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宅童世代來臨?! 近五成兒童沒有運動習慣
近年運動蔚為風潮,台灣運動人口也隨之激增,健身房、運動中心如雨後春筍般林立,然而在孩子的世界中也同樣如此熱衷運動嗎?台灣的孩子運動時間是否足夠?整體運動環境對孩子是否友善呢?兒盟今天(21日)公布了一份針對3至12歲兒童之家長所做的「2018年兒童運動現況調查報告」,結果發現台灣普遍兒童運動有三大問題:「一、運動量不足」: 有近半數(49.7%)兒童沒有每周運動習慣,僅一成六(15.5%)兒童每週運動3次以上,遠低於國際平均表現。「二、運動強度不夠」:七成(70.7%)孩子最常做的運動是在公園玩,其次是騎腳踏車(50.8%)、散步(40.7%),種類多屬輕度運動,就美國運動醫學學會與兒科醫學會的運動建議指標「每天從事60分鐘中、強度運動」來看,台灣學齡兒童運動強度明顯不夠。「三、家長也缺乏運動習慣」:家長擁有良好的運動習慣,孩子潛移默化下也會跟著喜歡運動,調查顯示,家長每週運動1次以上的孩子中,有六成七(67.3%)很喜歡運動,而每週運動低於1次的家長,孩子很喜歡運動的比例則降至五成五(54.8%),相差了一成二,可見得爸爸媽媽自己先動起來,孩子對運動也比較有興趣。除此之外,家長與孩子一起運動的比例也偏低。近二成家長(18%)表示從未與孩子一起運動,一起運動一週3次以上僅有5.8%,孩子的年紀愈大,親子一起運動的頻率愈低。兒福聯盟執行長陳麗如表示,學齡(前)兒童原本應該是處在有用不完體力的階段時候,但這次調查報告卻顯示台灣的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不愛動、動的也不夠多,長期影響下來勢必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是個不容輕忽的問題。
台灣孩子運動質量皆不足!愈大愈不愛運動
一半左右學童沒有沒有運動習慣、需要家長強迫運動,比其他國家孩子運動量相去甚大
調查發現近六成兒童很喜歡運動,尤其男生較女生喜歡,而喜歡的比例則隨著年紀增長而遞減,學齡前兒童有65.1%很喜歡運動,學齡兒童則降至51.1%。雖然有過半的孩子喜歡運動,但現實生活中運動的質和量卻明顯不足,調查發現有高達五成(49.7%) 兒童沒有每週運動習慣,一週運動(達到累或喘)3次以上的兒童也只有一成六(15.5%),更有一半(49.9%)的家長表示曾須強迫孩子運動,看來要達到美國運動醫學學會與兒科醫學會建議的運動狀態,台灣孩子還有一大段路要走。進一步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的HBSC 跨國研究數據比較,國際上約四分之一(25%)的11歲學童每日至少運動60分鐘,而對照本次調查,我國學齡兒童(7-12歲)只有9.8% 每日運動一小時以上,差異相當懸殊,顯示台灣孩子的運動量要再努力加油。
調查孩子最常做的運動,發現最多的還是以可近性最高的戶外活動為主,如:公園玩(70.7%)、騎腳踏車(50.8%)、散步(40.7%)、跑步(35.2%)及球類運動(23.9%),這些運動場所不僅方便到達,花費也較低。至於難度比較高,通常費用也較高的運動項目,比例就略低,依序分別為溜直排輪(13.0%)、游泳(12.3%)、律動(8.8%)、舞蹈(8.1%)。陳麗如執行長表示,參考美國運動醫學學會與兒科醫學會建議,學齡兒童應該每天從事60分鐘中、強度運動,對比台灣學齡的孩子最常做的運動第一名是在公園玩,令人擔憂孩子不僅運動次數少、強度也不夠。進一步調查家長願意讓孩子在「運動學習」上的投資,每個月約1485元,換算下來一年17820元,低於語言(2619元)和才藝(1914元)的花費,而有運動習慣的家長投資在孩子運動上的花費也比較多。相較於國外較願意讓孩子學習各種課外運動課程,國內家長似乎比較會選擇語言和才藝。
燃不起的小小運動魂
七成覺得空氣不好、六成忙碌沒時間、八成五覺得戶外場地危險不友善
調查報告中有近八成(78.7%)的家長反應認為孩子的運動量不足,進一步詢問家長主觀覺得孩子運動不足的前三大原因,包括有天氣狀況或空氣品質不佳(76%)、家長過於忙碌沒時間(59.7%)、找不到合適場地(48.9%)。進一步了解場地難找的原因,包括:數量太少(72.9%)、設施設備不適合孩子年齡(60.8%)、離家太遠(54.7%)、收費太貴(38%)、場地不安全(34.7%)及交通不便(33.9%)等。
此外,運動環境不友善,也是影響孩子運動安排的原因之一。調查中有八成五(85%)家長反映帶孩子從事戶外活動/運動時,曾覺得危險、不安全,更有12.8%覺得總是、經常覺得如此。包括︰附近有人抽菸,附近沒有廁所,環境髒亂、燈光暗等,甚至有二成六(25.6%)表示孩子曾因為場地或設備太差而受傷,均說明了台灣兒童的戶外活動場所友善程度待加強。
家長不動怎要求孩子動!
