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悶爆了!台兒少生活滿意度創新低 2成2自認消失也沒差
別讓孩子不開心!11/20世界兒童人權日即將到來,孩子的世界原應是無憂無慮,台灣兒少卻越來越悶,身心健康亮紅燈!兒福聯盟(以下簡稱兒盟)今舉辦2018年兒少議會全國大會與記者會,公布2018年兒童福祉調查報告,發現學童主觀生活滿意度不及格比例維持在近2成(16.3%),平均分數卻較去年大退步3.4分,僅75.8分,創下三年來最低分!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孩子們不滿意自己的生呢?透過兒少代表最關注的四個議題:「肥胖」、「課業壓力」、「校園霸凌」、「心理健康」可以具體的發現原因。調查發現,台灣兒少緊盯螢幕又嗜甜,有邁向小小肥宅的隱憂,超過5成(50.3%)每日用電腦及上網超過2小時,近5成(47.9%)每日喝含糖飲料,超過4成每天吃甜食,遠遠超過國際平均的2.9倍與1.83倍,台灣搖搖杯天堂卻成為影響孩子健康的甜蜜陷阱。而占孩子大半時間的校園生活也不盡理想,兒少上學有厭世傾向,課業與同儕雙重壓力令孩子喘不過氣,非常喜歡上學的比例持續下降至13.3%,與國際平均差2.5倍,近5成(47%)認為課業壓力大,比國際平均高出1.6倍!同儕壓力同樣驚人,國小霸凌問題嚴重,每四個小五小六生,就有一人在過去半年曾被同學欺負!心理狀態也令人擔憂,孤單感圍繞孩子,邊緣人比例驚人,13.9%覺得孤單,2成3(22.6%)甚至認為「我覺得這個世界少了我也沒有關係」!
全台七十名兒少代表今也親身參與2018年兒少議會全國大會與記者會,對大人代表的立法委員、政府代表們,提出用心尊重四大兒童權利的訴求:表意權:兒少有權表達自己的意見。了解兒少覺得重要的議題,讓他們發聲;健康權:兒少有權享有健康照顧及良好生活品質的權利。鼓勵孩子適度運動,培養均衡飲食;生存權:兒少有被保護免受傷害或虐待的權利。加強師生認識霸凌及人際關係之議題,認知相關資源、減少傷害。休閒權:兒少有休息、休閒和遊戲的權利。需讓兒少有適當自由活動時間,盡量減輕學業和考試壓力。
兒童人權日前夕剛好遇上選舉的前一個黃金周末,立法委員王育敏、黃國昌和李麗芬特別放下繁忙的選舉行程,特別抽空蒞臨現場凝聽兒少心聲。三位立委都十分肯定兒少代表們的想法和具體建議。並且承諾將來修法過程中會納入各區代表的建議,希望更具體保障兒少們的各種權益。
兒盟表示,1989年11月20日聯合國通過《兒童權利公約》,訂這天為國際兒童人權日,兒童權利公約於去年正式在台展開首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兒權專家們也提出98項台灣應關注的兒少權益之建議。近半年來,兒盟邀請北中南東4區近百位兒少進行43場「兒少培力工作坊」,並從98項建議中,票選出「肥胖」、「課業壓力」、「校園霸凌」及「心理健康」等4大項為最關注的議題,兒盟便以此四項切入進行2018兒童福祉調查,且與歷年調查資料,及世界衛生組織(WHO)2016年發表的學齡兒童健康行為的國際調查(HBSC) (Inchley & Currie, 2016)[1]進行比較,希望各界從傾聽孩子的聲音做起,一同努力給孩子更好的世界!調查發現如下:
台灣孩子好鬱卒!主觀生活滿意度創新低 近2成極不滿意
今年台灣學童主觀生活滿意度的不及格比例為16.3%,與前兩年相近,但與國際平均(HBSC)12.5%仍有所差距,且今年平均分降至75.8分,較去年大退3.4分,創下3年來新低,台灣孩子生活愈來愈不快樂!
