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煩惱不是我的煩惱?!
親職教養之路,我們一起開學了!
要開學了,孩子們又要進入新的階段,瀏覽家長社團充斥著各種對孩子們的各種擔心的討論:孩子的功課跟不跟的上?在學校會不會被霸凌?這陣子,兒盟「哎喲喂呀兒童專線」與「踹貢少年專線」也接到一些孩子求助的電話:「開學一定又要分組,到時候又沒人要跟我同一組……」、「上學後,安親班和學校兩邊功課根本就寫不完」、「學校都沒人要跟我玩,我不知道怎麼做其他人才會喜歡我」…。兒福聯盟白麗芳執行長表示:最近在家長圈熱門討論的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給大人們很多的提醒,但的確也造成大家的恐慌,大家常很擔心的問說:怎麼辦?我為什麼愈來愈不瞭解我的孩子,他們在想什麼?煩惱些什麼?的確在我們和孩子接觸的過程中發現,現代孩子刺激很多、資訊很多元,心智也愈來愈早熟,也愈來愈多難以說不出口的心事,也似乎成為親子之間難以橫跨的鴻溝。在新學期開始之前,我們召開了這次記者會,整理了兩代的煩惱排行版,希望親子間重新看到彼此想法的同和不同,也希望幫助家長一起理解孩子、一起陪伴孩子面對問題和煩惱。
◆兒盟兒少專線聽心事,兒童需要聆聽、少年煩惱多!
為了讓兒少有一個抒發心事的管道,兒盟於2002年首度開辦「哎喲喂呀兒童專線」,服務對象為學齡前至小六的孩子,透過電話聆聽孩子的心聲,陪伴孩子們聊天、與她們共同解決各種問題和煩惱,後於2013年成立「踹貢少年專線」,將傾聽和談話的觸角擴及到正面臨青春期轉變的國高中生們。兒福聯盟執行長白麗芳表示:我們將近三年來來電諮詢的內容進行分析發現,從民國104至106年間,兒童專線共接聽12,002人次的有效電話,少年專線則有3,762人次,以服務時間每周一到五來看,兒童專線平均每天接聽15.3通有效電話,少年專線則為4.8通,電話內容包括無固定話題的閒聊、生活分享、煩惱傾訴和諮詢等等,其中少年專線來電陳述煩惱的超過一半,兒童專線述說煩惱的比例則只有一成,顯見青少年因煩惱來電的狀況,較兒童更為明顯。
◆兩代煩惱排行榜,你的煩惱會不會是我的煩惱?
國小學童最煩惱同儕相處,也逐漸感受課業壓力
孩子的煩惱到底是甚麼?根據統計,在兒童的心中,同儕相處(25.3%)位居煩惱第一位,大多數是擔心朋友之間的分分合合,友情多角關係,或是交不到朋友的情況。其次是課業壓力(16.3%),功課寫不完、考試太多成績不理想、補習才藝課塞滿滿等等,都是煩惱來源。排名第三的煩惱則是霸凌(15.4%),校園的霸凌並非像新聞事件中描述的恐怖情形,大多是圍繞日常學校生活的狀況,像是:同學被欺負不知道怎麼協助、感覺被排擠和孤立等等。
青春期的孩子尋求認同,容易容易陷入憂鬱
青少年由於邁入了青春期,關注自身情緒變化,心理健康(25.3%)成為他們最主要的煩惱, 包括:覺得自己不快樂卻不知如何是好、嚴重情緒困擾、確診有身心症的適應問題等狀況。同儕相處(22.7%)是青少年排名第二的煩惱來源,隨著年紀漸長,青少年對於同儕的認同有更高的需求,會擔心自己是否受歡迎、其他人討厭是不是討厭自己,甚至會開始思索如何跟討厭的同儕和平相處。之後依序為師生衝突(16.8%)、家庭關係不良(13.6%)。兒福聯盟執行長白麗芳表示,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心理和社交方面正經歷快 速的轉變,他們開始尋求獨立自主,並且對新事物感到好奇、勇於嘗試,因此較容易與師長家人發生衝突,或出現意見不合、溝通不良,甚至是不服管教的情況,這些狀況對青春期的孩子們來說可能是壓力來源,但同時也是學習成長的好機會,如果家長能陪伴孩子一起積極得面對和處理,相信會為孩子減輕不少心理壓力。
