150分鐘。
- 政府要加碼動滋券,並創造女性友善運動環境:數據顯示運動習慣在升國中階段下滑特別快,因此兒盟建議將動滋券發放年齡下修至國中一年級,提供更多友善的場館及課程資源,以提升國中生運動意願。公共運動空間亦應設置女性優先的場地、增加女性專用更衣空間以提升便利性。此外,應加強對運動教練和體育老師的培訓,使其瞭解男女生在運動上的差異,提供更適合的指導。
唯有家庭、學校和政府攜手合作,才能有效提升台灣兒少的運動參與度,促進身心健康發展,享受運動的樂趣並養成良好運動習慣。
[i] 教育部體育署自103年起推動SH150方案,S代表Sports,H代表Health,為培育學生運動知能,激發學生運動動機與興趣,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奠定終身參與身體活動的能力與態度,本署依據國民體育法第6條之規定,推動「學生每週在校運動150分鐘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