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催生政策大除錯:友善企業 合理房價 支持全職媽媽 補助從二寶開始
母親節即將到來,但令人慨歎的,「母親」這個角色卻可能逐漸在台灣社會消失!台灣總生育率已連續四年下滑,近來國際排名常落在後段班,2018年僅高於韓國,名列全球倒數第二。為什麼媽媽會越來越少呢?兒福聯盟今(7)日公布「2019年台灣女性生育意願與育兒現況調查報告」,指出「不必生」、「不想生」、「沒有條件生」是越來越多女性同胞的共同心聲。兒盟調查發現,在認知上,4成6的育齡(20至44歲)女性認為沒有一定要生孩子;在意願上,6成1育齡女性沒計畫要生(或再生)孩子;進一步探究不願生育的原因,有6成4的媽媽表示「經濟狀況不允許,無法負擔育兒費用」(63.8%),也有超過4成的媽媽說「無法保證給孩子理想中的生活」(41.1%);值得注意的是,未生育的女性表示「不想現有的自由和較寬裕生活被影響」(55.2%),認同這種自由至上的價值觀,台灣女性的比例是韓國女性的三倍。
兒盟政策中心主任李宏文指出,調查顯示,年輕未生育女性沒有一定要生孩子的認知尤其強烈,逾6成的20至29歲未生育女性表示「不生孩子也沒關係」(62.4%),3成7甚至同意「與其養孩子,不如養寵物」;此外,年輕女性也認為在生育孩子這件事情上,會得不到工作職場上的支持(34%),政府政策的支持也相當薄弱(42.3%),令人擔心這群「未來媽媽」的生育意願已被澆熄,台灣少子化的問題將日益嚴峻。兒盟調查也發現,因支持不足而衍生的「失衡」現象,是媽媽們最大的困境:7成5職業婦女常感到工作和育兒不平衡,7成2全職媽媽最困擾財務或健康失衡,若政府再不正視女性生育意願低落的困境與原因,提出有效對策,像月亮一樣的母親們,恐怕就要燃燒殆盡!
搶救母親大作戰!李宏文強調,育齡女性所期待的催生政策中,合理房價、收入增加、企業友善育兒措施,最有機會提高女性生育意願,才是催生關鍵!兒盟認為,透過以下幾個面向的政策「除錯」,政府才能讓女性安心地當媽媽:李宏文指出,勞動部在改善勞動條件、督促企業落實友善育兒政策上,必須拿出更積極的作為。媽媽把孩子送托準公共化保母/托嬰中心/幼兒園所獲得的托育補助,與全職媽媽可領取的育兒津貼,兩者的額度差很大(6000元VS.2500元);兒盟調查也發現,8成4幼兒母親認為不管送托幼兒還是當全職媽媽,都應領取相同補助,有3成受訪女性表示應該「讓媽媽在家帶孩子也有收入」,可見提供全職媽媽經濟支持和資源協助,已刻不容緩!不論優先使用(準)公共化幼托服務或補助,政府都只針對家有三個孩子的育兒家庭才加碼,然而,家有兩個孩子的母親,再生育意願只有11.4%,遠低於有一個孩子的母親(49.2%);未生育的女性當中,僅有8.4%願意生三胎以上,有鑑於此,兒盟主張衛福部、教育部應該從第二胎就開始加碼育兒津貼與幼托補助。此外,兒盟也強調,財政部、金管會和內政部營建署等部會,在平抑房價、建設公共住宅上應加快腳步。
素人全職媽媽吳小姐表示,一家三口僅有先生一份收入,經濟壓力很大。職業媽媽葉小姐則說因為待在友善企業,放完育嬰假還能再回到職場,但小孩臨時狀況多,公司要能體諒臨時請假的狀況,目前有考慮生第二胎,但公幼不好抽,幼兒園的負擔沉重,令她卻步。不計畫有小孩的許小姐曾在英國讀書,在幼兒園打工,表示英國幼兒園全額補助,師生比又比較合理,若在台灣幼兒園全額補助,才會考慮在台灣生小孩。
生?還是不生?未生育女性愛自由 媽媽都是為了孩子
儘管成為母親養育孩子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但兒盟調查發現,卻有近半數台灣女性(46.4%)認為沒有一定要生孩子(包含沒有孩子也沒關係、不需要生孩子),比例略低於韓國已婚女性(49.9%),進一步再詢問女性生育計畫,發現僅有39.5%有計畫要(再)生孩子,以未生育的女性的比例為最高,達53.6%,家中已有1-2位0-6歲孩子的母親,計畫再生育的意願僅有31%。
深入探究家有0-6歲孩子的媽媽們,願意再生育原因,最多是「希望孩子有手足相互扶持」(81.7%),其次則為「擔心孩子孤單」(61.2%);而相對地,媽媽們不願意再生育的原因,包括「經濟狀況不允許,無法負擔育兒相關費用」(63.8%),「無法保證給孩子理想中的生活」(41.1%)、「希望可以專心照顧現有的孩子」(33.2%)也佔很高的比例;可見媽媽們不管生還是不生,最牽掛的還是孩子。
另一方面,兒盟參考南韓保健社會研究院的「2018年南韓全國生育水準及家庭保健、福利實況調查」中的題目,詢問台灣未生育女性計畫生育的原因,結果發現「有孩子可讓家庭更完整與美滿」名列首位(64.0%),第二位則是「為了心理上的滿足,如就是想當媽媽」亦有56.4%,該結果和韓國雷同。然而沒計畫生育的理由中,台灣女性高達55.2%因為「不想要現有的自由和較寬裕生活被影響」,韓國則以「社會環境難以讓孩子幸福地生活」為最主要的原因,佔25.3%,都顯示出難以催生,母親角色逐漸消失的困境。
未來媽媽在哪裡?6成2的20至29歲未生育女性:不生也沒差 近4成:養孩子不如養寵物
要讓母親不消失,年輕女性是否願意成為母親十分關鍵,以女性第一次生育的平均年齡30歲作為參考基準,分析20-29歲未生育女性,兒盟發現這群「未來媽媽」覺得「不生孩子也沒關係」(62.4%),或是「養孩子不如養寵物」(37.1%)等觀念。但這群未來媽媽中,仍有59.6%有計畫在未來生孩子,卻有34.4%認為在生育孩子這件事情上,得不到職場上的支持,更有42.3%覺得政府政策支持相當薄弱;由此可見,不友善的勞動環境和政策,可能讓未來媽媽們打消生育孩子的念頭。
一秒惹怒全職媽媽!在家帶小孩不用上班好輕鬆?!
