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福聯盟X劉世芳X洪慈庸】第十屆收養月-不同的身分,一樣的愛
為了破除大眾對收養的傳統思維,2011年兒福聯盟開始推動收養月概念,在北市社會局支持下每年11月與臺北市兒童及少年收出養服務資源中心合作辦理,連續十年透過不同的活動,曾嘗試過紀錄片、邀親子在總統府前一起放風箏、讓孩子扮演收養人的角色進行「法院收養體驗」及兒童收養戲劇進校園宣導...等,讓民眾瞭解收養只是組成家庭的一種方式,愛才能讓家人間關係緊密,帶大家破除血緣的迷思。
今年第十屆收養月,我們以「只要有愛,我們就是一家人」為題,拍攝四部收出養紀錄影片,喚起社會大眾對收出養議題的正確「瞭解」,給予收養家庭更多正向支持的力量。
- 第一部「不同的身分,一樣的愛」,特別邀約立委劉世芳、立院顧問洪慈庸以「收養人」及「被收養人」的身分,兩個人雖然是不同身份,卻都因為愛,和無血緣關係的人成為一個家庭。
- 第二部「我是爸媽”心”生的女兒」,十年前《嗨!寶貝》紀錄片裡的四歲小女孩-蕭荷,十年後的現在,她對於自己身份的想法。
- 第三部「愛的決定者與被決定者」,收出養程序裡,孩子往往覺得自己是”被決定”者,兒盟重現七年前第三屆收養月活動,由被收養孩子站出來在法院上大聲宣告與決定是否願意繼續和收養父母成為一家人。
- 第四部「台灣囝仔的新爸媽」,每年有160多個台灣囝仔,在地球的另一端的荷蘭、瑞典、美國、德國、加拿大和義大利找到他們的新爸媽,現在他們過得好不好呢?
今(29)日立委劉世芳偕同衛福布陳時中部長、李昆澤委員、立院洪慈庸顧問、資深媒體人黃光芹女士及兒福聯盟白麗芳執行長召開記者會並公布宣傳影片,以自身經驗證明愛比血緣更加強大,並呼應社會大眾共同響應收養月活動,幫助關懐弱勢兒童。
劉世芳立委在記者會中表示,根據衛福部社家署的統計資料顯示,近二十年來台灣被收養人數逐年滅少,從民國93年2752被收養人次,到去年108年僅有1795人次,少了三成五。然而社會上仍有許多弱勢兒童需要幫助,衷心期盼有能力又真心喜歡孩童的朋友們,能夠幫助這些孩童找到溫暖的家。劉世芳以自身經歷補充,因為自己非常喜歡小朋友,11年前透過社福機構領養了兒子「小不點」,一路以來,酸甜滋味,盡在其中,而這是家的味道;如今「小不點」已經長得比媽媽還高了,是我心中的大帥哥,我們一起學習愛與被愛,成為彼此的家人。
立院顧問洪慈庸則以被收養人的角色出席記者會闡述過往經歷。洪慈庸說,早期台灣社會沒有社福機構可以媒合,因此送養對象多仰頼原生家庭的身旁好友。自己出生後沒多久被洪父、從母收養為洪家女兒,成長過程中或許也有過身份的迷惘•但因為父母真切地讓她感受到愛就是一個家庭的元素,也為此感到非常慶幸。洪慈庸感謝說道,因為兒福聯盟長年的奔走及努力,讓現在的收出養制度、媒合評估都相當完善。未來不論是為自己的女兒,或是需要幫助的孩童,只要有愛,大家都能成為家庭的一份子,期盼能將這份變廷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