四成家長沒有任何運動,只有約一成(10.5%)家長是會認真與孩子一起運動,
孩子沒有運動習慣,那家長自己呢?調查發現,66.7%的家長自陳沒有每週運動的習慣,一周運動三次以上甚至只有8.2%,對照孩子的運動頻率(49.7%無運動習慣、15.5%三次以上),家長顯然更忙於工作沒時間運動了。調查亦顯示家長的運動頻率與孩子運動興趣、頻率息息相關。家長運動頻率愈高,孩子每週運動的天數顯著愈多。而家長每週運動1次以上的孩子中,有67.3%很喜歡運動,而每週運動低於1次的家長,其孩子很喜歡運動的比例則降至54.8%。此意味著如果家長願意帶頭運動,對孩子養成好的運動習慣相當有幫助。
除此之外,家長與孩子一起運動的比例也偏低。近二成家長(18%)表示從未與孩子一起運動,一起運動一週3次以上僅有5.8%,孩子的年紀愈大親子一起運動的頻率愈低。即使是家長「陪」也沒有跟著「動」,調查發現只有約一成(10.5%)家長是屬於參與型,會跟孩子一起運動;另外有一成九(19.2%)家長是「旁觀型」,「只」在旁邊看或暫時離開;除此之外有一成四(13.6%)的家長是「教練型」會督促孩子運動學習狀況或進度。陳麗如執行長表示:家長如果願意一起運動,除了可以讓孩子比較容易養成運動的習慣外,這次調查結果還發現,家長一週陪孩子運動1次以上者,其親子關係較少於1次者佳,親子常一起運動是有助於促進親子關係的,因此兒盟鼓勵所有的爸爸媽媽都可以跟著孩子一起動起來。
運動健將的詠嘉跟媽媽不論何時何地都可以運動,就連拍照時候都可以動一下!
記者會中邀請到二對親子檔分享他們與孩子的運動經驗,橘子媽表示:「孩子還小大多都是去公園活動,公園常有菸味、遊樂設施也常有損壞,帶孩子去玩就會很擔心孩子的安全。」;五年級的詠嘉是學校田徑隊所以平均每天都會運動大約2-3小時運動量很足夠,詠嘉表示:「運動時讓他覺得很開心,非田徑隊的同學重心較容易擺在課業上,運動量就比較少」,詠嘉媽媽表示:「詠嘉從小就在肢體協調上表現很好,所以從小就讓他學習舞蹈,國小也因此進入田徑隊,平日及假日我都會跟他一起練習瑜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洪聰敏教授分享:「有關運動建議每周3次以上,每次約60分鐘,學齡前的孩子跑跳翻滾都是很好的運動,學齡後的孩子可以做一些操作性的如打球跑步,運動要達到效果很重要就是強度,以10歲孩子為例,心跳率達到150~160,持續15-20分鐘就可以產生非常大的運動效果。另外,在運動的過程中,父母的陪伴是很重要的,可以引發孩子的運動興趣,增加孩子運動的持續度。」
兒童節最佳獻禮:天天運動FIT,親子動FUN笑嘻嘻
4/4親子動FUN園遊會
兒福聯盟陳麗如執行長表示,現在家長孩子生活都相當忙碌,要家長和孩子每天空出60分鐘一起運動似乎是一件不小的挑戰。但要是親子能夠養成一起運動的習慣,不但能讓彼此激勵,一起健康,更能增進親子彼此的互動和感情。兒童節就快到了,我們一起來送孩子們能終生受用的禮物-「健康」,親子一起動起來吧!兒盟提出簡單「FIT運動守則」,讓父母和孩子一起「親子動FUN」︰
FIT運動守則
(一) Fun快樂有趣:依兒童年齡與興趣選擇適合運動
針對學齡前兒童,家長可透過模仿與角色扮演等活動設計,讓孩子練習基本運動技能,從日常生活中享受運動樂趣。針對學齡兒童,家長安排運動時,須考量孩子的興趣與選擇,充分討論與溝通,讓運動不需要強迫。
(二) Interaction親子互動:運動過程中,觀察孩子發展並提供相關知識及心理支持
每週至少1次與孩子一起運動,在過程中觀察其身體及體能發展,並提供運動所需的技巧或自我保護等知識,且適時針對孩子的進步給予鼓勵。
(三) Time規律運動:每天活動至少60分鐘,可分次完成
學齡前兒童每日至少應有180分鐘的活動量,包含輕度及微動態活動和動態遊戲。學齡兒童則建議每日至少有60分鐘的中度至強度運動,並視個別發展情況培養運動興趣及參與團隊運動及比賽。
為了讓父母或家人陪伴孩子一起養成運動習慣,兒盟將在4月4日(三)兒童節,於國父紀念館中山公園噴水池西側廣場舉辦「親子動FUN」兒童節親子園遊會,現場以「運動」為主題,設計許多親子一起扭腰擺臀、動一動的闖關關卡,今年首度設計親子趣味競賽,親子檔們可以開始儲備體力,完成關卡就有機會獲得神秘禮物。現場舞台活動也邀請到海綿寶寶和派大星,歡迎大家也一起來響應百對親子「動次動」和親子協力瑜珈,讓孩子在當天完全放電,回家睡飽飽。歡迎家長們關掉電視、放下手機,一起「陪伴」孩子前來享受「親子動FUN」好時光。