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更瘦沒有最瘦」 兒盟呼籲︰尊重多元體態,健康自信最美
七、八月暑假來到,清涼的衣著與消暑的戲水活動隨處可見,各種商品與活動無不找來完美相貌與體態的明星或模特兒來宣傳,也難怪近三成少男少女們會想在夏天來臨前節食或減重,想要清瘦一夏。兒福聯盟執行秘書黃韻璇表示,愛美是人之常情,尤其少年處在青春期身體驟變的人生階段,對自己的外表更是看重。從兒盟最新公布的「台灣少年減重認知與行為調查報告」中發現,台灣青少年、青少女身體意象有三大迷思︰1. 外表好,得人疼︰調查發現六成八(68.3%)認為外表好看的人比較得人喜歡,甚至高於2014年的六成四(63.7%);而超過四分之一(27.3%)的孩子不喜歡自己外表,年紀愈大、女生甚至更不喜歡自己。2. 瘦還要更瘦︰六成三(63%)學生的理想體型較實際體型瘦,四成三(42.5%)兒少主觀認為自己過胖,但若以實際BMI值來看,其實只有二成九(28.6%)的孩子過胖。3. 對胖的歧視與不友善︰孩子追求「外表很重要」、「只有更瘦沒有最瘦」的外表,對於「胖」就相對不友善。調查發現, BMI過重或肥胖兒少表示曾因身材遇到的負面狀況包括:六成六(66%)被取難聽綽號、六成(60.4%)被嫌棄、一成七(17.4%)被惡作劇、近一成不跟自己做朋友(9.6%)、不跟自己同組(9%)、甚至有少數孩子會因此被打(4.8%)。兒少對於體型胖的評價,亦不乏一些與體型無關的負評,包括很笨、性格不好、衛生不佳、行動能力不佳等。顯見台灣社會對體型胖的人相當不友善,不僅影響到兒少自我評價,甚至出現霸凌、歧視行為。
兒福聯盟執行秘書黃韻璇表示︰除此之外,我們更憂心台灣還有一群BMI標準甚至偏瘦的孩子一味追求紙片人的過瘦體型,可能將影響身心健康。
大人世界瘋減重,孩子也不例外
「過度減重」現象,高達二成三體型正常或偏瘦學生想減重
二成六(26%)會因為體重上升而難過一整天
媒體大力放送人魚線、馬甲線的「審美」標準,報紙寫著哪個藝人大腿粗了、腰部肚子胖了,身材似乎已經是評斷藝人的重要標準,作品落居次要的新聞話題,這也難怪孩子一心也想著「我要更瘦、我要減肥」。調查顯示,近半數學生(48.8%)想要減重,但比較孩子實際BMI與減重行為,發現分別有兩成二(21.6%)與1%BMI正常與過輕的學生有此想法,意味著有兩成三(22.6%)的學生其實根本不需要減重卻想要減「肥」。而進一步分析學生想減重的原因,不外乎是希望外觀更好看(81.6%),增加自信(59.3%),44.8%擔心健康。只是有這麼多體型正常的孩子希望自己瘦還要再更瘦,令人憂心。
不滿意自己的身形怎麼辦?這群過度減重學生嘗試的減重方式包括,六成五(64.5%)曾嘗試以運動健身,逾半(51.3%)曾以飲食控制減重,其中近八成(79.5%)吃得比原來少,三成七(36.8%)不吃或只吃特定食物(如:不吃澱粉、只吃以蛋白質或油脂為主的食物等),另外還有以計算熱量(22.8%),不吃早/午/晚餐(21.7%),甚至是催吐(1.9%),除此之外也有4.2%曾嘗試以醫療相關方法減重,其中,52.8%自行購買減重藥,50%看中醫門診,5.6%看西醫門診,2.8%醫療手術。黃韻璇執行秘書表示︰我們蒐集到孩子嘗試過最激烈的方法包括:連續四天不進食、催吐、一整天喝3公升水且不進食、不吃某一餐、不吃澱粉、一整天只吃水煮蛋和蘋果、早晚吃藥、運動(跑30圈操場、游泳3小時)等等的手段。在社會「瘦還要更瘦」的審美觀下,這些正值生長發育的兒少們以過度運動甚至不正常的進食方式,都讓人擔心長期下來,影響了身體健康。
更令人擔憂的是,孩子對於自我身型過分嚴苛,更嚴重影響他們對於體重與飲食的心理焦慮。調查發現,在這群過度減重的學生中,三成四(34%)吃得比平時多會有罪惡感,更有二成六(26%)會因為體重上升而難過一整天。
追求「S號紙片人」,媒體是頭號元凶
同儕、家人,也影響孩子的自我評價
四成五(45.4%)不需減重的兒少努力讓外表看起來跟明星一樣
