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的成長日記】十一. 泥淖中的父親
兩年前剛認識小宴時他正就讀幼兒園大班,剛入托老師就漸漸發現孩子個性活潑過了頭,常無法專注地與人對談,更難以參加團體活動。孩子興奮地、淘淘不絕的與人分享自己有興趣的話題,單看語句是通順的,但放在對話脈絡中就發現孩子常答非所問,難與人有效溝通。經過一番檢查,被診斷是「注意力缺乏過動症」合併「廣泛性發展障礙」,家長從未照顧過這樣特質的孩子,自此要開始在生活中安插時間配合老師、醫院、社工、各類型的特殊教育專業人員的聯繫、開會討論父母教養策略。過往家庭所使用的教養觀念陸續受到挑戰,例如無法接受孩子被貼上標籤,寧可相信孩子是欠教導的:「孩子沒有問題,是欠管教」;帶著挫折和無力感,用上一代傳承下來的打罵教育「用打、罵是為了避免孩子走偏路、塑造孩子品格的重要管教手段」等等。
專業人員給了滿滿的建議、指導,鼓勵和希望家長理解孩子,但照顧者被傳統的價值觀束縛著、害怕影響其他人、希望立刻見效的約束孩子,孩子經常被老師發現有被責打的痕跡。
透過社工訪視、追蹤才發現,原來小宴的父親為了工作隨著工班四處遷移,母親從產後憂鬱開始無法工作,情緒起伏不定、甚至出現幻覺的狀況。小宴爸爸為了保護孩子和妻子,將妻子帶在身邊工作,將孩子拖給母親照顧以利穩定就學。小宴爸爸每一次打孩子都提到因為擔憂孩子造成別人的壓力、擔憂孩子的長遠未來無法成為一個有用的人,老師和社工怎麼勸都撼動不了爸爸覺得責打才有效的價值觀。
直到某一次社工不談孩子責打的事情,改關心小宴爸爸的困境、同理他對家庭的企盼。社工看到的是一位爸爸在一張張兒少通報單背後,承載著照顧特殊兒的難處、應對精神疾病妻子的精神壓力、托給母親照顧的無形愧疚與壓力。
經過不斷嘗試與推動,讓媽媽穩定了醫療資源,改善了身心狀況,也減少了小宴爸爸的壓力。爸爸發現小宴媽媽吃精神科的藥物能改善身心狀況,開始願意配合老師及社工的就醫建議,相信配合醫囑、適度用藥能夠改善人的身心問題,在小宴服用相關藥物,以及特殊教育輔導的策略安排下,透過藥物減少了干擾因子,而越來越能專注與人對談、參加課程時也終於能有效地吸收知識,也因此在家中與父母、祖母的溝通順暢,照顧者想管教的內容用〝說〞的就能夠傳遞,,鬧脾氣、拒絕溝通的機會大幅減少!現在父母找到了新工作,可以與小宴、祖母同住,週末固定全家一同出遊享天倫之樂。
當小宴爸提到現在生活的樣貌時,終於露出了燦爛的笑容,一笑就止不住的那種,他說:「從沒想過這個家還有機會變成現今的樣子,真的很感謝老師、醫師、社工的協助,往後也願意跟有類似狀況的朋友、家長分享走過來的經驗」在結束服務的前夕,每一次見面,小宴爸都會這樣興奮的說著、笑著!也讓社工見證了,一個家庭重新拾起希望的真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