爸媽最擔心孩子不健康,課業跟不上別人也煩惱
反觀家長們的煩惱,兒盟整理了網路平台上的資料後發現:家長最常求助的話題,第一名是孩子生理健康,佔該月討論總數近四成(39.5%),討論的內容大多圍繞生長發育、疾病的判定和處理,舉凡身高、體重、骨齡、青春期發育等議題都有熱烈的討論。其次則是孩子們也很煩惱的課業壓力,佔一成七(16.7%),家長的煩惱多為作業怎麼寫、考試怎麼因應、成績退步如何挽救等等,偶爾才會出現孩子自我要求嚴格所導致的壓力問題、因為功課不好而沮喪等。而對孩子而言最重要的同儕相處位居第三,僅佔約一成五(14.8%),家長往往擔心孩子交不到朋友、和同學起衝突或爭執難以排解、被同學排擠或疑似霸凌狀況等討論為多。
◆兩代煩惱大不同,你的在意從來不是我的在意
同樣煩惱課業壓力,家長的煩惱可能是孩子的煩惱來源
對照孩子與家長的煩惱問題後發現:「課業壓力」與「同儕相處」皆是彼此主要煩惱之一,只是雖然雙方有共同的困擾,煩惱的內容卻不太一樣;以課業壓力為例,家長們擔心的是功課怎麼寫、成績不好怎麼加強、跟不上進度怎麼辦,煩惱孩子的課業「如何更進步」;孩子們擔憂的卻是:考不好被處罰、被安排太多才藝課、功課太多寫不完等,擔憂自己如果沒有完成家長老師的要求該怎麼辦。白麗芳執行長:我們比較擔心的是親子煩惱之間產生的因果關係,家長煩惱孩子成績不好所以採取行動給孩子壓力,幫孩子安排了各種補習或課程,卻造成孩子的煩惱來源,如果惡性循環下去也讓親子走得愈來愈遠….。
網路社群發展,爸媽更不懂孩子的交友世界
除此之外家長和孩子雖然都會有「同儕相處」的煩惱,但孩子煩惱的比較是朋友相處間有些困擾,例如吵架不知道該怎麼和好、希望受人歡迎等友情多角關係,家長的擔憂卻已經是「霸凌」這種比較嚴重的程度了。兒盟執行長白麗芳表示,從第一線的服務分析中也發現,孩子的社交生活已與家長們小時候的生活經驗大相逕庭,隨著網路社群的發展,智慧型裝置越來越普及,同學彼此之間的相處變得較以往緊密,彼此是不是「麻吉」或「閨密」的象徵,已轉變為從網路社群的交友狀況來判斷,譬如彼此有沒有成為臉書好友或追蹤、彼此是不是核心的聊天群組成員,甚至會出現大小帳號來區分密友或是普通朋友的情形;就算是很小的摩擦也會因著網路傳播變得更加激烈,有時甚至只是訊息被對方已讀不回,就可以讓孩子心裡難過不已。網路世代的交友議題,似乎也需要家長更多的關注。
不同的健康煩惱:爸媽擔憂孩子身體發展,青少年困擾藏心底
孩子想的與家長不一樣,在「健康」議題可以看出落差。家長心中煩惱的第一名是「生理健康」,青少年卻是「心理健康」。依據兒盟調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煩惱高居第一位,佔煩惱總數25.3%,對照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2015-2016年間所做的學生健康行為調查發現,在一年內,感到孤單或寂寞的青少年佔9.8%,更有高達四分之一的青少年有過自殺的念頭,顯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確實值得關注。
◆孩子煩惱百百種,你是哪種爸媽?
