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g)
【創傷知情照護 服務故事】無法被陪伴的小稚媽媽

▌看見的,只是水平面上的冰山
小稚老師今天又打來了,這週已經是第三次,老師總是苦惱著小稚在班上無法專心上課,也不遵守上課秩序會干擾同學;放學後媽媽也都很晚才來接,讓小稚不是在警衛室搗蛋、就是在學校裡亂跑亂爬的,有天差點從籃球架上跌下來,嚇死警衛伯伯。
小稚媽媽因為爸爸酒後會打人,對小稚咆哮,在小稚讀幼兒園時就離婚帶著他離開家鄉生活。沒有親人幫忙,小稚媽媽的工作很不穩定,經常換工作,住所也常隨著不同的交往對象而更換。我一直無法好好跟小稚媽媽談,總是追著她跑,訊息已讀不回是家常便飯。

▌抗拒,也是一種語言
今天終於有機會跟她面談,我抓緊機會一股腦地的問她最近帶小稚住在哪裡?工作內容跟地點?怎麼安排小稚的三餐跟上下課接送?也告訴她最近老師有說小稚在學校狀況很多,要多關心小稚的狀況。我看著媽媽的臉色一下漲紅、一下變得陰沈,但就是不願意搭腔回我,我好著急該怎麼辦。
▌視角轉換,她發生過什麼事?
原來小稚媽媽的童年也很辛苦,與自己的母親逃離酗酒無業的父親後四處漂流,不停的轉學最後中輟,看著母親倚靠著不同的叔叔,還未成年的她就決心離家自立生活。這些年,她從事勞力工作維持家計,卻又因工作罹患慢性疾病影響收入,既使幾次窮困潦倒但卻始終沒有放棄過照顧小稚。

▌同理,目光一致的前行
再一次約訪小稚媽媽,我放下自己蒐集與傳遞資訊的焦慮,先關心她工作之餘的休閒與睡眠狀況。我誠懇地告訴她,對她用盡全力、努力照顧自己與小稚的生活感到敬佩。我看見她始終努力想照顧孩子的心,也看見她的孤單與辛苦,希望能陪伴她一起面對生活裡的難關。我看見她緊繃的臉似乎放鬆了些。
小稚媽媽對於「被陪伴」感到陌生,「求助」並不符合她長年獨力扛起家庭那堅韌心智的表現,她不能脆弱,不能輕易相信別人,只因相信後帶來的失望她已經歷太多而感到絕望。當我看見她說不出口的這些擔憂,從她的視角去安排與各種資源連結,讓她和孩子成為獨立的個體,她們可以各自為自己發聲、可以為自己選擇,可以一點一滴的累積信任與安全。

▌穩定,為家庭帶來安全感
經過這段時間的合作,小稚媽媽帶著小稚找到合適的租房與穩定的工作,小稚在學校專輔老師與導師的協助下,漸漸地適應學校的生活。小稚媽媽與小稚在遇到教養挫折或生氣的事件時,仍然會出現比較高強度的情緒行為反應,不過她們也學習暫時離開環境、閉上眼睛冷靜及其他身心調節方式緩和,一次次地練習。創傷療癒是漫長的旅程,我相信小稚與媽媽已開始走上復原之路。
*為維護個案隱私,個案個人資訊經過改寫
▌創傷知情照護 完整介紹:https://www.children.org.tw/service/index/2317/2039
▌創傷知情照護資源網:https://trauma-informedcare.children.org.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