「上下班時間及接送小孩時間會衝突,半夜照顧小孩無法充分睡眠,隔天還要早起上班」「工時太長、加班文化,沒有彈性工時或在家上班等,小孩必須留在幼兒園很晚。」 「因為輪班制,總是要想辦法看孩子該如何安排」…
兒盟調查發現,75.4%職業媽媽們深受工作與育兒失衡之苦,另一方面,全職媽媽處境也不輕鬆,經濟無法自主,需要依靠家人(72.1%),疲累導致身體出狀況,健康亮紅燈(72.1%),在社交和未來生涯規劃上也受到很大的影響;也有2成全職媽媽因「伴侶或親友對全職媽媽角色有所誤解,認為在家照顧小孩是輕鬆的工作」而感到充滿壓力,顯見社會上對母職辛勞,仍有諸多誤解。
搶救母親大作戰 催生關鍵字:房價、收入、友善企業、資助全職媽媽、二寶加碼
女性生育意願嚴重低落,媽媽們也深陷困境,母親們正從台灣社會慢慢消失!李宏文強調,搶救母親刻不容緩,兒盟呼籲從以下三大面向的政策進行除錯:
政策除錯一:友善企業、房價與收入
房價、收入和友善企業,是讓育兒家庭有感的關鍵:兒盟調查發現,雖有8.1%受訪女性表示沒有任何因素可提升生育意願,但逾9成受訪女性指出合理房價(41.7%)、收入增加(36.7%)、企業友善育兒的措施(32.1%),最有機會提高她們的生育意願,此三個項目不管對有計畫生育的女性,還是原本無計畫生育的女性,都高居催生有效政策的前五名。因此,勞動部在改善勞動條件、督促企業落實友善育兒政策上,必須拿出更積極的作為;財政部、金管會和內政部營建署等部會,在平抑房價、建設公共住宅上亦應加快腳步。
政策除錯二:支持全職媽媽
月薪嬌媽新潮流,在家帶小孩不該有差別待遇!檢視政府現行的育兒補助制度,明顯偏重在送托保母、托嬰中心及就讀幼兒園的相關補助,但針對自己帶孩子的全職媽媽,補助差很大(準公共化托育補助6000元vs.育兒津貼2500元)。兒盟調查發現,育有幼兒的女性中,高達82.9%的幼兒媽媽認為這樣的補助制度不公平,也有84.8%表示不管送托幼兒還是全職媽媽,都應領取相同補助。另外,所有填答的女性中,有3成希望「讓媽媽在家帶孩子也有收入」!兒盟建議相關單位應參考全職媽媽認為最有幫助的前三名支援服務:有幼兒專屬課程和托育服務的親子課程(46.9%)、可短暫照顧孩子的臨托服務(45.9%)、友善育兒環境(45.7%),讓有意願自己帶孩子的女性,不會因為得不到相關協助而打退堂鼓,甚至放棄當媽媽。
政策除錯三:二寶加碼補助
鼓勵一寶媽給孩子添個手足:目前優先使用(準)公共化幼托服務或補助加碼的政策,都僅針對家有三個孩子的育兒家庭,但據兒盟調查,家有兩個孩子的母親,再生育意願只有11.4%,遠低於有一個孩子的母親(49.2%);未生育的女性當中,僅有8.4%願意生三胎以上。因此,兒盟認為政府應從第二胎開始,就提供公托、公幼優先入學及補助加碼,讓近半數有再生育意願的一寶媽媽,更有資源和動機來生育第二胎。
備註:為了解台灣育齡女性的生育態度和現況,兒盟於2019年3月7日至3月15日,針對20至44歲的女性進行網路問卷調查,共收集到9,992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9,706份,填答的女性中,育有子女者共有6503位,佔67%;以年齡來區分,填答的女性以30至39歲佔大多數(65.5%);在居住區域方面,有81.8%居住在六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