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著孩子一起成長
寶貝是在一年半前來到我們家,當時,已將近四歲了。她外表纖細、個性堅持、喜歡活動,但卻有著發展遲緩,成因是年幼時期缺乏互動與刺激,因此,剛到我們家多半還是透過疊字溝通,話也不多。我們不以為意,認為後天的因素,能夠加以治療、彌補,於是乎上學與早期治療課程,便成了我們夫妻倆帶著孩子生活的日常。
剛開始的幾個月,就如同在兒童福利聯盟所傳授的課程一般,是「甜蜜期」,用她的話說:「超無極甜蜜 (註:她無法說出 “超級無敵” 字眼)」。無論下達甚麼樣的指令,她硬是使命必達,讓我們覺得輕鬆、一派自然。然而,過了這段期間,她逐漸由天使蛻變成了惡魔,不斷對我們有著不合理的要求,一次次嘗試去跨越我們的底限,我想,這就是所謂依附關係的確認;對一般家庭而言,同樣會遇到這種情形,只不過…她語言能力不強,因此,與生俱來的武器:哭,便成了她最大的情緒出口。中氣十足的她,足以撼動一個三百戶的社區,每次她哭,我都擔心會不會有人打電話到社工單位之類?曾經,我也忍不住體罰了她,不但沒效,卻讓我更深刻的反省、後悔,一個瘦弱的身軀還要承受皮肉之痛;此後,每當她哭,我都會告訴自己:「再等她一下,她也是不得已」。
她有一項能力,是我百思不得其解:儘管前一分鐘還哭得慘兮兮,下一分鐘,她卻能放開懷、開心大笑。我們很容易遇到一丁點芝麻綠豆不如意,便整日陷入愁雲慘霧;或者,夫妻間的微小矛盾,便成了相敬如「冰」一整天,她的情緒轉換,實在是衝突矛盾的最佳解藥。她都親自演示給我們看了,我們能不虛心受教嘛?!
人們很容易談起:「身教、言教」,但卻容易寬以待己,嚴以律人。對小孩子來說,最直接的反應就是,你不是教我別這麼做,你自己還不是一樣。比如:不要邊吃飯邊看電視、手機不要玩太久、要常洗手等,諸如此類的事情,只能反求諸己,自己能做好,再來要求別人,畢竟,她事事以你為榜樣,以你為模範,謹言慎行才是。
一天一天看著她成長,踏入學校這個小團體了,學校的作業也不少。由於她先天在語言方面詞彙較少,因此常常需要大人的協助,有時候對她難免要求、心急了,看著她也這麼努力地融入家庭、學校,真是不忍苛責。想起在兒盟時,講師不斷強調「沒有期待」,其意涵便是要我們學習:不要過度投射我們對她的表現。說來容易,但農夫在種菜時,難道不希望有好的收成嗎?好在許多的育兒觀念、想法,兒盟社工早就提前告知,當時也許懵懵懂懂,卻慶幸地埋下種子讓自己心裡茁壯不少,在面對問題發生的當下,能夠有正面的解讀與應對,儘管那是多麼不容易!
與小孩共同生活,你還得發展出善用時間的方法,否則自我成長便會受到限制。舉例來說,一個禮拜我們需要花四、五個鐘頭去上早療的課,當她在上課,這段時間我又不甘坐在椅子上空等,於是拿起書本來研讀。或者,她總要你陪著玩,當她去睡覺,我們又恨不得快點把瑣事完成;這讓我想起日本居家整理女王近藤麻理惠,她教人如何整理好自己的家裡,其實說穿了,是整理自己的人生與關係。去蕪存菁,真正的必需品肯定是能讓自己幸福的東西,保持有效率的收納才能讓自己不至於陷入瑣事的泥淖。無可厚非,孩子的成長,需要我們有品質的陪伴,但是我們自己也需要補充能量與智慧!找出方法,讓自己與孩子理解善用時間的重要性,創造雙贏的環境,才不會讓陪伴成為一種壓力。
這一陣子以來,漸漸地我們摸清彼此的個性與氣質,相處起來也融洽許多。寶貝在學校,或者早期治療方面也有長足的進步。也感謝她,不斷找我們跟她玩小貝比的遊戲(她要飾演從我們身體出生的過程),一遍又一遍的重複,但她似乎總是玩不膩。
成長的路上充滿了酸甜苦辣,看著她這麼努力、勇敢地往前踏去,我們也沒有絲毫遲疑,再怎麼辛苦也都不算甚麼了。
「孩子,謝謝你來到我們家,也謝謝你陪伴我們一起成長」。
#兒福聯盟 #收出養服務
#孩子我們一直都會在
#秉持初衷陪孩子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