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聚好散 做孩子永遠的父母」離異父母親職講座
107年3月24日下午兒盟辦理了「離異父母親職講座」,主講者是一位年僅21歲的大四學生,也是「爸媽離婚再婚教我的事」一書的作者,李可心。她從6歲就開始經歷父母激烈爭吵,之後父母離婚上法院爭取孩子監護權,母親再婚等等的經驗,讓她從國中時期就開始了想寫書的想法,這本書在去年出版,她希望藉此告訴許許多多離婚的爸爸媽媽們,子女的心聲。
經歷父母衝突爭吵到離婚,孩子在砲火下戮力求生。
這天的講座出席非常踴躍,可心從幼年的經歷開始娓娓道來,不論講到每天夜裡的噩夢,或是如何在父母激烈的爭吵中若無其事地夾縫求生,字字句句都令在場的觀眾聽得揪心。當可心分享到經歷父母爭取她和姊姊的監護權時說到,「親愛的爸爸媽媽們,不要再叫我們選擇,因為我們根本不想選擇,也不要因為我們的選擇而懲罰我們,雙親的家庭可以擁有兩邊的資源,為什麼單親的家庭就只能有一邊的愛?!」,這真是離異家庭子女深沉的吶喊。
孩子最害怕的父母意見衝突,是金錢、教育,還是休閒安排?
可心更在講座中提到,離婚並不是父母之間角力的結束,反而是新的世界大戰的開始。父母各自過不去的情緒,讓他們法律上的關係雖然結束,心理的拉扯與糾結卻斷不了。金錢、教育以及休閒安排的拉扯是三大主要議題且環環相扣,教育的選擇影響了金錢上的決定,要上私立還是公立學校、要不要補習、雙方想法不同卻要求對方應該怎麼做,作為夾心餅乾的孩子反而不知道應該如何開口說出自己的需求,即便是簡單的需求都有可能成為父母的戰場或互踢皮球,孩子更不時成為雙邊論戰的傳聲筒。這也迫使子女需要在拉扯中說謊求生,甚至急著長大,早點決定人生的方向獨立自主,脫離父母給的選擇題。
愛爸爸也愛媽媽,錯了嗎?
對父母而言,離婚的原因往往有各自相信的「真相」,都認為是對方對不起自己,甚至有意或無意之間,向孩子傳遞著對對方的抱怨。但是對孩子而言,兩個人都是他/她深愛的爸與媽,也是子女人生中重要的拼圖。難道真要孩子只能愛其中一個,或是和同住方一樣去怨恨另一方嗎?不能與重要的親人分享自己與父母另一方的相處片段,甚至要常常說謊來維持和諧,那是多麼讓人分裂的事情!有時面對父母之間的批評,孩子往往還要幫不在場的一方說話,卻可能因此遭致這方怪罪,真叫孩子裡外不是人啊!
「對孩子說愛」、「家庭分享日」、「手足支持」支撐她走過暴風雨。
可心回想到,爸爸總會持續的傳簡訊向她表達愛,她特別記得在傳說中的世界末日即將來臨前一天,爸爸傳簡訊告訴可心,「如果明天真的世界末日,我這一生也因為有你們而值得了。」不論是爸爸或媽媽,總是不吝嗇跟她們說愛,讓孩子雖然面對父母離異,卻仍相信不會失去爸媽對她們的愛,這些非常重要。此外,可心在新家庭中,持續不間斷透過每周六晚上全家一起進行的「家庭分享日」,讓家人之間了解彼此也相互支持,還有姐姐和她相互陪伴,都是幫助她走過這一切的重要力量。
最後的QA時間,觀眾們踴躍提問,兒福聯盟的李惠娟主任與可心共同深入的回應了每個問題,最重要的就是傳達:不論離婚前或後,孩子的扶養與教育,始終需要父母好好合作,從孩子年幼到進入青春風暴期,都需要一關又一關的突破合作的困境與挑戰。可心最後語重心長地強調,最希望父母可以多一點「放下」、少一點「抱怨」,再加一點對彼此「善意的關心」,衷心期盼這會讓父母更寬心,孩子也會更好。
離婚親子維繫服務網站https://www.children.org.tw/good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