根據調查,過半數(52.3%)過度減重的學生認為媒體對外表和身材的討論,會影響其對自己的評價;四成五(45.4%)會努力讓外表和身材看起來和明星、模特兒一樣,可見不應減重卻正在或自認應減重的兒少們受到媒體很大的影響。另外,進一步比較體型正常(包含偏瘦)卻想要減重,與一般正常的孩子,這群過度減重者因為媒體影響自我評價的比例(52.3%)是正常孩子的1.8倍,相差23.6%。
再者,孩子身邊的同儕與家人似乎也影響著孩子對自我的評價。有六成九(68.5%)過度減重的孩子曾因同儕評價想改變外表,與正常孩子相比(32.8%),因同儕想減重比例相差兩倍之多,顯示青春期男女受同儕影響之大。另外,近六成(59.7%)過度減重兒少曾因家人評價而想改變外表,與正常孩子相比(28.6%),因家人影響想減重比例相差兩倍之多,顯示家庭對兒少身材的批評,亦是造成他們過度減重的原因。
自信健康才是最美
覺得自己胖的孩子、愈想減重的孩子自尊自信愈低落
記者會現場,將升國一的黃同學表示,「國小時班上的女生就說想要減肥了,常常不吃營養午餐,到了下午肚子餓卻偷吃零食,班上有些調皮的男同學會開女同學身材的玩笑,所以有些胖胖的女生都比較沒自信。」即將升高一、身材高瘦的李同學則說到班上許多女同學都很瘦,卻仍在減肥或是擔心自己變胖,而她自身對體重還算滿意,可是和瘦瘦的同學相比,她覺得自己大腿較胖,因此想趁暑假多騎腳踏車或是進行瘦腿運動。至於黃同學則對自身身高較不滿意,在諮詢過醫生後,他規劃利用暑假施行早睡作息以及每天跳繩八百下,期盼能趕快抽高。
馬偕醫院李宏昌副院長也提醒,青少年不該過度追求極瘦的身材,除了影響發育,也可能對身體造成危害,建議可參考自身的BMI值,了解自己的體型是否標準,已達標準的孩子,為追求線條好看,應該是採取運動「塑身」而非「瘦身」。李副院長更建議,若要避免發胖,孩子們可把握三個重點,一是多運動、二是注意飲食,要吃得健康,三是要有足夠的睡眠,若睡眠不足,就容易變胖。
兒福聯盟黃韻璇執行秘書表示︰我們這次把孩子的減重認知與狀況和孩子的自尊做了比較,從調查結果看來,越想減重的孩子、覺得自己體型較胖的孩子、以及正在減重或認為自己該減重的孩子,自尊顯著都比較低落。顯見孩子對自己身材的評價、是否需要減重,不僅是健康議題,心理也會受到影響。
黃韻璇執行秘書進一步強調,媒體和家長在兒少對身體意象的形塑過程當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期待有一天,我們的大人社會,不再只追求紙片身型的單一美感,不再只從外表評價別人、甚至懂得尊重與欣賞每個人的獨到之處,那麼我們兒少都將能更自信、更健康的成長。兒盟提出以下呼籲:
一、不推崇單一美感
期待媒體能帶動時下青少年審美觀的新潮流,打破過去刻板認為瘦為美的單一美感,進而建立多元的審美典範。此外,不論平面或網路的封面人物或影視選角,能更貼近健康的體態。讓青少年能耳濡目染,建立「健康美」的新典範。
二、不批評譏笑他人
因身材遭受霸凌、歧視,在校園相當常見,青少年時期極需同儕的認同與包容,學生應認知到貶損的殺傷力,以真誠的態度與開放的眼光認識彼此,校園師長亦應營造友善氛圍,減少以貌取人甚至霸凌的行為。
三、不進行過度減肥
時下孩子們追求「瘦還要更瘦」的價值觀,令人擔憂,家人應從孩子日常生活觀察,是否有過度運動、過度節食的舉動,進而提醒,以免產生減重焦慮,進而影響身體健康。
四、健康自信才最美
家人應教導孩子從健康的角度,檢視自己的身體,並協助青少年建立自信,提醒、教導孩子從內在認識自己,並發掘自己的美好和優點,進而欣賞自己獨特之處,散發「自信美」。
註:本調查施測時間為2018年3月30日至4月30日,發放實體問卷對象為國中七、八年級與高中/職一、二年級學生,採分層叢集抽樣,隨機於全台各地(外島除外)抽出學校,依各縣市學生比例決定施測人數,總計發出2070份問卷,回收167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81.3%,在95%的信心水準下,誤差不超過正負2.39個百分點。有效樣本中,女生與男生分別佔54.4%與45.6%;國中七年級、八年級各佔24.1%、16.5%,高中職一、二年級分別佔31%與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