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的成長日記】一.孩子,因為愛你才放手讓你幸福
「小妤的爸媽離婚後,由爸爸照顧小妤跟哥哥,可是爸爸在一次意外中受了傷,後來又有家人突然過世,小妤爸爸一個人沒辦法照顧兩個孩子,只好請社會局幫忙。爸爸的傷復原以後,很努力地工作,想盡快接回兩兄妹,可是沉重的經濟壓力和缺少親人幫忙,爸爸只能先接回哥哥。小妤在寄養家庭一待就是三年,爸爸還是無法接她回家。雖然難以割捨,但他愈來愈清楚自己可能沒辦法帶小妤回家了…。」
初次跟社工見面時,小妤爸爸跟社工說了很多女兒的大小事,彷彿女兒一直跟他生活在一起,沒有分開過,其實社工都知道,小妤已經在寄養家庭住了好久。在小妤安置期間,不管生活多忙亂,小妤爸爸都會定期去看小妤,關心小妤日常生活的一切。每一次孩子短期返家重聚,爸爸也會因為愧疚感,盡可能滿足小妤的願望,似乎想把全世界都給女兒,即使他知道他的「全世界」並不能夠為小妤遮風避雨。
在小妤長大的過程中,社工發現小妤的認知理解能力比其他孩子慢,注意力也不集中,經醫療團隊評估,確定小妤有發展遲緩的問題,社工立刻為小妤安排了早期療育,也跟寄養媽媽討論讓小妤上幼兒園,透過團體學習和刺激,希望小妤能跟上正常的發展進度。小妤爸爸在知道小妤的情形後,開始思考唯有一個穩定的家庭環境,小妤才能安心、健康地長大,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慎重考慮,他決定請兒福聯盟幫小妤找一個能好好照顧她的收養家庭。
小妤始終認為自己有一天能像哥哥一樣,回家與爸爸團聚。當小妤爸爸確定要出養小妤的時候,社工首先要做的,便是陪伴爸爸練習跟小妤說這件事。
時間來到爸爸要向小妤說明出養決定的這一天……。即使社工已經用故事繪本陪爸爸演練了很多次,但看著小妤時,爸爸還是手足無措,不知如何開口。爸爸低頭沉默了許久,才拉起小妤的手,輕聲地說:『小妤,爸爸工作比較忙,不能常常來看你,爸爸可能沒辦法帶你回去了......。』他說得很慢很慢,一句話停頓了好幾次才說得完,小妤似乎也感受到要跟爸爸分開了,馬上開口說:「不要」,讓爸爸更不知所措,一度因為捨不得,而什麼都說不出來。在社工的安慰和支持下,過了好一陣子,爸爸再次提起勇氣跟小妤解釋自己的困難,告訴孩子,爸爸是因為很愛她,所以才做了這個決定。小妤安靜地聽完,小小的心靈似乎也體諒到爸爸已經盡力了,情緒慢慢平靜下來,主動依偎在爸爸懷裡,小聲地問:『爸爸你還會來看我嗎?』她依依不捨地要求爸爸再多陪她幾分鐘,才跟爸爸道別。在小妤離開後,爸爸再三請社工留意小妤回去以後的情緒反應,希望小妤不會因為他做了這個決定而受傷。
幾個月後,小妤媒合到國外的收養家庭。收養父母用心地為小妤準備一本家庭相本和禮物,裡面介紹著他們的家庭、住家周圍的環境和四季變化;更以互動式的畫本,讓小妤可以畫上喜歡的顏色、蓋自己的手印。他們的用心讓小妤知道有一個愛她的爹地、媽咪正在等待著她!當社工向小妤爸爸介紹收養家庭,以及他們為收養所做的準備後,爸爸也感到安心許多,他愈來愈相信,這是一個可以讓孩子擁有幸福人生的最好安排。
出養是很不容易的決定,是一個為愛放手的歷程。一開始生父母可能會有逃避、憤怒、無力等反應,認為只要自己不看、不聽或不管,孩子就不會離開自己身邊,此時家人與社工的陪伴非常重要。社工除了跟生父母討論出養決定,更需要傾聽、理解他們的困難與心情,支持他們在困境中為孩子做決定。
兒福聯盟南區辦事處10年來持續以支持性服務陪伴出養孩子的家庭。在這個聚會中,出養家庭能夠暫時放下生活壓力和社會眼光,跟其他一樣有出養經驗的父母,一起面對出養歷程中的自己。曾經有一個生母說:『每一年我都要回來兒盟參加活動,因為我希望在走到生命盡頭之前,還有機會再見孩子一面。』儘管孩子已經被收養了很多年,他們還是會擔心收養父母是否對待孩子視如己出?孩子會不會哪天因為不乖、不聽話而被拋棄?自己以後還有機會再跟孩子見面嗎?
在決定出養時,生父母面對的是一個心痛的現實。然而這就是父母的愛,跟其他的父母都一樣,不同的只是,他們放手讓孩子離開了自己,為了給孩子更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