面對孩子各式各樣的煩惱,家長又是如何協助。整理了兒少專線中,孩子來電所陳述的煩惱內容,在網路上收集家長的處理意見,並參考其他相類似的討論議題,將家長的回應區分為四大類型:
- 積極介入型(袋鼠父母)—通報老師或是自行出面,親自幫助孩子最安心
面對孩子的種種煩惱,有將近三分之一(31.7%)家長選擇的因應方式是「積極介入」,這也是最多人採取的處理方法。此類型家長希望第一時間並親自解決孩子的問題,如果孩子交不到朋友,家長就去當故事媽媽、發糖果給大家或是跟同學家長混熟來幫忙孩子人際交流,若孩子反應有情緒困擾,就立刻就醫避免病情加劇,而其中也有部分家長認為報告老師最有效,所以舉凡課業、同儕相處在學校發生的煩惱,皆第一時間通報老師可以直接處理。
積極介入型的父母就像袋鼠,總是把孩子帶在身邊,可以很快的因應情況,提供解決方案,甚至直接親自幫孩子在第一線處理,這樣的處理方式雖然大部分都可以快速解決問題,但有的時候如果不全面了解狀況就出手也恐變成令人聞之色變的恐龍爸媽,所以提醒家長當孩子訴說煩惱請求幫忙時,可以仔細評估介入的時機和方式,或許能更有效幫助孩子。
- 責備檢討型(狼犬父母)請孩子檢討自己不夠完善之處,改正錯誤才能做得更好
第二多家長選擇的策略是「責備檢討」型,佔二成九(28.8%),此類型家長無論今天發生什麼事件,都一定是孩子做得不夠好,對待孩子相當嚴苛,遇到狀況都是先說「都是小犬的錯」、或是何處有所疏忽,應該先檢討自己,譬如成績未達標準要先反省自己為何考不好,是不是學習不夠用心,或是複習沒有全面,而不是覺得考題過難超出程度;不可否認地,自我反省是重要的,但若是在孩子提出煩惱困難的當下,直接要求孩子自我檢討,反而會孩子們覺得不被理解和接納,對自己更沒自信。
- 輕描淡寫型(鴕鳥父母)—孩子的煩惱都是小事;或是不知道如何面對
第三名的解決方式則為「輕描淡寫」型,佔兩成二(22.1%),此類型家長認為孩子的煩惱都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譬如當孩子面對同學的言語嘲笑時,會告訴孩子不需要在意,別人要說讓別人去說;雖然有時候家長為了安撫孩子,會嘗試淡化問題來降低孩子的焦慮,或可能是一時之間不知該如何回應孩子,但這樣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回應可能會讓孩子覺得不被在乎,或自我懷疑,認為自己提出求救卻沒人理會,久而久之也許會產生自我壓抑。這類型父母總是像鴕鳥一樣,聽到卻置之不處理,不看也不聽孩子真正的感受。
- 傾聽陪伴型(兔子父母)—傾聽了解孩子想法,並給予支持肯定
-
最後一種類型的家長則為「傾聽陪伴」型,比例最低僅佔一成七,這類型的家長會靜下心來好好了解孩子的煩惱是什麼,像兔子一樣用長耳朵專心傾聽孩子的需求,給孩子正向的支持並陪伴孩子面對困難;孩子將會透過家長的傾聽陪伴,從中感受到愛和自我價值感,也就是「我很重要」的感覺,而這樣的感受就會帶給孩子更多的能量和信心來面對自己的煩惱。
親子調查局,相處大考驗
現場邀請到兩對親子代表進行「親子調查局」默契遊戲,測驗家長對孩子煩惱知多少;孩子又希望家長如何幫助自己解決困擾。第一對是國小親子代表:淨涵與媽媽,今年就讀四年級的淨涵如果遇到人際關係低潮的狀況,會第一步告知媽媽,希望媽媽向老師尋求協助,但媽媽則是會理性分析向老師尋求協受與否的後續結果,讓淨涵考量後決定。而第二對國中親子代表:詠鈞與媽媽,當詠鈞面臨課業壓力升高,補習科目與時間可能會超過身心負荷的時候,詠鈞會與媽媽共同理性分析,哪些科目需要補強,哪些科目可以自行提升,詠鈞媽媽說:「我跟孩子就像是朋友間的聊天,彼此都能了解彼此的心事。」
爸媽們不知道怎麼做?親職專家來解惑
兒盟親職專家蔡依儒主任建議家長們:國中生代表的煩惱來源第一名為「師生關係」,國小生代表的煩惱首要來源卻是「課業壓力」,說明不同年齡層的孩子面臨的困擾與壓力並不相同。蔡主任也進一步表示,信任與陪伴一直是親子間相處的重要核心,假若與孩子不能理性溝通,可以試圖向孩子週邊信任的人尋求協助,或是利用親子教養知識資源。
兒盟呼籲:愛的心理學,傾聽心聲、理性討論,學習成長
面對親子不同的煩惱,兒盟提出「愛的心理學」,主要仍需要靠父母積極與孩子討論、溝通,一起處理孩子的煩惱:
傾聽孩子「心」聲:
當孩子苦惱地發出求救的訊號,建議家長們靜下心來好好聆聽孩子心聲,從旁陪伴,並適時給予支持和鼓勵,並且找到適應或面對的觀點和方式。
彼此「理」性討論:
多些溝通和討論,同時從家長和孩子的角度來看待煩惱,或許可以找出更好的處理模式。
家長「學」習成長:
不同年齡層的孩子,面對的煩惱不盡相同,需要的解決方法也不太一樣,當然家長的因應模式也就要有所調整。
兒盟三專線,陪伴親子一起成長
*哎喲喂呀兒童專線 0800-003-123 服務時間週一到週五16:30-19:30
*踹貢少年專線 0800-001-769 服務時間週一到週五16:30-19:30
*親子教養專線 0800-532-880 服務時間週一到週五14: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