嗜甜滑世代,肥胖危機拉警報!3成國中生每日上網4小時 吃糖逾國際水準
行動網路原生的台灣兒少,相當依賴電腦及網絡,超過5成每天至少用電腦或上網超過2小時(50.3%),年級越高越有緊盯螢幕的情況。國中七、八年級學生每天使用3小時以上的比例為43.7%,幾乎是國小五、六年級學生(23.5%)的兩倍,更有三成國中七、八年級學生每天用電腦及網絡超過4小時。
這群緊盯螢幕而久坐不動的滑世代還嗜糖!近5成每天喝一杯以上的含糖飲料,超過4成每天吃一次以上甜食,遠超過HBSC國際平均的2.9倍及1.8倍!進一步發現女童愛甜食,男童愛飲料。超過5成男童每天喝至少1次含糖飲料,近5成女童每天吃1次以上甜食。顯見台灣手搖杯飲料文化盛行,年售超過10億杯飲料[2]與高超商密集度,已成為影響孩子健康的甜蜜陷阱。
久坐不動與過度嗜甜,易造成兒少肥胖,據教育部學生健康檢查資料,台灣103學年度國小及國中過重及肥胖比率各為29%及28.8%,情況不容忽視[3]。
上學超厭世!3成不愛上學 近5成認為課業壓力大 近兩成孩子曾被欺負
台灣孩子上學與大人上班一樣都超厭世!台灣學童非常喜歡上學比例持續下降至今年的13.3%,與國際平均(HSBC)33.5%,差距2.5倍!不喜歡及非常不喜歡上學的比例近三成(29%)!孩子為什麼不喜歡上學呢?課業壓力大是主要原因,調查發現近半兒少認為學校課業壓力大(47%),比國際平均(29.5%)高出1.6倍!令人擔心孩子的童年是否只剩下作業和考試。
課業壓力外,校園霸凌也是兒少代表選出十分關心的議題,兒盟調查發現19.6%兒少曾在過去半年內,在學校被同學欺負。超過二成被欺負的兒少(22.6%)表示在校不能輕易交到朋友,比沒被欺負者高出2.5倍;且超過一成的被欺負兒少(11.5%)認為較難遇到友善且願意幫助自己的同學,比沒被欺負者高出2.3倍。有近二成被欺負的兒少(19.3%)表示被同學欺負時,總是及經常不知道怎麼辦,比沒被欺負者高出12.7倍,情況令人擔憂。
孩子沒有存在感!近3成國中生覺得自己無存在的意義
每個孩子都是寶,此次調查卻發現2成2的兒少覺得世界少了自己也沒關係,國中生覺得自己無存在意義的比例更高達27%,覺得孤單的比例也有17%,顯現孩子的心理狀態問題值得關注。
2018年兒少議會全國大會上來自北、中、南、東參與的兒少代表們也針對這些當今兒少的生活困境,提出具體的解決辦法。比方說:定期舉辦校園公民論壇來討論重大議題,暴力或校園霸凌的處理應設立兒少參與及表意機制,應從國小中年級開始宣導霸凌議題、整合霸凌熱線資源,讓專業人士直接提供協助。學童的體重記錄應避免公開唱報或外流、不應由其他學生代為登錄體重資料。學校應減少考試及功課量、增加休息時間或減少上課時間、家長應與孩子討論課後補習的意願、不公開唱報學生成績或以分數高低來發還考卷等。
兒盟執行長白麗芳表示:我們持續在北、中、南、東各地進行了將近半年「兒少培力工作坊」最想要分享的心得就是,現代的孩子比我們想像中的有力量,針對他們面對的問題,他們有意願、也有想法去面對和解決,而我們大人要做的就是真誠地傾聽和理解,而這將是送給孩子們最好的兒童人權日禮物。兒盟呼籲政府、學校和家長用心尊重孩子的四大兒童權利,給他們一個更好的未來:
◎Right to Express(表意權):兒少有權表達自己的意見,建議政府和學校須研究和了解兒少覺得重要的議題,以人權課程強化學生認知自我發聲的重要性。
◎Right to Health(健康權):兒少有權享有健康照顧及良好生活品質的權利,建議學校和家長鼓勵孩子適度運動,不可把運動或社團課更改為自習或一般課程。培養學童均衡飲食的習慣,勿吃過量甜食和飲料,且尊重孩子體重個資的隱私。
◎Right to Survival(生存權):兒少有被保護免受傷害或虐待的權利。建議加強師生認識霸凌及人際關係之議題,讓霸凌者、受霸凌者及旁觀者認知相關輔導、通報機制和資源,以減少霸凌傷害。
◎Right to Rest(休閒權):兒少有休息、休閒和遊戲的權利。政府、學校和家長須注意兒少是否有適當且規律的自由活動時間,尊重他們的學習意願及興趣,盡量減輕學業和考試壓力。
註:本調查於2018年5月21日至6月30日以實體問卷進行,對象為台灣五至八年級之在學兒少,以分層叢集隨機抽樣方式,將全台各縣市分為北、中、南、東4區,並依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中各區11至14歲兒少人口比例,規劃各區預計抽樣之樣本數,並於4區中隨機抽出國小、國中學校,請國小五、六年級、國中七、八年級學生協助填寫問卷,直到滿足各區預計抽樣的樣本數為止,總計回收1,571份有效問卷,回收率88.9%,在95%的信心水準下,誤差不超過 ±2.47個百分點。樣本結構中,生理性別為男性佔50.6%、女性佔49.4%,五、六、七、八年級學生各佔23.6%、26.0%、23.2%、27.2%。
註:2018年CRC兒少特務簡介
2017年政府邀請國際兒童權利公約專家學者來台檢視台灣落實兒權的狀況,更直接與兒少代表在「兒少會議」中面對面對談。最後結合政府、非政府組織及兒少的意見,做出台灣兒童人權改進建議的CRC結論性意見。而今年,在政府將依CRC結論性意見擬定行動計畫之際,兒盟特別招募近百位北中南東兒少(11-未滿18歲),歷經半年來43次培力,透過他們的觀點具體化結論性意見完成「CRC結論性意見兒少政策白皮書」,期作為政府研擬行動計劃之參考。
[1] 說明:此為世界衛生組織針對兒童及少年做的跨國研究,包括42個歐洲及北美洲國家。調查方式係於各國家/區域中抽樣11、13、15歲學童各1500人進行調查。主題包括:家庭資源與結構、家庭關係、同儕關係、身心健康狀況、健康行為及危險行為等。
[2] https://www.moea.gov.tw/mns/DOS/bulletin/wHandBulletin_File.ashx?file_id=1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